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新世相 的第 366 篇文章
一
与人聊天,有一句很不愿意听到的话是“我什么都不缺”。潜台词是,这样挺好,那些没有的东西,无所谓。
世界上不存在什么都不缺的人,但确实有很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的人。放在今天应景的爱情这个话题里,对应的是一些经历过、失去过、看开了的人。得不到的好像没有太遗憾,得到了也不太惊喜。
你有没有一样的感觉:这样的人缺少点生命力。小心维持着平静,但看起来不很开心,让人觉得这平静只是表面现象,一不小心就会破掉。
不够饥渴,不够痛苦,没有动力。
二
我的一位好朋友曾经短暂地出家。我去寺里拜访他聊到修行感受。简单说,那是一种杀死缺乏感、杀死人间欲望的过程,但很难,要先经历痛苦,挣扎,忍受,到最后也不一定成功。
所以,真想要放下所有渴望、让自己“什么都不缺”,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控制,还不一定能够成功。
一个人在世界上可能得到的东西太多,与之相比,最富有、最幸福的人已经拥有的东西,与还缺少的东西相比也少得可怜。
基于这个理论,你可以得出“追求再多也不会满足”的结论,进而让自己克制欲望。但也可以得出“得到再多也不该满足”的结论,让自己永远保持追求。
这两个结论,分成了两种人。
三
每个人心里都有缺口。只有一部分人被这些缺的东西推动着往前走。
特别有生命力的人、让人震惊的上进心,都因为缺乏。小说《飘》的女主角韦思嘉是很多人心里的上进心标杆,她表现出强烈的攫取欲,是因为她成长中的匮乏。
除了穷和缺爱,我们这个时代,也缺精神、缺安全感、缺快乐……但不要哀叹,别觉得这是多坏的事:正因为人们缺这么多,你不难发现,我们也处在一个上进心和个人成长欲望很强烈的年代。
去看看历史,无论是古老的文艺复兴,还是比较近的西方战后文艺浪潮、互联网浪潮,以及中国的“朦胧诗运动”,一个创造力突然爆发的时代前面,一定跟着一个物质或思想特别匮乏的时代。人只有知道自己缺什么,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人只有知道缺了一样东西有多可怕,才会愿意为得到这样东西付出最大的努力。
四
有一个来自日本的概念叫“贤者时间”,指的是男人刚结束一次性爱后会短暂进入平静状态,毫无欲望,也感受不到缺乏。
可惜人生不可能长期保持在贤者时间里。什么都不匮乏的人,就什么都不饥渴,也就什么都没有力气追求。
一到大家集体性表达某种欲望的时候,就一定会出现一群集体性唱反调的人。双十一,有人会集体性地反对消费,情人节,有人会集体性地反恋爱。
人不一定要“随时恋爱”,恋爱也不是唯一的快乐来源。但不要过分强调爱情不重要。
就像不要花太多时间强调物欲不重要,情怀不重要……别强调一样东西不重要,尽可能地培养对美好事物的饥渴。
很多什么都不缺的人,有一天会发现自己还是缺。把“缺乏”暂时压抑,也把解决缺乏的时机错过。很久后意识到缺口的存在,会像老了以后发现自己缺少的东西,已经来不及解决。
人生最重要的,是在还有力气填补缺口的时候向前跑。
五
看到过关于成长的很多定义,但在我看来,成长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饥渴的过程,就像风的产生是因为空气流向空气密度低的地方。这是人生的饥渴动力学:一种“负向激励-正向追求”机制。
一个饥渴的时代一定会导致一个创造力爆发的时代。不要在这种时候放弃自己对所缺少的事物的欲望。
所以,我希望你不要过分强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然后告诉自己“我已经不错了”。不妨主动感受因为缺乏而导致的痛苦,强化这种痛苦,别躲着它跑。然后你会因为这种痛苦而行动。
不只是爱情。是很多你缺少的、你还没有的东西,使你因为饥渴而痛苦的东西,让你走到现在并且还可能继续走下去。
晚祷时刻:
一起证明饥渴动力学:你通过解决哪些饥渴,才变成现在的你?
扫描二维码,关注"新世相"
倡导有物质基础的精神生活
文章兼顾见识与审美
也许长,但必定值得耐心阅读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家的自媒体组织"文艺连萌"发起者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