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所研究生会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会公众平台。旨在分享研究所学生工作动态,研究生科研成果、学术动态、文体娱乐等信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所研究生会

我所2016年发表论文欣赏-第十六期

地球所研究生会  · 公众号  ·  · 2017-04-10 11:02

正文

题目


Characteristics of Focal Mechanisms and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作者

JUN LUO , CUI - PING ZHAO ,  JIAN LU, LIAN - QING ZHOU , and SI HUA ZHENG

发表刊物

《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

摘要
Crustal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s are investig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ere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stable South China Block merge. An updated database of focal mechanisms has been compiled by selecting 132 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 solutions and by adding the 173 new solutions (3.5 B Ms B 7.4) estimated by waveform inversion in this study. A total of 305 mechanisms are included in this database. These solutions show regionally specific distributions with dominant strike-slip faulting and some normal and reverse faulting.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have also been inverted for the stress tensor orientation to obtain the principal stress axes over the study reg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orizontal maximum principalr 1 axes rotate clockwise with a wider range than the geodetically measured surface motion in the east, which is not limited to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but has some overlap with the Zhao-tong–Lianfeng fault. Localized normal faulting stress regimes are observed in the Jinshajiang–Litang fault areas and the Baoshan sub-block. The minimum principal axes are oriented with a gradually changing trend from north–south to northwest–southeast, from north to south, indicating diverse compression stress patterns.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rustal stress field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preliminarily observed in the Baoshan sub-block where orientations of two principal axes have changed, and in the
Jinggu–Ximeng sub-block areas where the strike-slip faulting stress pattern has transformed to normal faulting.

题目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北 部 上 地 幔 各 向 异 性 及 其 动 力 学 意 义

作者

强 正 阳 , 吴 庆 举

发表刊物

《地球物理学报》

摘要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广 泛 发 育 新 生 代 板 内 火 山 ,晚 中 生 代 以 来 岩 石 圈 遭 受 过 多 期 拉 张 作 用 . 作 为 中 国 唯 一 的 深 震孕 育 区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受 到 太 平 洋 板 块 的 西 向 俯 冲 ,使 得 其 成 为 研 究 岩 石 圈 变 形 、板 块 俯 冲 和 板 内 火 山 成 因 及 其 相互 作 用 关 系 的 天 然 实 验 室 . 通 过 分 析 架 设 在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北 部 的 147 个 流 动 和 固 定 台 站 的 SKS 波 形 数 据 ,共 计 得到 了 377 对 各 向 异 性 参 数 和 251 个 无 效 分 裂 结 果 . 结 果 表 明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东 西 两 侧 具 有 不 同 的 各 向 异 性 分 布 :西部 地 区 各 向 异 性 方 向 变 化 范 围 为N143—199°E ,平 均 N169°E ,与 晚 中 生 代 岩 石 圈 伸 展 方 向 一 致 ;其 各 向 异 性 延 迟 时间 平 均 值 约 为 0.8 s ,说 明 来 自 地 幔 的 各 向 异 性 比 较 微 弱 ,主 要 由 残 留 在 岩 石 圈 中 的 古 老 变 形 所 引 起 . 同 时 ,在 松 辽盆 地 和 佳 木 斯 地 块 部 分 区 域 ,观 测 到 延 迟 时 间 较 小 的 各 向 异 性 ( ~ 0 .4 s ),可 能 是 由 于 岩 石 圈 的 拆 沉 和 热 地 幔 物 质的 上 涌 侵 蚀 了 保 留 在 岩 石 圈 的 古 老 形 变 所 致 . 在 研 究 区 东 部 , N N W-SSE 朝 向 的 各 向 异 性 被 观 测 到 ,并 伴 随 较 大 的延 迟 时 间 (大 于 1 .0 s ),可 能 与 太 平 洋 板 块 撕 裂 回 撤 而 产 生 的 地 幔 流 动 有 关 . 此 外 ,近WE 方 向 的 各 向 异 性 只 在 佳木 斯 地 块 被 观 测 到 ,而 太 平 洋 板 块 在 地 幔 过 渡 带 中 的 俯 冲 可 能 是 其 产 生 的 主 要 成 因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