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刀、菜刀的
“磨剪子嘞——戗菜刀喂——”
这个吆喝在当年几乎是呼市人听到最多的吆喝声之一了。磨剪刀匠时常走街串巷,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拉长腔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听到这声吆喝,老妈就要激动了!家里的菜刀又可以锃亮锃亮的啦,如今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收长头发
“收头发——收长头发——辫子!”
这也应该是呼市人小时候经常听见的民间广告词吧。一般家里有女孩剪过的头发,都留着不扔掉,因为还能用来换点钱。
“来——冰糖葫芦哟——冰糖嗒!刚蘸得!”
冬天的呼市,最暖和的就是那一声声叫卖糖葫芦的声音。
“西红柿哎、蒜来哎、韭菜、西葫芦嘞、白菜耶、山药(方言:土豆)、胡萝“贝”、都是自家种的,买点哇!”
当这唱腔飘来,不用说,那是卖菜的经过,在用好嗓子招徕顾客。
卖豆腐的
“豆——腐”
那时候每到饭点,总能看到卖豆腐的人挑着两个桶,一路吆喝,“豆——腐”,那“豆”字和“腐”字都拉得长长的,每个字都仿佛渗透进了那悠悠的豆香味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吆喝特色,有的卖豆腐的,只喊前面的一个“豆”字,响亮而悠长,但接下来,人们想听的那个“腐”字却迟迟没有叫出来。实际上他叫了,只是声音很小、音节很短而已。
“卖西瓜啦——本地西瓜——不甜不要钱!”“来一块尝尝,可沙咧——”
炎炎夏日,听到卖西瓜的这一阵吆喝,恨不得立马买个大西瓜回来啃上一大口。每年夏天,在呼市一些老小区的巷子里我们依然会看到有开着三轮车的人在卖西瓜,吆喝声也是此起彼伏。
以前在呼市的小巷子里,总会听到这样厚实的声音,反反复复就这一句。那时候呼市人喜欢打扑克,不知不觉玩到饭点了,一看这么晚了,得!买点豆面吃吧,省事!
卖蚕豆的
“蚕豆——蚕豆~”
在小编的记忆中好像一直是一位老大爷,挎着平底大篮子和一个支架,有生意的时候用支架把篮子一撑,要几毛钱的,随手一抓就准。
记得九十年代初,临近过年,卖财神爷年画的小贩忙得最欢,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爷的来了”的吆喝声。其中也不乏一些乞丐。
收旧洗衣机、旧冰箱、旧电脑、旧电视、坏电视
“收旧家电嘞!冰箱——电视——洗衣机——”
当年,家电都是小心翼翼地用,坏了还能拿去换。现在,呼市的小区里哪还能听得见这一阵铃、一阵喊的吆喝呢。
“收~破铜烂铁喽——旧报纸——旧书喽——啤酒瓶——”
“收——啤酒白酒饮料瓶了~收——废书报纸塑料啊~”这个声音,呼市人不会没听过的!收破烂的嗓子一扯开就有唱歌的感觉,唱得老太太小孩子心痒痒的,就开始在床底下、门后头找可以换钱的东西。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还会和废旧品收购的人讨价还价……
烤红薯可是呼市四季常备的街头美味小吃,商贩们用大剪子夹红薯,在铁皮桶改造成的炉子里烤熟,配着吆喝声趁热卖,冬天配合吆喝食用更佳哦。~
白糖冰棍、小豆冰棍、山楂冰棍,那个口水啊,最地道的老棒冰那一定要数白糖棒冰了。虽然现今冰棍很多种,但是还是怀念小时候看到人家背着冰棍箱子,从棉被包里拿出冰棍,还一直好奇为什么冰冰的东西捂着棉被。
卖小鸡、小鸭的
“卖鸡娃儿来——卖鸭娃儿喽——”
这种行业的吆喝声比较单纯,就是:“卖鸡娃儿来,卖鸭娃儿喽”这几个字。但是,要想吆喝得像模像样却不容易, “鸡娃儿” “鸭娃儿”都是儿化音,语速极快。
记得小时候在呼市旗县,每到春天,都有卖小鸡、卖小鸭的商贩进村。他们将一个圆圆的大框子驮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上面用包袱罩着,有时是小鸡,有时是小鸭,也有时是小鹅。小鸡的颜色比较多,小鸭小鹅都是黄色的,毛茸茸的非常可爱。大人孩子围拢过来的时候,卖主就撒一把用水泡透的小米,小鸡小鸭纷纷上前争吃,买主就在一旁认真地挑选。
毛蛋儿,回家吃饭嘞
“毛蛋儿——回家吃饭(睡觉)啦……”
我们儿时玩的游戏非常简单,但有时也充满创造性,使我们乐此不疲的同时,到了饭时或睡觉的时候也忘了回家吃饭或回家睡觉。这时候当母亲的就会扯破嗓子地吆喝:毛蛋儿,回家吃饭(睡觉)啦……后面的那个“啦”音往往会拖得长长的,在小村庄余烟袅袅的上空徘徊,既体现出了一种古朴和庄重,又彰显了一种乡土气息厚重而慈爱的情怀。
这些耳熟能详的吆喝,你还记得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