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道学
普及道学、弘传道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道学

中坛元帅太子爷:威震天下的哪吒

腾讯道学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8-06 09: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李远国 李黎鹤


哪吒信仰的发展


宋元时期的道教,流派甚多,法术宠杂,出现了一大批元帅官将,他们属于法派中的神将,而被民间广泛的信仰 。所谓“法派”,是指道教系统中依所传所行法术而分的一些团体。 如奉行玄天法、天蓬法、元皇法、闾山法、三奶法的教门,即可分别称为玄天派、天蓬派、元皇派、闾山派、三奶派。从《道法会元》、《法海遗珠》及《搜神广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道经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法派的身影,以及大量的神将元帅。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平妖传》《三宝太监西洋记》《四游记》等,亦收录了许多元帅神,如温、关、马、赵、殷、王、邓、辛、张、庞等元帅的故事,他们跟八仙、玄帝、二郎神、哪咤太子等一同出现。那时元帅神被认为是重要的道教神明之一。


哪吒闹海动画(资料图)


道教法派的神灵有许多,其中被称为“太子爷”、“中坛元帅”、 “金康元帅”、“罗车太子”等尊号的哪咤,受到相当广泛的信仰。 自唐宋以来,本为佛教之护法的哪咤,即开始融入中国传统的信仰之中,成为道教神系中一位重要神灵。在四川境内即有着不少的宫观祀祭哪咤,说明早在宋元之际哪咤的信仰就己流行巴蜀。随着《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在社会的广泛传播,哪咤更以其少年英武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尊神。据统计,中国内地现有几十座哪咤庙,香港、澳门有三座哪咤庙,台湾地区主祀神是哪咤的宫庙就达千余座,拥有广泛的信众。


哪吒画像(资料图)


哪咤,他本为佛教之护法,来自古印度的传说。有关他生平事迹的记载,首见于唐代的文献。唐代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说:


“尔时哪咤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阇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我祖父天王,及我哪咤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护持佛法,欲摄缚恶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昼夜守护国王大臣及百官僚,相与杀害打陵,如是之辈者,我等哪咤以金刚杖,刺其眼及其心。若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起不善心及杀害心者,亦以金刚棒打其头。尔时毗沙门孙哪咤,白佛言世尊:我为未来诸不善众生,降伏摄缚皆悉灭散故,亦护持国界故,说自心暴恶直言,惟顾世尊所许我说。佛言善哉善哉,哪咤天王,汝为降伏一切国王大臣百寮杀凌者,亦法佛相违者。”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记载:


“宣律精苦之甚,常夜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律顾视之,乃少年也。宣律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哪咤太子也,护法之故,拥护和尚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威神自在。西域有可作佛事者,愿太子致之。’太子曰:‘某有佛牙,宝事虽久,头目犹舍,敢不奉献。’宣律求之,即今崇圣寺佛牙是也。”


这里所说的宣律乃唐代高僧,可见其时哪咤的传闻已在中土展开,且是来自古印度的传说。直到元明时期,哪咤仍一直被佛教称为毗沙门第三太子。


哪吒壁画(资料图)


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其中北方多闻天王在中国名望最大。 多闻天王本称毗沙门天,或称俱吠罗天,为古印度婆罗门的财神,他住在须弥山之北面,守护阎浮提之北方,主司世间一切财宝富贵,又为护持佛教之善神。他镇守北方,穿绿色甲胄,左手握神鼠,右手持宝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钱财,既是北方的守护神,也是财富之神,故又名施财天,其重要性与象头神伽尼沙并驾齐驱。


除了神鼠与宝伞以外,手托宝塔也是毗沙门天王重要的形象特色。宋人董逴《广川画跋·北天王像后题辨》说:“昔余得内典,说四大天王所执器,皆自报应中出。北天毗沙国王,也尝兵斗不力,三逃于塔侧,方免其困。时愿力所全,得无碍报,回乡则变相所成,画者得以据之。”此一说法后来为《封神演义》所吸收,李靖不敌哪咤,燃灯道人祭起玲珑宝塔,困服哪咤,李靖所托宝塔即燃灯道人所赠,避难所在变成其护身宝物。


托塔天王(资料图)


哪咤的生父托塔天王李靖,则是将宗教传说与历史人物相结合的产物。考李靖本唐初名将,曾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祀,为唐朝十哲之一。 唐人小说中已有李靖代龙行雨的故事,唐末渐被神化,视为神灵,五代时封为灵显王。作为历史人物的李靖,一步步由人演变为神,而托塔毗沙门天王亦武神,二者之结合,或即由此?敦煌所出绢画有几幅专画毗沙门天王,托塔而立。唐卢弘正《兴唐寺毗沙门天王记》亦谓其“右扼吴钩,左持宝塔,其旨将以摧群魔,护佛事”。其塔或由哪咤捧行。


