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小男孩坚持了3天,还是在父亲节这一天走了。
就在3天前,5岁的他,还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路上。接下来的事情,每个深圳人都知道了,祸从天降。在京基御景华城小区楼下,一个玻璃窗突然从20楼掉下,正好砸到了小男孩的头上...很快,他被送往深圳市儿童医院,尽管医生们竭尽全力,但是最终未能驱赶走死神。
在深圳人密切关注了60多小时后,那个小男孩还是走了。
当晚,小区的业主们自发进行了路祭,点烛、烧纸、低吟,以送别这个5岁的小海南。但是,忧思并未中止。
从天
而降
的“祸”,到底是什么?
媒体在思考,物业在思考,政府部门在思考,每个深圳人都在思考。
“每家每户,都要关注你的窗户,看看是否出现螺丝松脱的情况,如果有,赶紧进一步查处。
”事发后,南都等媒体开始发出自检倡议,令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家是否依然安全。
松脱的窗户,成了第一个危险的、必须查处的“敌人”!
但是,仔细想一下,恐怕没那么简单。城市的高空隐患,远远不止一个窗户。
首先,高空掷物的风险。一个鸡蛋,从20层的阳台飞下来,杀伤力不可小觑。一个被风吹落的阳台的花盆,分分钟会成为“致命武器”。而万一是悬挂在外部的空调因台风而摔落,那可就相当于“重兵器”了,万一砸到人,必死无疑。
有律师提出,能不能让每一个住户都明确以下责任:在杜绝高空掷物的同时,也要落实家里的一切物品没有松脱的可能,比如窗户、空调、花盆等东西?如果是公共空间,比如说公摊面积的窗户等,就应该由物业负责。这里又涉及到非常多的主体:使用者、所有者、管理者、开发商等等,随着楼房的老去,责任越来越不好界定。
而且,从肇事小区采访回来的记者,告诉我们一个更不安的消息:
“户外设施是否有问题,非专业人士是看不出来的。”
一位居民说,“我们不是专业的,光看外部完全看不出来窗户有什么问题,应该由管理处找专业的检测机构过来进行排查,否则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砸到的是谁。”恐怕,将问题推给住户,也并非万全之策。
此外,还有一位高空坠物的最大杀手——外墙瓷砖,似乎并不在我们的监控范围之内。
香港曾在十几年前爆发过“石屎剥落事件”,曾经砸死过一位路过的老年妇女。只要楼房到了一定的老旧程度,外墙水泥有时会发生剥落。水泥有多重大家心中有数,哪怕是一个马赛克从高空坠落,也能形成致命打击。
而且,与家用设施不同,大楼户外的外墙水泥属于户内的盲区,根本不知道其状况!只有它跌下来时,户主们才恍然大悟,而为时已晚。根据香港几宗案例可知,石屎剥落的楼层都有40年以上的楼龄。
也就是说,当深圳楼房统统进入40年历史的时候,外墙水泥的剥落可能就会大规模出现。而这,必将成为城市建设的痛点所在。
▲香港28岁青年遭塌下的碎石击伤头部,救护员即场为他包扎。图片来源:香港明报
追责,或许能成为预防的起点。
6月17日下午,南园街道办组织召开协调会,当事方就赔偿问题进一步协商。男童家属提出希望参照东莞女婴被苹果砸伤案赔偿。
据公开报道显示,去年3月在东莞某小区,一名11岁女童将一颗苹果从高空坠下,砸中楼下一名3个月大的女婴致死。原告已向法院要求被告支付超过500万
元的赔偿费用。
不同的是,在本次深圳的事件中,业主、租户、开发商、小区物业等责任归属问题依然存在争议,谁来为这个事件负主要责任?
但与更多深圳人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在香港、东京、新加坡等现代化城市,相关城市管理部门将进行每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的全方位检查,对于窗户、空调、幕墙、雕塑等外置物进行排查。尤其是在台风或地震之后,都要加强排查安全隐患。
总之,作为预防的一个常见手段,就是及时排查、及时修葺。
将制度性的排查作为一种
“安全线”,力求减少高空坠物的风险。
事实上,我国的高楼超过
40
年历史的并不多,
如何维护高楼的正常运作依然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排查能否取得相应的效果,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至于将问题寄托于“住户自纠”,其实并不现实。
有专家指出,由石材和幕墙玻璃构成的外墙系统,尤其是由干挂石材与半隐框幕墙玻璃构成的外墙系统,需要定期观察。中国大陆尚未出台有关建筑外墙设计施工的验收规范。只有尚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2010年版的《建筑外墙保温防火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建筑幕墙工程技术标准规范与质量验收国家强制性条文》、《玻璃幕墙验收规范》等,但没有关于采用玻璃幕墙或干挂石材建筑的设计规范。
一个值得注意的案例是,美国规定采用幕墙玻璃和干挂石材的建筑物,必须在首层地面预留5至10米的绿化带或配置钢结构棚顶,以免幕墙玻璃或石材意外高空坠落事故伤及过境人员。
这意味
着美国人已经提前判断到了高空坠物的可能性,但在中国,这一点并没有得到
关注。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隔离带”的设立有一定必要性。
尤其是对于日久失修的房子,行人必须与其保持安全距离。目前,国内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这个“隔离带”。随着高空坠物的高发,城市规划者有必要将隔离带划出来,以让行人保持在安全区域之内。
现代社会在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是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
在高楼林立间,我们必须与不确定性为伍
。目前有一种置疑高楼大厦的思潮,认为它们随着年久失修,有可能会增加诸多隐患。
一个案例是,曾经热衷于修建高楼大厦的美国,如今已经很少修十层以上的高楼了。在洛杉矶和三藩市,更多是三层以下的矮房。且不说这种思潮是否有道理,但是,对于人口众多的东亚社会,似乎依然难以割舍对于高楼大厦的情结——占地少、容量大依然是高楼大厦的魅力所在。
那么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将高楼大厦带来的这种不确定性减少到最低。
既然我们这个城市选择了高速发展的模式,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城市治理与风险控制必须迅速跟进。这个小男孩用生命给我们这座城市敲响
了警钟。
而立法,是建设“安全线”的最有效方式
。接下来,只能期待各地的“高层楼房管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了。
所有追问,都是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
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