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 简讯 -
2017年5月6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联合举办的“特朗普百日新政国际舆情报告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在会上,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教授发布研究报告:《不确定的未来——特朗普百日新政主流媒体观点》。
唐纳德·特朗普宣誓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的第三天,他公布了自己“百日新政”的计划,目标是“让美国重新强大起来”。至2017年4月29日已历时百天,期间,特朗普就经济、军事、外交、国内外局势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对此,国际主流媒体有何看法?是否认可他令美国重新强大的目标?特朗普的执政究竟为美国和当今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特朗普执政的时代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7年5月6日,特朗普“百日新政”国际舆情报告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共同主办
,邀请了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黄仁伟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吴心伯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强舸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华教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陈燕主任等在内的11位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和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复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怡代表校领导到场致辞。
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教授发布研究报告:《不确定的未来——特朗普百日新政主流媒体观点》。这一报告由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国际舆情团队,历时6个月,通过Factiva数据库,跟踪调查G20集团国家(除中国、欧盟外)10个语种36家国际重要媒体,以“特朗普”为关键词的报道文章,通过数轮数据筛选,对各报纸的评论、社论进行多语种翻译、分析,从41633篇报道中,精选出评论、社论类报道共346篇,所涉内容包括美国内政与外交、美国大选、移民政策、恐怖主义、军事行动、贸易关系等,并按照经贸议题、朝鲜问题、中美关系、移民/难民问题、美国国内政治、特朗普形象、美国外交政策、民粹主义、娱乐、其他等分主题进行编码,试图管窥各国舆论对特朗普执政、美国前行的方向和对国际局势的反响。
该报告立足于大面积收集的第一手本文资料进行分析,共归纳出十个部分作为分主题进行探究与总结:
各国媒体眼中的“另类”总统
在对特朗普个人形象的评价中,占到主流的意见有:不同于以往领导者的“另类”总统;把商业气质带入美国政治的“商人”总统;欺软怕硬的“纸老虎”总统。此外,不同阵营国家态度迥异且带有某种“反转”意味:西方报以一边倒的恶评,而发展中国家媒体则出现了一些好奇乃至赞赏的声音。美国国内媒体反对声音最为尖锐,以体制化的传统治理理念评价特朗普反体制、反精英、反全球化取向的政策。其他国家尽管也反对特朗普的执政,但大多基于本国具体的利益诉求。
特朗普上台蜜月期美国媒体的“纠结”
尽管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并不欢迎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但是他们仍然表示会支持和尊重特朗普政府。在特朗普执政最初的三个月中,这两家媒体密切关注特朗普的言行和各领域的执政举措总体的评价态度偏向负面,体现了代表美国精英阶层的主流媒体对美国传统政治秩序的维护。美国媒体认为特朗普就职实现了美国政权的平稳传递,同时监督特朗普竞选承诺的履行情况,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对抗ISIS计划等。在此基础上,在诸如禁穆令、美墨边境筑墙、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上,美国媒体反对特朗普的立场鲜明,言辞犀利,并呼吁公众一同反对总统不明智的政策。
对媒体报道进行文本编码可以发现,本文内容的区域化、地缘政治诉求明显,意识形态色彩仍然浓厚,国际格局中的固有势力面临冲击与重组。
西欧:西方衰落的前夜
在各国对于特朗普百日新政背景下作出的国际局势判断中,欧洲主要国家——英国、德国、法国虽然在具体问题上各怀目的、各有立场,但几乎不约而同地发出欧洲涣散、西方衰弱的论调。
法国《世界报》将特朗普当政比做“西方多极世界的大地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直接指出所谓“西方”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其优越性不复存在,它的职责功能也不复当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认为如果美国在贸易合作上变得不再具备吸引力,那么它在这个区域的政治影响力也将消失。“去全球化”将使西方文明丧失世界安全与稳定的领导权,欧洲应该抵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且要“确定世界秩序,建立框架与规则”。
日韩:太平洋地区面临动荡
日韩媒体关注特朗普执政下国际、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变化,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令世界贸易走向新的秩序,而在安全领域,太平洋地区原先的稳定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震荡。
虽然对特朗普的多变褒贬不一,但是日本媒体普遍具有坚强的共识:美日关系会超越特朗普政权而持续下去。日本《产经新闻》认为美国对于维护世界安全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作为美国在亚洲的依托,日本媒体对美日关系的发展充满信心。
韩媒基于目前的内忧外患的局势,期待美韩关系能有进一步的改善与发展。韩国《中央日报》认为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让贸易依赖度高达85%的韩国面临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特朗普一边着手撤离在韩美军,一边开始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因此导致了中国和俄罗斯强烈的抗议。
长期盟友的抉择:依赖还是独立?
