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精彩书摘、文摘,好书推荐,心得分享。用指间的碎片时间,品读政治学、国际关系,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与您一同进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际旅游岛商报  ·  突发!美国两架飞机相撞 ·  昨天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北方公司北方国际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首列主题列 ... ·  5 天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  兵器工业集团与兵器装备集团举行工作会谈 ·  4 天前  
军武次位面  ·  春节回乡观察:消费基建,正在重塑县城生活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李形 李翌超:中非合作蓬勃发展 有力回击西方论调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公众号  ·  · 2024-09-05 13:06

正文

点击上方可订阅关注我们哦!

想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号你别错过

欢迎关注“道中华”




李形 李翌超:中非合作蓬勃发展 有力回击西方论调

作者: 李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领军学者、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丹麦奥尔堡大学国际关系学兼职教授;李翌超,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审核:李小华 张丽颖 戚易斌

来源:习近平外交思想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网站

导读:

长期以来,虽然西方持续抹黑中非合作,但是中非关系始终蓬勃发展。正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就是中非关系持续发展的生动例证。

2013年,英国记者特雷弗•莫斯在《外交学者》网站撰文指出,“在西方人眼中,中国吸引力并不大,但并非所有人都用西方眼光看待中国。”

这一情况在非洲尤为明显,中国在非洲的受欢迎程度要比在西方国家高很多。吉布提港口与自贸区主席阿布巴卡•奥马尔•哈迪就表示,他更喜欢与中国人合作,因为“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他们真心信赖非洲人。”非洲国家为什么想与中国合作?除了中非的历史遭遇和奋斗目标相似之外,中国独立自主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对非洲国家具有巨大吸引力,让中非彼此更加接近。



2023年7月25日,莫桑比克马普托省皮科科村学校的孩子们站在装有中国援助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的房屋前。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成功的发展模式必须具备强大的价值驱动特征,既能在国内激发社会与政治行动,又能在国外推广成功经验。中国的经济奇迹促使全球重新评估到底是西式民主还是中国的专业治理模式更能推动发展。显然,很多发展中国家将中国视为有吸引力的经济合作伙伴。然而,中国的吸引力除了经济成就之外,还来自于其价值观和世界观。

于是,中国的发展经验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是国家发展驱动力的全球辩论。这一辩论主要围绕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货币自由流动与经济秩序的关系,以及最重要的一点:民主与发展的关系。世界上越来越多人认为,这些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不应仅由西方国家决定,而应更加开放、灵活、视情而定。

中国模式展现了社会、文化、政治因素如何深度融入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行为标准的传播”并不意味着采用特定的中国价值观。相反,中国向世界示范了如何“找到自己的路”并“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2016年5月31日在位于坦桑尼亚的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车站拍摄的列车工作人员。新华社记者 翟健岚 摄

中国模式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强调执政党和国家的坚强作用、通过渐进式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在国际上实行不干预他国内政的政策。这一中国模式正在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中国逐渐崛起,成为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可选的援助者、投资者、经济合作伙伴,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南方”的软实力。同样,中国在援助非洲时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做法,突显了中国在非的软实力,体现了中国不干预他国内政以及尊重他国主权、经济制度、治理结构和政治文化的政策。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主题是“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0多年来,大大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立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提出中非共同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在2018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了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在2021年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了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涵盖工业、农业、贸易、基础设施、金融、减贫、人文交流、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截至目前,已有52个非洲国家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然而,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一些西方观察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却批评中非合作,指责中国在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以及试图制造“债务陷阱”。



2023年5月12日, 在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附近的马义奇镇,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专家胡月舫(右三)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非洲分中心的试验田里和当地农民一起收获水稻。新华社发 西塔卡·拉乔纳里松 摄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非洲仍然缺乏连接非洲各国和各地区、国内各城市和各居民点所需的基本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议强调改善非洲大陆的联通性。“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首席执行官易卜拉欣•马亚基表示,尽管非洲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非洲各领域的基础设施都极其缺乏,质与量都有待提升。”非洲要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来推进国家和区域一体化。中国基于本国经验,提出“要想富,先修路”。中国了解非洲当前的情况,愿意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向非洲提供援助,并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尼日利亚铁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很好的例子。与殖民主义形成对照的是,中国对非合作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互利合作,这一点也是来自中国自身的经验。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希纳表示,“中国并未试图让非洲国家陷入‘债务陷阱’,相反,中国正与其他国家一起向非洲提供关键的投资,以弥补非洲大陆关键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缺口。”这一说法有力回击了西方媒体的“非洲债务陷阱论”。2023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国际债务报告》显示,中国仅持有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11%的公共外债。相比之下,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多边机构持有非洲外债的38%,债券持有人等私人债权人持有42%。因此,西方媒体声称中国使非洲国家陷入“债务陷阱”十分荒谬。中国一贯重视帮助非洲解决债务问题,包括签署债务减免协议和免除部分债务。然而,解决非洲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当非洲国家能够建立起独立发展能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之时,其他问题都将变得微不足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