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2020年以后,我国扶贫事业整体来讲会有三个转变
:
一是
由2020年之前解决绝对贫困向2020年以后缓解相对贫困转变;
二是
由农村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城乡减贫融合推进转变;
三是
由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向应对和缓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多维相对贫困转变。
基于过去70年我国摆脱绝对贫困的经验,本文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五点思考。
原文 :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作者 |
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 王小林/教授 张晓颖/博士后
图片 |
网络
我国在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始终坚持
多维度治理贫困的理念
。这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宝贵经验。那么,我国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回答的是
相对贫困标准
的问题。无论是绝对贫困问题还是相对贫困问题,既包括收入不足造成的
“贫”
,也包括教育、健康、社会保障、自然条件不利所形成的
“困”
。
扶贫济困是中国贫困治理始终坚持的一条宝贵经验。无论是“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还是产业、就业、教育、健康、保障等“五个一批”精准扶贫方略,始终坚持多维度扶贫理念。2020年后,我们需要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因此,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坚持多维度缓解相对贫困的理念
,它既包括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制定,也包括多维度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组合拳”。
2020年以后,
更加公平和充分的就业
将是提升相对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首要目标。促进公平和充分就业需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创造就业。
在一、二、三产业及其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创造适合相对贫困人口劳动技能的就业机制,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侧发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提升就业能力。
通过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从而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发力,促进充分就业。
三是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
从促进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双边连接的视角,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劳动保障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精准匹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接。通过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就业市场产生网络效应,有效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
教育、健康和社会保障扶贫,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条根本经验,
在2020年后需在此基础上构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坚持统筹区域和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方向,更加注重区域、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统筹不同人群间基本公共均等化服务方向,促进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获得,缓解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对于老、少、儿、妇、残等相对脆弱人群,既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又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提供更加细微的服务。
联合国2030年议程提出,到2030年在可持续发展中消除贫困。
我国在脱贫攻坚中,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在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脱贫道路。
它既包括建立有利于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生态补偿制度,也包括发展造林专业合作社、生态旅游扶贫、生态公益就业岗位等生态扶贫产业。
2020年后,需要与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战略相结合,既要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村庄绿化覆盖率、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等战略规划指标的实现,也要把“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融合起来,把休闲农业、文旅、健康养老、研学等融合起来,发展生态关联产业,提升乡村生态、生产、文化、乡风等的综合价值。不断完善绿色扶贫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和社会创新支持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开辟农村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解决生态型相对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