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书写国际法和帝国史(Writing histori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empire”);
主讲人:安妮·奥福德(Anne Orford),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学院Redmond Barry杰出教授、Michael D Kirby国际法讲席教授;
主持人:陈一峰(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与谈人: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孔元(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Jarna Petman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理智(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
赖华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廖雪霞(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时间:9月24日(周二)晚上6-9点;
地点: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303会议室 。
主讲人简介:
安妮·奥福德(Anne Orford)教授是Redmond Barry杰出教授, Michael D Kirby国际法主席,墨尔本法学院澳大利亚荣誉学者(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她当选为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也曾担任澳大利亚-新西兰国际法学会的前任主席。她的著作包括:《解读人道主义干涉》(Reading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国际权威及保护的责任》(International Authority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编纂了《国际法及他者》(International Law and its Others),参与编纂了《牛津国际法理论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Law)。她杰出的工作获得了赫尔辛基大学、哥德堡大学和隆德大学的认可,被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授予的Kathleen Fitzpatrick澳大利亚“荣誉研究员”和“未来研究员”称号,以及墨尔本大学授予的Woodward人文与社会科学卓越奖章。奥福德教授在全球多个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包括2019年在哈佛法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和John Harvey Gregory讲师教授“世界组织”课程。
讲座摘要:今天的国际法学者越来越多地宣称:国际法学经历着“历史转向”,或者更戏剧性地说“在对过去的论辩中为国际法的灵魂而战”。近几十年,学者对于国际法史的学术发表的兴趣也在急剧增长。国际法史成为了一个不仅包括国际法和法制史学者,也包括世界史、全球史、帝国史、人权史、思想史、哲学、国际关系以及后殖民研究和批判地理学学者共同探索的领域。学术界对于殖民史和国际现状是否、如何发生关联的兴趣迅速增长,而对于现有国际格局和意识形态的论辩催生了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摘自正在撰写的《国际法和历史政治》一书的第一章,旨在讨论国际法这一历史转向中涉及的政治利益。
本文的第一部分讨论了这一“历史转向”的大背景以及自1990年以来,历史重新被引入国际法领域的原因。本文列出了四个原因:1.苏联解体——历史终结之时;2.二十一世纪初金融、能源、食物、气候危机引起的自由主义国际法危机;3.中国这一经济强国的崛起引发的地缘政治变革;4.对应的历史学领域的“国际转向”。
本文的第二部分指出,国际法的历史转向既具有批判性又有保守性。涉及国际法史的学术著作试图把握国际法在急剧变化的国际局势中的作用,并探索国际法从业者应以何种在政治上富有成效的方式参与国际局势的塑造。然而,学科间的碰撞也引发了许多方法论上的张力,这些张力来自研究历史中的或涉及历史背景的“文本、概念、理念、机构、实践、事件以及历史哲学”时方法论上的分歧。“处理上述问题时必须采用某种特定历史学方法”的教条式的主张在国际法领域得到巩固。之所以提及这一点,是因为一旦接受了这种“以变革者作为研究历史变革的媒介”的“现代主义”方法,就会成为对国际法进行批判的障碍,而这种批评对于遏制国际法逐步沦为为霸权辩护的工具是至关重要的。和大多数现代主义方法一样,这一新的教条式的方法论的正当性在于能够提供科学中立的解释,在本文的语境下即提供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