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明源地产研究院
明源地产研究院被客户誉为“中国地产百强背后的管理大师”,深度致力于房地产行业的管理研究、咨询服务、专业培训、解决方案四大领域。 微信内容:政策解读、行业趋势、市场动态、名企战略、名人韬略、管理前沿、干货收藏、图说地产、大数据等方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明源地产研究院

绿地、平安等出地出钱出客户,争着和这家百强合伙。就因他有这种能力…

明源地产研究院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7-06-06 07:4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房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有的人说是有多少钱、有的人说是有多少地、还有人说是圈住了多少忠实客户……


而有一家地产百强用转型升级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有一种核心能力,巨头们会抢着来和你合伙,出地、出钱、乃至自带客户。

这家百强就是协信。他们的三次“合伙”非常有代表性:

与清华旗下的启迪合作,成立启迪协信。 启迪背后有大量的产业客户资源,自带产业集群。 于是,启迪协信的产业园区,不做大规模招商也不愁客户;

绿地花费51.63亿,持有协信远创40%的股权,成为并列第一大股东。 绿地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可以用于后期发展。绿地的信用等级也给协信加分,可让协信融资更便宜更容易。

和平安进行了多次合作。 获得了互联网金融等金融资源。


为什么绿地、平安、清华这些有绝对优势资源的巨头,都愿意和协信合作?就是因为协信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商业、产业地产的运营能力。

协信进行这么多战略合作,背后到底是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运营能力这种核心竞争力,到底怎样才能获得,为什么能成为协信的护城河?

为了了解这些,日前,明源君赶赴上海,与协信控股常务副总裁曹志东进行了一次对话,下面是他分享的干货。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

通过合作来实现资源闭环



协信的几次战略合作,都是有些轰动的。 比如启迪协信虽然主要由原协信团队市场化操盘,启迪却是大股东;和绿地合作,绿地也是并列第一大股东。


对于这些,很多房企不能理解,因为他们几乎都是要追求绝对控股的。而协信对于合作的原则,早已经想通了,那就是: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也就是说,不以控股为目标,而是以完成资源整合为目标。放弃独占利益,但获得了未来的更多可能。

为什么要这样? 因为行业马太效应已经非常严重,去年25家公司占了行业规模的25%。所以200--400亿之间的房企,现在无一例外地喊话:一两年内要变成1000亿。其实不可能有那么多房企做到1000亿。


协信认为,行业已经到了挤破头的时候,现在的地产江湖是真正的江湖,分了少林派、武当派…… 协信想走一条相对来说有效率的路:资源闭环的道路,持有运营增值的路。

为了走这条路,协信选择了清华启迪、绿地、平安等合作,以获取不同的资源……

和清华启迪联合,自己做产业集群,园区不用招商也有客户

启迪本身是一个混合所有制的公司,在科技产业方面很有名气,协信把启迪协信公司51%的控股权让给启迪,自己则保持团队进行市场化的操盘,形成了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混合优势。

做产业地产,招商是最难的,据说华夏幸福有一千多人的招商团队,其中有几十人曾经是各地招商局的局长。协信觉得自己没法用那么大力气来招商,所以和清华启迪合作,走了一条真正的产业的道路。

第一个阶段,是地产和产业的结合。


启迪计划在全国营造100个科技园区,但他本身是科技服务业,要跟每一个物理空间去沟通谈判,很难。启迪该计划的本质是从科技服务业走向重资产。

而协信的希望在于:重资产想更轻一些,希望自己营造的产业园未来能实现当初的产业定位,有足够好足够多的企业入驻。清华系有400多家企业,还有5万多家校友创办的企业,启迪协信的园区未来的招商因此有了很强的依托。

双方一拍即合。



第二个阶段,则是产业先行,地产为产业服务,地产、产业都赢利。


目前,双方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些产业的集群。比如5月16日中国机器人峰会,主办方为浙江机器人产业集团,而启迪协信则是该企业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方。

最终,协信在地产、产业方面都有赢利,产业集群在产业园修建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不是造了房子才去招商。 例如机器人产业集群背后,就有机械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改造等产业链。


启迪协信目前重点关注的第二个产业是新能源汽车综合产业。

协信认为,产业和地产相比,耗费的资金并不多,少拿一块地就可以很好地支持。房企还可以成立产业基金,来孵化产业链。各地政府对产业也是有浓厚兴趣的,可以给予很多支持。

和绿地、平安合作,项目里少做住宅,也不愁没钱没地

以前许多地产公司的做法是,项目以住宅为主,商业、产业为辅,先把住宅卖掉,就有现金流了。

协信则希望住宅能为商业、产业服务。 一个小区、一个大的项目首先有一个核心功能,比如说科技城。核心可能是某一个产业,比如机器人产业:需要有产业用房、研发、生产制造、实验等空间,里面的工作人员也有住房需求、休闲生活需求,住宅和商业是产业的配套。


100万平方米的科技城,有50万平方米科研、办公等物业,可能也做购物中心和一条、两条商业街,另外再配套二三十万平方米的住宅。 这样做的话,产业、商业就会需要大量资金。

协信和平安、绿地的合作,就是希望获得资金、土地上的支持。 比如和平安的合作更多地带来的是资金的深度合作。而绿地的信用等级也给协信加分不少。 协信让出一部分股权来,实际上是“类上市”的操作。拿到了钱,治理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从一股独大,变成多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者,也是一个分散风险的过程。

而绿地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在城市的溢出区拿地的力度也非常大,这些都是协信看重的。



问题来了,协信和启迪、绿地、平安合作,是因为他们有钱、有地、有客户,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和协信合作呢?