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曰:“七宝庄严衣甲。左手执戟槊。右手托腰上。其神脚下作二夜叉鬼。身并作黑色。其毗沙门面。作甚可畏形恶眼视一切鬼神势。其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何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哪咤捧行,莫离其侧。” 于是,宝塔作为毗沙门天王的重要象征了,哪咤则为其子。


哪吒形象(资料图)


《西游记》中载哪咤“割肉析骨”之事,亦早有所本。宋代普济和尚《五灯会元》卷二曰:“哪咤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现本身,运大神力,为父母说法。”可知此类传说自来已久。《封神演义》中曰:


“哪吒出外游玩,不在行宫。至晚回来,只见山上一片坦洋,不独行宫无有,连庙宇无存.山红土赤,烟焰未灭,两个鬼判含泪来接。哪吒问曰:怎的来?鬼判曰:是陈塘关李总兵突然上山,打碎金身,烧毁行宫,不知何故?哪吒曰:我与你无干了,骨肉还你父母,你如何打我金身,烧毁行官,令我无处栖身。心上甚是不快,沉思良久,不若还往乾元出走一遭。哪吒受了半年香烟,已觉有些形声,一时到了高山,至于洞府。金霞童儿引哪吒见太乙真人;真人曰:你不在行宫接受香火,你又来这里做甚么?哪吒跪诉前情:被父亲将泥身打碎,烧毁行宫,弟子无所依倚,只得来见师父,望祈怜救。真人曰:这就是李靖的不是。他既还了父母骨肉,他既还了父母骨肉,他在翠屏山上,与你无干;今使他不受香火,如何成得身体。况姜子牙下山已快。也罢,既为你,就与你做件好事。叫金霞童儿,把五莲池中莲花摘二枝,荷叶摘三个来。童子忙忙取了荷叶、莲花,放于地下。真人将花勒下瓣儿,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三个荷叶,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房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叶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待何如?只听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似涂朱,眼睛光运,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又得太乙真人仙酒火枣,化成三头八臂,“哪咤饮了三杯仙酒,吃了三枚火枣,只觉得心内发烧,浑身骨节咯崩崩连声响,只听的左右一声响亮,长出一只手来,说声不好!一言未尽,右边又出来了一只胳膊来,把哪咤吓得目瞪痴呆,只听的左右齐响,长出了六只手来,共是八只手,又长出两个头来,共是三头八臂。真人拍手大笑说:哪咤不必害怕,这是我赐你法相,要收就收,要显就显。”就把变神法传与哪咤,哪咤满心欢喜,一手执乾坤圈,一手执混天绫,两只手擎两根火尖枪,一手执金砖,还空三手;真人又将九龙神火罩,又取阴阳剑,共成八件兵器。


哪咤雕像(资料图)


随着托塔天王李靖信仰的日益兴盛,对哪咤的崇拜也普遍展开。南宋洪迈《夷坚三志》说:


张村程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附近民俗,多诣坛叩请,无不致效。时暮归其家,到孙家岭,“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钟,从林间直出正前,圆转有声,若与为敌,急诵咒步罡。略无所惮,渐渐逼身,程知为石精,遂持哪咤火毯咒,结印喝云: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见火毯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迸而灭。火毯绕身数周,亦不见。”


可见民间已将哪咤尊为驱魔降妖的大神,且有“火毯咒”、“印诀罡步”流传。


此际的哪咤,己为道教护法元帅,并为诸多道派信仰。如宋代兴起的天心派,传天心正法、三天玉堂大法、混元六天如意大法于世,法中即奉哪咤为护法。其咒曰:


“灵官性急,威猛哪咤。三头九目,飞石扬沙。烈火烧空,焚灭精邪。火部灵官,乌鸦先锋。丁甲灵官,缚鬼销熔。金砖金枪,火马火龙。金光灿灿,黑雾盘旋。统领吏兵,万万千千。来临坛下,啖魔握权。上帝有敕,不得稽延。急急如虚皇天尊律令。”(《道法会元》卷一五五)


哪咤神像(资料图)


《灵官陈马朱三帅考召大法》序说, 正一灵官下属有“金砖、火瓢二副将”,其中的“金砖副将”就是“感应统摄都太子哪咤”。 其召咒曰:“灵官性急,威胜哪咤。三头九目,变化通灵。分真化气,一体三身。鼻流黑雾,罩定乾坤。闻吾关召,速离天门。驱邪缚崇,远近搜寻。山魈精怪,捉缚来呈。速令附体,通吐姓名。若有违命,押送丰庭。”


