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平度  ·  彻底火了!爆单!为买它,有人等到6月了…… ·  19 小时前  
长城新媒体  ·  《哪吒2》,又有好消息! ·  昨天  
深焦DeepFocus  ·  香港国际电影节 | ... ·  3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罗伯特·奥特曼诞辰 100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歼-10、蛟龙号、中国航天服...这档科普节目收齐了科学界国宝级“神器”!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8-15 00:46

正文

现代人面对快节奏生活,压力大、信息超载,难免忽视怠惰了人类天性中的探索力与好奇心,因此科普类节目在全民娱乐时代,面临着新闻、娱乐、电视剧等受众市场较强的电视栏目,收视压力不言而喻。


CCTV-1的《加油!向未来》在这种两难机遇中,成功应运而生,连续两季在暑期播出,同时兼得高口碑高收视,在行业内成为科普佼佼者。


尖端化、精细化、趣味化的制作标准下,《加油!向未来》实力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超量级的科技成果,打造出一档集科学专业、权威及趣味为一体的科普节目旗舰。



科学大家,不高冷,业内人士加盟节目助科普


2003年10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航天英雄杨利伟从舱门出来的画面经过直播传到全世界,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一幕经典。


在上周末《加油!向未来》中,航天英雄杨利伟携舱内、舱外两套航天服来到节目现场。


除了给大家展示航天服和实验原理,还亲自为“未来队”13岁的少年队员穿上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任务航天服,少年一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不仅重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一刻,更让人期待科学少年将来会创造更多经典。



杨利伟对航天服亲切又风趣的解说,让不少观众都表示在《加油!向未来》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航天英雄。


这已经不是航天英雄杨利伟首次在节目中出现,早在在第一期节目“唱碎玻璃杯”实验中,杨利伟就担纲场外解说,分享了载人航天中的共振现象。


他回忆起2003年神舟五号 的飞行经历,在火箭上升的过程中,火箭和飞船产生了8赫兹的低频震动。


人体对于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而且是在过载过程中叠加了8赫兹的低频振动,如果航天员当时承受的痛苦无法直观想象,通过节目中音响前的玻璃杯,就可略见一斑了。


能够吸引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以及业内诸多重量级科学工作者参与节目,《加油!向未来》连续两季在观众和行业内的高认知度和好口碑不可或缺。


节目非常 重视科普的抵达率 ,实验设计要平衡科学的 专业性和趣味性 ,同时也照顾到 观众与专家的“交互体验”


为了避免观众感觉枯燥, 《加油!向未来》用对战模式激发竞争力,随后以科学实验打开观众好奇心,全程引导观众关注科学本身,多个角度切入达成“激发科学兴趣”的目的。


有趣吸引人的实验过程之后,再由专业科学工作者画龙点睛,解释和分析科学原理,为节目的科普深度加码。



“你来我往”的过程,体现出科普工作的多层次立体工程,包括激发科学兴趣、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等。因此,诸多科学工作者乐于来到节目中,与观众分享自己的知识与经历。


在节目的精心制作中,他们能用观众感兴趣的方式阐释自己的科学专业,让抽象、冷门甚至生僻的科学知识形象化、通俗化。


这无疑是在科学工作者和爱好科学的观众之间建构了一个“双赢”的纽带,吸引更多观众加入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阵营中。


同时,能够得到如此之多的业内科学工作者的肯定与助力,《加油!向未来》的科普价值也不言自明。

大国重器,接地气,贴近观众传递科学


除了有重量级科学工作者加盟,《加油!向未来》节目试验中使用的“道具包”也是超出常规想象。


在今年暑期《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中亮相的就有 中航自主研发歼-10战斗机、中国载人深潜“蛟龙“号、首次成功挑战识别18只比熊犬面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加”、播后刷屏网络的导盲犬,以及首次在电视节目中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航天服 。《加油!向未来》堪称集齐了科学界的国宝级“神器”。



根据这些“神器”自身的技能特色,《加油!向未来》为这些“大国重器”进行电视语言转化,让他们成为好玩、好看,富有新鲜感的实验项目。


张培萌和歼-10战斗机“飚速度”,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实验。中国短跑名将张培萌100米最好成绩为10秒,而歼-10战斗机的爬升率为 300米/秒


节目制造了一场“人机大战”,张培萌分别和歼-10战斗机以及FTC-2000教练机比赛短跑。两场比赛,张培萌没有跑赢歼-10战斗机,却在前50米妥妥赢了FTC-2000教练机。现场观众包括张培萌本人,都被结果所震撼。


通过大反差比赛,让国之重器参与到小游戏,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再因势利导,将高难度科技转化为易理解的问题,引导观众了解这些重器背后的科技原理。类似案例在《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中比比皆是。



从上一季开始,《加油!向未来》已经完成了将近100场实验。还有许多动用到超大型装置:


主持人登上飞机,体验特技飞行过程;在3200米高空跳伞,测试沙漏在高空和地面哪个反转速度更快;魔术贴,吊起重卡;尼格买提坐上30米高的平衡系统,用一根羽毛成功达到平衡。


也有不少涉及到高危险实验条件甚至爆炸的效果:


上一季中的玉米粉爆炸;冰冻大虾落入滚烫的高温油筒;还有本季3200℃高温枪烧穿钢板,这些悬疑度极高,极具视觉冲击的实验叫观众大开眼界。


从第一季中视觉效果震撼的蓝紫色特斯拉闪电、神奇的牛顿柱子、羽毛平衡,到第二季的羽毛和铁球真空重力场实验、改变影子颜色等,都成为一个个具有观众记忆点的实验经典。



多种多样的实验与高精尖的科技相辅相成,组成了节目一个接一个的高潮看点。


艰深科学成功落地达到科普效果,加上适量的趣味元素和艺术性的编排加工,最终《加油!向未来》让大国科技鲜活起来,让科学技术变得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和可看性。


始于初衷,业内肯定,打造素人“科学秀才”贯穿节目内外


今年的《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升华了素人的科学兴趣与实力,大大提升的互动体验,进一步拓宽了全民参与度。


过去科普类节目以益智类问答形式为主。益智类节目偏重提问回答,基本都是以记忆力为主。但《加油!向未来》 采用了竞技类对战代替益智类问答,不仅仅考验博闻强记的能力,更需要综合知识与运用,考验选手的分析和脑力


此举旨在倡导大家用科学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



对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素人选手:13岁的卢元、16岁的张哲烽、轮番站上对战台的14岁双胞胎“学霸”赵雅萃、赵雅蕴,以及成年“加油队”的科普讲解员丁悦、互联网编辑范嘉树,也不仅仅只呈现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更是通过采访、专题小片等方式,让观众看到这些“科学猜想王”更鲜活立体的形象,也是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当代青少年的“养成”。


前期筹备实验的精心考量,“国之重器”惊喜露脸,科学工作者专业的解释和素人选手的引人注目,这些紧密相扣的闪光环节,组成了《加油!向未来》整体模式突破创新的亮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