兰泽替尼是一款新型第三代EGFR-TKI,基于独特的吡唑基团和亲水性胺基设计,
不可逆
地结合EGFR胞内激酶结构阈,对EGFR经典突变和T790M耐药突变NSCLC均表现出高选择性抑制活性,并且还对
EGFR C797S顺势
突变
等第三代EGFR-TKI获得性耐药具有潜在活性
[9-11]
。临床前研究显示,兰泽替尼的颅内肿瘤与血浆暴露比高达7.0,提示兰泽替尼可能拥有极强的
CNS渗透性
[10]
。值得关注的是,兰泽替尼基于优化的结构设计减少了对HER2的抑制作用,
安全性更高
,适合作为EGFR突变NSCLC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10]
。
既往MARIPOSA-2研究已经表明,埃万妥单抗能通过胞外双靶抑制和免疫杀伤作用预防或延缓CNS复发。因此,在埃万妥单抗基础上联合具有极高CNS渗透性的兰泽替尼,能够在胞内激酶阻断的加持下进一步协同增效,这些作用机制共同奠定了MARIPOSA研究中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联合方案取得突破性生存获益,尤其在脑转移预设亚组中获益优势更为明显。并且基于III期MARIPOSA研究成果的重磅发布,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已然为EGFR突变(Ex19del或L858R)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延缓耐药、控制脑转移进展并显著改善长期生存获益的一线治疗新选择。
精益求精 | 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双靶疗法不良反应的科学管理策略,展现广阔的临床实践价值
对于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相比EGFR-TKI单药治疗,靶向联合方案的安全性是其临床上使用受限的重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化疗的毒副作用和不便利性将会较大程度上制约靶向联合化疗这一治疗模式在实际临床中的广泛应用。MARIPOSA研究采用双靶向方案,避免了联合化疗及其相关毒性,结果表明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组的不良反应(AE)特征与既往公布的I/II期研究数据一致多为1-2级
[1,12,13]
。且AE主要发生在前4个月,预防性给药能显著降低AE风险,总体安全性可管可控。
图7. MARIPOSA研究不良反应的科学管理策略
静脉制剂常见输注相关反应(IRRs),对于埃万妥单抗静脉注射引起的IRRs,根据SKIPPirr研究
[14]
,可以
预防性使用地塞米松以降低IRRs的发生
,具体而言:在用药前两天,每天早晚各一次口服地塞米松8mg;在用药第一周第一天的输注前1小时,口服地塞米松8mg,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同时配合使用抗组胺剂和散热药。这种预防性管理措施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轻松实施。
EGFR靶向治疗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皮肤AE,既往研究已经发现,口服抗生素可以降低皮肤AE的发生风险。2025年ELCC公布的COCOON研究表明
[15]
,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一线治疗EGFR突变晚期NSCLC患者采用强化皮肤管理方案(
例如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局部预防护理和皮肤保湿的方式
)相比标准皮肤管理(SoC)能够显著降低皮肤AE的发生,
前12周内,≥2级
(38.6% vs 76.5%,P<0.0001,OR=0.19)皮肤AE
下降了50%,其中3级皮肤AE表现出相同下降趋势(4.3% vs 8.8%)
,并且因皮肤AE导致的剂量中断(16% vs 34%)、减少(7% vs 19%)和停药(1% vs 4%)明显降低。
该研究表明采用强化皮肤管理方案有助于患者更长时间地持续接受治疗,从而获得更长生存。
肺癌患者是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高危人群,MARIPOSA研究发现,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组和奥希替尼组并未升高VTE的死亡风险(与奥希替尼组VTE死亡率一致,均为0.5%)
[1]
。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组的VTE集中发生在用药的前4个月,且大部分为1-2级,之后断崖式下跌,
这可能与埃万妥单抗+兰泽替尼早期(前四个月)快速杀灭肿瘤引起短暂的促凝状态有关,表明VTE的发生可能预示着患者对治疗有更高的抗肿瘤应答
。此外,PALOMA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
[16,17]
,前四个月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安全实施MARIPOSA双靶方案并有效降低VTE的发生率。
不仅如此,基于PALOMA系列研究的成果,未来埃万妥单抗皮下剂型的使用也将进一步改善治疗便捷性,并大大降低IRRs的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16,17]
。展望未来,相信随着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并通过优化治疗模式、贯彻“好药早用”理念以及强化AE管理,并结合生物标志物研究和真实世界数据筛选获益优势人群等,将会有更多患者从埃万妥单抗治疗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