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毛泽东决定取消高考之内幕,还要从头说起。
1953年,是建国以来高考开始的第三年。有一位北京考生8门成绩考了178分,该生坚持认为肯定是卷子评分出了问题,为此,他三番五次给人民监察委员会写信提出控诉,甚至到教育部大哭大闹。这是根据史料可查的炮轰高考的第一人。
尽管事后查知,该考生的真实成绩就是很糟糕。但他所反应的问题还是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有的人甚至认为高考的成绩与个人能力没多少关涉,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考学负担过重。
教育部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发出新中国第一份“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该文件称,1954年之后,学生负担过重,一般是大中城市的学校负担比小城市和农村的学校重,中学比小学重,高年级比低年级重。一些高年级学校一周课时比规定实践超出5-10小时,多的高达24小时。奇怪的是,这个特点几十年没动摇,现在仍然是这样,而且相似的减负文件发了很多份,这是不是高考的问题?是不是中国教育的问题?这个老掉牙的问题现在还是老掉牙!
此后,太阳依旧从西边落下,高考成了落考生的一个魔咒。据载,1955年有学生文科作文没考好,就游览万寿山,喝酒解闷,把笔记本和书本都斯掉了,个别人想“跳楼自杀”。四川一个家长,干脆给孩子拿来一套新衣服,一根棍子和一口破锅,指着这些东西对学生说,“考取大学,你就穿新衣服上学去,考不取,你就拿着棍子和破锅讨饭去!”
到了1964年,北京铁路二中的一位校长,小心翼翼地给中央办公厅写信,提出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1965年7月3日,毛泽东亲自批示:“刘、邓、彭阅后,请尚昆办。现在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教授又甚不得法。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
毛泽东似乎特理解考生的痛苦,这段批示极其重要。尤其是“考试方法以学生为敌人,举行突然袭击”成了后来取消高考的政治口号和最高指示。并直接导致1966年发出三份减负文件,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66年4月6日至4月16日,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一共36个单位41人参加,这有点像空前绝后的高考控诉会,是取消高考的预热动作。会议对高考弊端的揭露,全点到死穴上了。可惜,这些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改观。
毛泽东后来在谈话中多次强调:“高考把学生当作敌人,公开袭击,定期袭击。高考助长学生死记硬背,不是引导学生活泼主动的发展。高考按平均分数录取,要学生门门功课都好。高考超出中学课程范围,高考出难题,学生家长抱怨。学生紧张,高考每年总有人晕倒,把学生考焦了。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全国考生集中在三天考试,如临大敌,气氛紧张。高考三天决定命运,偶然因素大。考生填那么多志愿,只从高校出发,不考虑考生的实际情况!”
1966年6月1日,根据毛泽东谈话精神,中共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文件,此后五天,革命小将开始正式向高考制度予以炮轰,《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其具体罪状如下:(一)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二)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仅仅隔了5天,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就是这两封不同寻常的充满血腥的信,居然成了日后废除高考的直接导火索。
收到这两封信后,教育部宣布:从1966年起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但一推迟可不是半年,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但到了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时,邓就自告奋勇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此时,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这引起了邓小平的反思。
不久,邓小平同志当场拍板决定“恢复高考” 。当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于是,关闭了11年的泱泱大国的高考考场终于再次敞开了大门,一个貌似可以通过公平考试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又回到了亿万民众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