《正一玄坛赵元帅秘法》将班中的八王猛将,首位即为“正一哪咤王”,其元帅符咒曰:“玄坛有将,吴宛将军。手执铁索,收缚恶人。皇民受苦,岁月幽深。左司右院,收摄生魂。枷锁形狱,速脱患身。元帅急去,不得暂停。急急如律令摄。” 在“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将班中,则谓哪咤为赵公元帅的副帅。 正一哪咤金轮大元帅黄元益,即涌头大神。三头,披发,赤面,红袍,金甲,绿袍,手执金轮。


哪咤 采自《三教搜神大全》(资料图)


《三教搜神大全》卷七有《哪咤太子传》,这当是有关哪咤生平事迹最详细的文献记载。内曰:


“哪咤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咤,次木咤,帅三胎。哪咤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足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矾娘娘之子,而石矾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矾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法轮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赫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鍗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干旋坤转;绣毯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这样一来,哪咤已完全融入了道教的神系之中,成为玉帝殿下最具神威的护法大神之一。


哪吒形象的发展


《西游记》描写道,哪吒“手持着六般兵器,乃是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火轮儿,丫丫叉叉,扑面来打”。这一形象,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西游记杂剧》相比,虽然模样有些走形,新添了剑、刀、杵、索和风火轮,但主要法宝绣球得以继承。且讲到哪吒“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与元人所写一脉相承。 《西游记》首次将成年哪吒变为小儿哪吒,给他安上了风火二轮,塑造了一个生动可爱的小将形象。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降魔之说与绣球这个主要法宝在他身上消失了,而另增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金砖、九龙神火罩等众多兵器,把哪吒塑造成一个战无不胜、除暴安良的神勇小将军。


《西游记》托塔天王和哪吒影视形象(资料图)


道教《宝诰大全》载中坛元帅宝诰:


“兴周圣将,灭纣前锋。金光洞裹炼金光,玉虚奉命降陈塘。左执金圈,右执尖枪,足踏两轮,日火日风,驱妖灭怪斩魔王。亲历一千七百浩劫,而圆道果。破尽三万八千恶阵,永镇天宫。一蕊莲花,化成庄严妙相。十方世界,广济救苦慈航。玄功深奥,变化无穷。达地升天转眼中,临敌无惧。威武堂堂,大忠大孝,至勇至刚,安民护国,中坛元帅天尊。”


经过这些道经、小说的宣传与演化,哪咤形象已基本定型。即托生于儒家,化体于道教,而永保青春之童体,赤子之心。他聪明正直,机智勇敢、精灵敏捷,活泼天真。 如哪咤乃莲花体之说,颇具深意。察莲之形体,其花、叶、根三位一体,一物三化,即含有三教同源之义,表哪咤真善美之迹。


哪吒画像(资料图)


哪咤所持三大法器之含意: 笫一是混 元巾 ,其色正红,其形正方,以象地,故其威力可以移山倒海,包举万物。 第二为乾 坤圈 ,其色正青,其形正圆,以法天,故其威力可以映月耀日,护佑众生。 第三乃风火轮 ,状如太极,周转不已,以明大道之永存,故其威力可以追风逐火,生化无穷。


而哪咤之心性清明,独具慧眼,明辨是非,守正不阿,见义勇为,不畏天,不惧地,不怕怪力乱神,既能施惠于人,又敢大义灭亲,有赤子之心,慈悲之怀,无为无不为之行,向善修德之行,故儒、道、释三教中人皆崇而敬之。且历代相传,深入人心,信奉者众。甚至有求官得官,求财得财,逢凶化吉,快乐平安者,其传说纷坛,显应昭着,真是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人之然而信之则有,不信则无,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虽云神助,亦在自修,名为神威,实赖人力。智愚不等,故显应亦各不相同。哪咤既得儒、道、释之尊祟,又为各阶层人士所信奉,诸多善行美德,皆依而附之。这就是哪咤太子得到历代民众信仰的主要原因。


(编辑:玄朴)



声明



腾讯道学旨在 “弘传道学、普及道学” 。除 微信公众号 外,您还能从 腾讯官网 腾讯道学官网 腾讯新闻客户端 天天快报 腾讯网迷你版 腾讯视频官网儒佛道频道 分别浏览精彩原创内容。


1.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 李远国 李黎鹤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3.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阅尽天下沧桑  ·  富婆清明去上坟,笑死人!
8 年前
禅茶一味  ·  闲,要有滋味,忙,要有价值
7 年前
阅尽天下沧桑  ·  仅此一副对联,便写尽了人生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