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写的一篇《
产品经理再就业
》引起不少讨论,正巧今天航班延误,在休息室没事儿做,不妨就跟大家聊一聊我自己的想法。
这篇文章我尽可能还原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一些故事,不想表达我自己的看法。但事与愿违,被误读就是写作者的宿命,读完文章后,说啥的都有,不少人都表达了一看就是没仔细读的观点。更有些大笨蛋以为是我要卖课所以贩卖焦虑。(一个卖课的得多蠢才会用劝退文来制造焦虑啊。卖保险的会先说现在人都不买保险了吗?)
依然是本着为不少云里雾里年轻产品经理负责任的态度,就说说我的想法吧。
1
最近的确有些变化在发生,身边有朋友在转行。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他们认为在当前岗位创造不了更大价值,就做出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我在即刻曾经说过一段话:
好的产品经理都是在业务增长中锻炼出来的。电商是淘宝的人桃李满天下,本地生活和交易平台许多骨干源自美团滴滴携程,现在见过的出海项目也多半是当初工具或内容产品锻炼出来的。
产品和运营的价值是要在平台赋能后体现的,没有资源和财力,没有落地成型的结果,单纯的认知和决策没有意义,也不被认可。
然而很残酷的是,想成长的产品和运营多,每年怕是有几十万毕业生想做产品和运营,但能有好机会成长的岗位少之又少,几千个已经到顶。这矛盾随着互联网新要素缺失、创新机会骤降,会更加严重。
供需失衡后,市场的反馈总是迟滞的。这两年,对产品经理未来发展的焦虑感会日益加重。未来关于产品经理的大众观念会又一次刷新的。
在我身边遭遇的这些境况,是暂时还没有传递给应届生的。尤其许多年轻人毕业就想着成为能有机会深度参与决策而成为产品经理,很可能会在几年后才发觉,过去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起初俞军老师在百度时,遭遇的是最好的黄金年代。探索新需求的空间大、边际成本低,在挖掘到新的需求之后就可以快速抢占高地。这是属于产品经理最好的“创造新价值”的时代。
然而需求红利结束后,我们目光所及,往往很少存在这种“短平快”的挖掘需求的空间。我跟身边朋友把它叫做“高杠杆”的产品价值,也就是“做一个需求判断或产品判断”,能够爆发式地产生用户流量或商业价值。不管是社区、社交、娱乐,还是电商、生活服务,每种类型的产品,几乎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品方法论了。近几年,唯一算是靠新产品要素起来的风口,唯有短视频。
正如对外卖、打车行业来讲,重要的是补贴运营策略、交易匹配策略和服务策略;对短视频、直播行业来讲,重要的是数据洞察、内容分发策略和商业化;对视频和音乐产品,重要的是内容和版权。这些重要的部分实际上构成了产品最终的价值形态,而非产品体验。产品经理会参与其中,不过往往话语权并非首位。
在这样的成熟平台里,不是说,产品经理没事做,而是产品经理的角色在发生变化。从“高杠杆”的需求发现者,退居二线成为“黄金螺丝钉”,成为组织结构中偏支撑的一部分,因为更多价值体现在,在经营态下“低杠杆”需求的发现和体验优化提升上了。
因此,在出现“跟我想象的不一样”的判断时,有些产品经理选择改行,并不是件坏事,而是个人自己的选择。
2
我很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批评,他们不够热爱产品、就应该做一行爱一行。
这其实是两个概念的混淆:你到底喜欢的是做产品,还是做产品经理。
面试过 300+ 产品经理后,我已经能够熟练地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喜欢做产品还是做产品经理了。前者往往看重的是产品带来的价值感、成就感,或者特别喜欢创造和改变;而后者往往是做了简单的职业匹配,认为自己的状况(没硬技能、全是软实力)做产品经理性价比比较高。
在我写的那篇文章中,我反而认为第一个要转行运营的哥们比有些产品经理更热爱做产品,因为他选择了更能给用户创造价值、做产品决策的一条路(当然未必适用所有公司)。他能通过上游的策略有效影响产品,而不是被动争取话语权。
不少产品经理选择创业、做业务、转管理或者当老板,背后并非代表他们不热爱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了,而是他们发觉要更多影响产品决策势必要做新的突破,这只是成为“真·产品经理”的一个选择。
在诸多评论文章中,几乎只有一篇是我认可的,就是苏杰老师的这篇:
你到底是想做产品,还是想做产品经理?
(顺便提一句,苏杰老师的刻意低调导致他的内容除那本书之外的读者并不多,但他的确是为数不多思考足够深入的产品经理内容输出者。)
这也是我想通过那篇文章表达的一个观点:
假如真正的产品决策者并非是顶着“产品经理”这个 title 的人,你愿意放弃这个 title 吗?
3
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从来没有消失过。
我昨天在广州的分享还刚刚提到:
“有产品,就有交易;有交易,就要有用户价值。
从古至今,无一例外。”
什么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第一,认知用户,洞察需求。第二,创造价值,设计方案。
这个核心价值在产品经理出现之前,早就存在了;在产品经理消失之后,也一定会存在。
在我刚刚提到的黄金时代,高杠杆的机会比比皆是。而在如今的低杠杆时代,每个产品经理再企图想凭一个新的基于简单交互和体验的线上产品模式就创造新价值,就是天方夜谭了。
新的价值在哪?在新的技术改造、新的产业升级、新的供给方式、新的人群市场等等,不是那么“轻”的模式。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德亚牛奶其实是国产品牌,只不过它所有的牛奶的确原产自德国。它的产品模式就是改造了传统的海淘国外牛奶品牌的落后方式,而采用生产商和品牌解耦的方法,打通供给-需求的链条,在库存和供应链方面能做到足够高效率、低成本。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有许多地方的离婚率巨高无比,都是 40-60 岁的人群。他们平时会依赖许多线下场所(歌舞厅、夜总会、广场舞场地),以及线上产品(陌陌和很多你压根不会用的产品),来结识陌生对象,谈恋爱。他们玩不懂太多花样噱头的功能,而是对真实性和匹配效率十分在意。
可能很多人也不知道,在大家都去抢少儿英语和少儿编程的教育风口时,有些特殊的职业教育市场也在逐渐繁荣。厨师行业就是一个有意思的市场:市场天花板足够高、新知识迭代快、流动率高需求旺盛,且有更重要的一点,关于厨师的知识和经验是可以沉淀乃至体系化的。怎么做这个群体的职业教育,非常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