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怎么就血糖超标了?”
看着体检单写着“肥胖、脂肪肝
(中度)
、糖尿病前期”等诊断,35岁的小章,一脸的困惑和焦虑。
糖尿病前期,是正常血糖到糖尿病的过渡阶段,也可以理解为一只脚已踏入糖尿病大门。
而在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预估有1.48亿人,也就是将近1.5亿
[
1
]
。他们的血糖正在偷偷地升高,距离真正的糖尿病仅一步之遥。
可能很多人和小章一样迷惑:血糖高到什么程度算糖尿病前期?怎么避免发展到糖尿病?要不要吃降糖药?有没有机会逆转?
今天,我们就帮大家认清糖尿病前期这个潜伏的“杀手”。
科学家其实很早就关注到,某些人群中存在血糖轻微升高现象,最初用空腹血糖受损
(IFG)
或糖耐量受损
(IGT)
这两个名词,来定义这部分未来可能进展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这两个拗口的医学专业名词,很难让普通人和医生产生足够的重视。
为此,200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用一个更加通俗易懂的名词——糖尿病前期来代替“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并通过ADA糖尿病指南迅速推广到全球
[2]
。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6.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7.8mmol/L;
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糖尿病前期就是介于两者之间,
空腹血糖在6.1~6.9mmol/L,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之间
[1]
。
如果有任何一个指标符合,就说明你已经加入糖尿病的“后备军”。
2020年发布的《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
[1]
显示,我国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预估有1.48亿人,这个数字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更为庞大。
当然,我们现实中不可能对所有人直接进行糖尿病筛查,医生一般是先通过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评估糖尿病风险。这个表格适合20~74岁的群体,评分值的范围为0~51分,总分≥25分者属于高风险人群,需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筛查。
有兴趣可以给自己打个分,看看自己是不是高风险人群。
糖尿病前期虽然还不是糖尿病,也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但如果不加干预,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
[1,3]
。而且,糖尿病前期还与心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抑郁等疾病的风险增加相关。
所以,趁还没发展成糖尿病,我们必须找机会及时阻止它。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前期”就非常紧张。但实际上,只要及时进行积极的生活习惯干预,这个阶段的病情是有可能被延缓的。
糖尿病前期怎么生活干预?要不要吃降糖药?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建议,先别急着吃药,重要的是先控制体重。
也就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让自己的
体重指数(BMI)达到或者接近24kg/m
2
,或3~6个月内体重至少下降5%,并长期维持。
(注: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通过长期坚持生活方式的干预,能让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9%~58%
[4]
。
糖尿病前期为什么格外强调控制体重呢?这是因为肥胖和超重的人,由于身体脂肪过多,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对胰岛素需求更旺盛,胰岛β细胞长期超负荷工作,更容易变成糖尿病。
对于超重或肥胖者,每日饮食总热量至少减少400~500千卡
(1千卡=4.184 千焦)
,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
[1]
。
运动方面,优先选择跑步、游泳、自行车、健身操、太极、乒乓球、羽毛球等中等强度
(运动时有点费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
的有氧运动,每天不少于30分钟
[1]
。
大家要养成定期体检和测血糖的习惯,对糖尿病前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把糖尿病的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健康中国行动
(2019~2030年)
》建议
[5]
:
下面这些特征满足任意一个,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查1次血糖
[4]
: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 岁;
(3)体重指数
(BMI)
≥24kg/m
2
和
(或)
中心型肥胖
(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
(4)
一级亲属
有
糖尿病
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
高血压史,
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 和
(或)
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治疗者;
(11)有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12)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总分≥25 分。
总的来说,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上,你的血糖、你的身体未来何去何从,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但请相信,只要通过适当及规律的生活干预,就可能逆转为血糖正常人群,避免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