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坚持要嘉靖帝认弘治帝为父,就为了让年轻皇帝明白,这个皇位不是他天经地义得来的,而是自己从千万宗室挑选了他。所以,嘉靖帝必须要先承认自己是弘治帝的嗣子,才有资格继位,同时,杨廷和如果能让嘉靖帝在宗法上不再是兴献王和兴王妃蒋氏之子,也就排斥了蒋氏以皇太后身份入主皇宫,给自己的政治盟友皇太后张氏一个交代。
内阁首辅:杨廷和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时,一直没有儿子的他,原本是希望给自己挑选年幼的宗室晚辈立嗣的。这亦是任何皇帝的人之常情。然而,等他昏迷到病死后,在皇权交接、天子缺位的几十天空档期,能代表皇权的是他的母亲皇太后张氏。此女全无政治头脑,从明孝宗到明武宗时期的几十年里,一如既往地只想着给娘家和自己两个弟弟捞好处。
张太后和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那两个舅舅张延龄、张鹤龄兄弟,多年来也一直仗势谋私,多行不义,因此和明武宗的关系甚为冷淡。
因此,张氏兄弟想借这一回皇位变更、选择一个皇帝来获取“拥立之功”,为自己加官进爵的心理,被杨廷和轻易利用了。
作为明武宗生前最信任的文臣,在张氏兄弟的协助下,杨廷和得以说服张太后,不去给明武宗立嗣,而是按朱元璋定下的皇明祖训,去迎立血缘最近的朱厚熜。
按杨廷和的如意算盘,如果去给明武宗挑选晚辈宗室做嗣子,可选择的人选无一不是父祖在世,兄弟叔伯众多,如益王朱祐槟的众多孙辈,让他们得以靠近皇权,必然给朝局带来太多变数,如宋朝时因为选择了子孙众多、人丁兴旺的濮安懿王一脉,引发所谓“濮议”争论,便是前车之鉴。从公而言绝非朝堂和辅臣之福,从私而言也完全不符合自己的政治利益。
相比之下,朱厚熜年仅十五岁,刚死了父亲不久,又没有其他手足兄弟奥援,一直接受混吃等死的藩王教育,等同于是毫无政治经验的孤家寡人,自然只能任由自己摆布。
杨廷和本是宦海浮沉数十年,权谋手腕高明的政治老手,张太后很快落入其磬中,对他言听计从,近乎毫无保留的信任,让杨廷和就这么轻易借用了大明皇权。
在明武宗已死,朱厚熜尚未到京城正式继位的38天皇权空档期内,杨廷和相继草拟和颁发《大行皇帝(明武宗)遗诏》、《新君(朱厚熜)登基诏书》,并以张太后的名义发布多道太后懿旨,除掉了明武宗生前信任的边将江彬,命令在京边军归镇,驱逐因恩幸得官者,铲除了恩幸和边将集团;
同时,杨廷和又革除了明武宗在位末年的许多弊政,如释放被无辜关押的囚犯,放回四方进献给明武宗的美女,裁汰锦衣卫和内监局的旗校工役,将皇店、军门办事官校、豹房番僧、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等“诸非常例者”一律罢遣,停止京师的不急工务,先后裁撤冗员杂役14.87万,因此节省漕粮达153.2万石,是以广收朝野人心,赢得众多赞誉。
然而,作为一个封建官僚,杨廷和也不可避免有行事偏私,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另外一面。此前宁王朱宸濠处心积虑十余年,图谋造反,并大肆贿赂明武宗身边近臣。杨廷和同样收受了朱宸濠的好处,才会长期对宁藩的图谋不闻不问。
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仅仅43天就平定宁王之乱,却因为他是杨廷和的政敌王琼所推荐,最后功高不赏,遭到排挤,愤而辞官。此外,明武宗生前信任的另一大臣,前任内阁次辅杨一清,也同样对杨廷和的专权极为不满,才会辞官归乡。
王守仁(王阳明)
然而,杨廷和将“
兴献王长子
(朱厚熜)
,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嗣皇帝位
”写进《明武宗遗诏》,足以说明他严重缺乏政治远见,忽视了张太后这个政治盟友的利益,也没有给自己留下真正制约新君的关键后手。当然,也可能在摄行皇权的这些天里,杨廷和言出法随,乾纲独断,得以完全施展自己政治抱负,因而竟然志得意满,得意忘形了。
因此,当朱厚熜和兴王妃蒋氏母子上京后,杨廷和这才发现了自己此前的严重疏忽,他企图凭借自己在朝堂暂时的一党独大,强求朱厚熜以皇太子身份入城,改认明孝宗为皇考,张太后为母后,很自然遭到了朱厚熜的断然回绝,甚至以宁可放弃皇位为要挟。
此时让朱厚熜继位为新君的《大行皇帝遗诏》早已布告天下,杨廷和同样也需要通过《新君登基诏书》来继续自己的种种政治举措,顿时陷入骑虎难下的窘境,被少年天子狠狠将了一军。
当时立刻有中下级文官张璁、桂萼等人,组成了支持嘉靖帝不必继嗣,而是尊奉“本生父母”的“议礼派”。背后则是杨一清和王守仁的弟子门人,以及那些不满杨廷和一党独大的文臣士子,纷纷加入其中,一同呐喊声援。他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以杨廷和所拟《遗诏》中的“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为依据,洋洋洒洒千言万论,驳得杨廷和这派的高级官员穷辞以对,竟只能发出“有异议者为奸邪,当斩”的叫嚣,犹如市井泼皮。
杨廷和之子杨慎,本是通古博今一代奇才,他撰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千古绝唱。可叹如此人物一旦陷身政治斗争后,行径竟也如此粗鄙。【
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这等豪言状语却非为国计民生,而用在如此全然不占道理之事上,更是可笑之极。
嘉靖帝后来对杨廷和的评价,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以定策国老自居,视朕为门生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