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理论,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获得者,中央党校人才强校基金优秀教研人才项目奖获得者,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区域经济协调与绿色发展研究”首席专家。出版专著《混合所有制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小康经济论》《路径与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研究》4部,参加经济学著作编写16部,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当代经济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
曹立老师来中央党校工作15年了,如果算上她来中央党校求学,已经20多年了。我与曹立既是同事,又是博士生的同门学友,按照读博士先后,我是她的师姐。
在这20年间,我目睹了她经历的每一次转变:从学生(硕士师从赵长茂教授、博士师从王珏教授)到博士生导师的转变;从年轻讲师到中年教授的转变;从普通教师到教研部领导的转变。“人总是在变的”,但是,她对事业的追求、开拓、进取始终没有变。“人到中年”,承上启下责任重大,怎样传承老一代人的优秀传统、担当起新时期党校教学科研骨干的责任,怎样带好年轻人,让他们快点成熟,缓解党校教师队伍的“断代”,是“中生代的担当和责任”。作为一个党校学人,作为一个学术带头人,丝毫不敢懈怠,只能奋力克难,开拓、进取成为她不变的选择。作为她的同事和师姐,我深深感受到:曹立的成长轨迹,真实地反映出她对党校事业的认同、对党校教员岗位的敬重、对党校学人身份的珍视。
因为热爱而坚守
曹立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喜欢当老师,喜欢当党校的老师。”就是因为对党校教师工作的热爱,她一直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从来没有动摇过。大家都知道当中央党校教师不容易,讲课难、压力大。为此,有人离开党校、离开教学岗位。但是,曹立没有。从她1989年大学毕业进入延安市委党校,然后到中央党校,距今也有20多年时间,其间碰到多次到国有大企业就职、转国家公务员,甚至在校内转行政岗的机会,但她没有动心、没有动摇,坚守着自己的选择。党校教师岗位有什么吸引力?这样磁吸着她不改初心?从大处说,是对党的热爱。曹立生长在党员干部的家庭,成长在革命老区延安的红色文化中,受长辈的言传身教、环境的耳濡目染,从价值观上认同党的宗旨,从感情上热爱党的事业,她身上蕴含满满的正能量。这是当好党校教师的思想基础。从小处说,是对党校教师工作的深刻认知。她说过,她喜欢党校教师工作的挑战性。党校教师与大学教师不同在于:大学教师面对的是学生,讲授的是书,传授的知识变化较少;党校教师面对的是党和国家的高中级领导干部,讲授的是题,都是问题导向、政治导向的理论专题,都是与时俱进的新课题。党校教学没有成例可循,必须由教师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用学术讲好政治。可以说,党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在从事创新性的工作,每一个新讲题和新课题,都激励着老师们奋力前行,累并快乐着。她喜欢党校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用学术语言、用逻辑思维阐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加深领导干部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党的方针贯彻和落实;从理论视角,归纳和研究基层的创新实践,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中央党校教师用学术讲政治并讲好政治,是党校学人的责任,也是重要性的体现。党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也给党校教师带来了社会影响,赢得了社会尊重。基层改革创新,需要理论提炼找党校老师、政策解读找党校老师、发展方案制订找党校老师,党校教师的工作,让老师们有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这份自豪感激励着党校教师坚守在教师岗位。曹立曾感慨地说:“当听到学员说,曹老师我听过你的课,讲得好,很有收获,自己特别享受。”党校教师这种独有的自豪感,激励着党校学人,也激励着曹立更加努力地工作。
深入研究讲好政治
党校是一个讲政治的地方,党校的教学和科研是围绕党的大政方针展开的,可以说,党有什么大政方针,党校就有什么样的讲题和课题。但是,党校又是一个学校,是用学术讲政治的地方,讲好政治的基础是学术研究和积累。这就要求党校学人,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的学术积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曹立作为一名党校学人,深谙党校学术研究的规律,不断地“以勤补拙”,强化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研究能力。强化学理支撑,尤其是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理支撑,是曹立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这些年来,她一直以经典作家的理论为基础,把研究的视点聚焦在中国所有制问题上,尤其是针对混合所有制问题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取得了多项学术成果。