运营能力光靠砸钱、挖人很难拥有


协信能打动合作方的最核心的能力,是商业、产业地产的运营能力。

以绿地来说, 绿 地的体量已经非常大,非常需要对大量持有物业和资产进行精耕细作。因为商业地产如果经营得好,短期能租金赚钱,未来还可以出售,或者金融、上市变现。 而一个购物中心的壳子是卖不出价格的。


协信的商业运营团队有20几年经验,绿地一入股,双方就变成了亲家,绿地有大量的商业物业可以交给协信来经营,双方在很多地方的竞争就变成合作了。

运营能力到底是什么?背后是什么东西在支撑?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如果单就商业运营方面的积累来说。协信有600人的商业运营团队。

如果是一个已经建成的购物中心,协信可以迅速把它的的定位、商业价值、价值评估做出来。

如果是一块地,协信有140多个设计研发人员,相当于一个中等的设计院,可以迅速完成设计定位。

协信的团队里7、8年及以上工龄的人很多,有长期的积累,对每个城市的商办产品习惯和特点也有研究。

运营能力是否能通过砸钱、挖人来获得呢?


从历史来看好像很难。某代理曾经花了非常大的代价,从各大行挖走了40个人,集中做商业运营、咨询等等,但最终没能形成优势。


为什么呢? 协信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合起来,又要水土服,又要能力强。如果从0开始,虽然挖了人,但是背后的系统不可能全复制过去。


这就类似一些房企的产品,各方面都很不错,但项目负责人很年轻、经验不丰富,他是用公司的能力去支撑项目。 在这个生产体系里,每个螺丝钉起到一定的作用就行了。你如果单纯把几个螺丝钉挖去,是不可能获得相关能力的。


所以,运营能力是一个人力资源、公司制度、习惯配合、经验积累的混合体,很难通过挖人、砸钱直接获得。

曹志东常务副总裁(左)和明源地产研究院主编王恒嘉对话后



运营能力有多种变现方式

未来先运营再销售或成潮流


之前房企都是选择尽快把项目销售出去,可是协信认为,这样做许多时候是吃亏的。

物业立刻就卖,可以获得现金流,但是许多物业实际上处于价值上升的通道,长期来看吃了大亏。

而且,现在房企规模竞争越来越激烈,光靠销售物业的数量来竞争可能会越来越难。

协信认为,未来的一二线城市的商业、产业物业,可能都不会走分拆销售的路,而是先运营起来,等到运营见到效果后,再变现。

协信目前有很多利润不来自销售,而来自商业和产业运营等。 比如商业运营有策划、展览、代理等服务。产业运营则包括孵化企业等。

从协信投资的孵化器、众创空间走出的新三板企业不少,而协信控股在许多产业企业里都有投资。

协信还有一种运营能力变现的方式是轻资产输出:


这类合作模式一般有四种。

该项目便宜租给协信,15、20年后交还。

协信入股,双方分经营利润。

协信作为顾问,提交报告收取费用。

协信直接派个人去做总经理,形成团队,收顾问费用。


其中项目便宜租给协信,20年后交还,即协信接手项目是主要模式。

目前协信已经接手多个项目。合作机会的产生,是因为许多公司把住宅卖光,留下一块商业的地,自己又不专业。另外住宅的收入已经落袋为安,所以会以很低的价钱请人帮他们做商业。

协信有一个专门的产业研究院,研究出“4+1+X”的产业策略。 “4”,指环保产业、软件互联、大健康、文创教育“4”大行业。协信认为这四个行业在一段时期内,是朝阳产业。

“1”是产业园区所在城市比较优势的行业。 比如重庆就有汽车摩托车、金融和高端制造、民营医院等优势行业。

X指虽然目前比较小而分散,但未来有可能发展壮大的企业和行业。


协信围绕着这个产品策略来做“商住产一体化”。 “商住产一体化”有重大的优势,但也有劣势,就是这种模式是重资产,资金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协信选择部分物业要长期持有的情况下。

为了减轻资金压力,协信做了各种轻资产的安排。


投资的时候,尽可能基金化,自有资金少一些。

以前的基金都是股权性“明股实债”的基金,类似借债,现在的基金则大量的是要做共同投资的。协信来操盘,类金融机构来投资。


已经持有的物业,把它证券化。

REITs还没有开放,私募的REITs已经做得比较成熟很兴旺。协信的计划是找一些长期基金,对协信的资产进行持有,卖掉部分股权,但不放弃经营权。


分割独立,方便引入战略股东。

协信把一些地产模块分割独立出来,目的就是要引入战略股东。增量方面,战略股东和协信一起投资;存量方面,则把现有的重资产证券化、基金化。


在资本市场上市,或者做类上市。

协信一直在追求上市。通过各种资产的重组、引入战略投资,协信创造了一个可以上市的架构:股份多元化治理结构完善、董监事会都有。

与绿地的合作,则是于一种类上市。

明源君觉得,有一个细节,可能最能说明协信现在的运营能力:

许多房企拿园区用地的时候,会考虑当地有没有相关产业。而协信认为,有些没有现成产业的地方,但如果地价便宜、交通方便,也可以考虑。 因为启迪协信目前已经有能力,让一个地方的产业从无到有。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主编   王恒嘉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体验智慧供应链6大在线化场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