作为美国长期的盟友,澳大利亚与加拿大对特朗普执政持双面的态度。在接受特朗普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承认同盟关系的基础上,两国将借此机会重新思考对美国的依赖。在贸易问题上谋求美国之外新的合作。
拉美与非洲面临贸易、难民问题的双重忧虑
特朗普在贸易政策上立场保守,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要在美墨边境建造围墙,并计划向墨西哥征收20%的进口税。这一系列举措无疑给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的墨西哥以及依靠贸易往来克服本国经济衰退的南美洲国家予以了全方位的打击,令拉美国家乌云重重。拉美经济恐遭重创,南非担忧非洲未来。
移民问题也是拉美国家主要关注的议题。特朗普决定要修建墨西哥墙遭到了墨西哥的坚决反对。墨西哥媒体认为,修建墨西哥墙是人类崇高愿望的一次倒退,当不存在犯罪、违法时,任何形式的驱逐都是恐怖的标志。如墨西哥《宇宙报》所言,“墨西哥墙是一道恐吓与寂静之墙,是一道排外的仇恨之墙,它试图隔绝那些低薪、被虐待的工人的声音,隔绝那些家庭不受保护、受虐待的人的声音”。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也纷纷声援。
若即若离的美俄关系
俄罗斯媒体将重点放在特朗普执政下美国、俄罗斯、中国这三个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上,认为美俄关系仍需经历摩擦,中美俄格局会因为特朗普时代美国的衰退而有所变迁。俄罗斯媒体认为,特朗普政府内部对俄罗斯态度存在分歧,国会中强大的反俄罗斯势力及美国当地报纸的影响,使得华盛顿与莫斯科的关系逐渐回复到以前的低谷,美俄关系改善仍有困难。
禁穆令是经济依赖下的恶果?
印度和沙特对禁穆令表示反对,而印度对此的解读是,特朗普的移民筑墙政策不会解决西方与全世界盘根错节的经济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机械化而造成的生产力独享,但是西方崛起的民粹主义领导人正在试图提出严格的文化议程来解决经济问题。《印度教徒报》称这些民粹主义的政策制定者是残酷的,正是因为做不到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才通过“去伊斯兰化”追求所谓的文化主权。
“纸老虎”的“屈服”?
各国媒体对特朗普新政下中美关系的观点趋向一致,即认为:特朗普执政百日,中美已有几轮交手。对于第一回合的较量,各国普遍认为中国胜出,尤其是在外交领域;台湾问题标志特朗普在处理中美关系时的首次失败,例如《华盛顿邮报》评论援引专家观点,认为特朗普一上来就拿根本的核心利益威吓中国只会适得其反,向世界证明了他是一个“纸老虎”——一个看起来吓人但实际上毫无效果并且无法应对挑战的人。在外交、国防、贸易等领域,中国更是占据了有利势态,撼动了原来的中美格局。法国《费加罗报》认为首轮回合中国获胜且游刃有余,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下降。评论援引马来西亚前领导人的话指出,在东南亚美国必须接受中国统治,除非动武,“现在的特朗普总统,才短短一个月(就与中国和好),甚至中国官方还没有‘亮剑’:这可能反映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下降”。
经贸方面,各国媒体普遍对美国退出TPP扼腕叹息。例如日韩媒体认为,这一“昏招”导致中国被视为自由主义世界秩序强有力的新支持者,将有机会通过在东亚经济中的重要性强化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