2004年出版了《混合所有制研究——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基础》专著,是较早地系统论述混合所有制理论的著作,反映了她具有前瞻性的理论视野。尔后她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作家所有制和分配理论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主持子课题《经典作家关于混合所有制思想研究》《经典作家关于公平与效率思想研究》,系统地梳理了经典作家关于混合所有制的思想,形成相关学术论文,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目前,她主持了中央党校重点项目《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长期的研究、丰富的积累,对于她理解和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专题,提供了厚实的理论支撑。曹立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时俱进地选择重大现实问题作为阶段性研究的重点,比如,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与精准扶贫问题,都是她曾经和正在研究的实践课题。她的研究不仅注重面上的实地考察,还注重点上的长期跟踪,系统数据的收集、及时地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比如精准扶贫问题,她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贫困县为主要线索,调研、收集和编辑了19个县的案例,涉及15个省和直辖市,目前已由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她不仅重视短期调研,还重视研究基地的建设,以科学的方法,长期跟踪研究对象,总结发展规律。她和团队以精准扶贫智库项目为依托,与当地政府合作,以村、乡、县为观察对象,创建了5个中央党校经济学部精准扶贫实验室,涉及陕西延川、米脂、甘肃华池、宁夏西吉、贵州大方5个县,深度探索贫困县绿色发展新路径。这几年所有的假期,她都奔波在调研考察的路上,今年暑期,又带领学生去贵州贫困村实地调研。除了实地调研、建立观察点外,她还着力发掘党校学员资源,搞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县委书记是扶贫攻坚前线的指挥员,掌握着精准扶贫第一手的资料,为了把握扶贫攻坚中的情况,及时沟通信息,课题组组织两次县委书记研修班的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数据处理后,形成内参文章报给有关部门,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研究文章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研究方法的完善、信息平台的建设、理论框架的构建、学术观点的形成,一系列学术“规定动作”的进行,学理支撑的大厦正在朝着既定高度搭建。
以科研促进教学
党校是学校,教学是根本,科研是为了教学服务的。教学又是检验学术讲政治的平台,是检验学术成色的试金石。曹立作为一名好教员,特别重视研究成果向教学讲授的转化,重视学术研究与讲题的逻辑对接。就像“绿水青山,不等于金山银山,需要产业化、产品化才能转化成金山银山”一样,学术成果要通过逻辑化、模式化、综合化才能转化为讲题的学理支撑,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再创造。曹立在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初步摸索出一些科研转化为教学、用学术讲政治的方法。一是选好讲授的切入点。同一个讲题,怎样讲,不同专业的老师是不同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两个基本要求必须保证:必须从讲题的理论重点切入,杜绝讲课“跑题”;必须从学员关注的热点切入,有针对性地阐述相关理论,讲求授课的效果。二是选好讲授的创新点。理论在与时俱进、实践在与日俱进,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归纳整理、逻辑提炼,抽象出理论创新的逻辑脉络,基本框架、理论要义,给学员勾画出相关讲题的创新全貌,提高学习的获得感。三是选好讲授的深入点。授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讲题的要求、学员的需要、自己的研究,找准阐述的延伸点,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学理的支撑、数据的证明,可以加深学员对相关讲题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学术成果的转化。曹立说:“大学的老师是教书育人,党校的教员是讲课助人,通过用学术讲政治,帮助学员深化对党的大政方针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贯彻落实的坚定性和自觉性。”用学术讲好政治,是一个党校学人的基本素质,讲好政治是党校学人的不懈追求。
曹立老师是一个上进的人、执着的人。学海无涯,要勤来补拙,党校学人总是走在创新的路上。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关注学习时报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公众号→右上角“+”→搜索“studytimes”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文章分享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二维码
点击下方二维码→保存图片→发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