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学研究
古典学研究专致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阳光海南网  ·  “酷领券 ... ·  2 天前  
阳光海南网  ·  “酷领券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学研究

新刊 | 《古典学研究》第六辑: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

古典学研究  · 公众号  ·  · 2020-12-28 08:00

正文


读到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二卷时,芝诺欣喜异常,赶忙打听书中描述的人生活在哪儿。


古典学研究(第六辑)

色诺芬笔下的哲人与君王

刘小枫 主编 彭磊 执行主编

48 . 00 元, 2020 1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1



刊物介绍






《古典学研究》辑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致力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本刊立足于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力求贯通文学、哲学、史学和古典语文学,从具体文本入手,研究、疏解、诠释西方、希伯来和阿拉伯等古典文明传世经典。




01



内容简介






《古典学研究:色诺芬笔下的君王与哲人》收录专题文章4篇:潘戈文章( 曾俣璇 译)分析了色诺芬《会饮》中折射出的苏格拉底对公民特别是年轻人爱欲的引导与争夺;伯恩斯文章( 曹彧 译)通过居鲁士与其父冈比瑟斯的正义探讨,揭示了居鲁士所受教育之得失; 彭磊 分析了《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如何以智慧使朋友受益; 高挪英 揭示了色诺芬《斯巴达政制》中隐含的对斯巴达生育法的批评。
论文部分, 陈湛 以叙利亚文别西大版本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文字的细读和译本的比较,来取得文学史和宗教社会史的结论; 时霄 分析了18世纪“古今之争”中蒲柏的立场和信仰; 邹蕴 围绕嵇康《声无哀乐论》,探讨了音乐的教化功能; 董成龙 发掘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多重古今之变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观察。
书评部分, 杨志城 认为塔图姆《色诺芬的帝国虚构》受限于“虚构”叙事,忽视了虚构人物本身以及色诺芬写作意图的复杂性; 谢乃和 介绍了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对于推动宋代经学史和思想文化史研究的意义 。




01



目  录



专题:色诺芬笔下的哲人与君王
色诺芬《会饮》中的苏格拉底政治哲学 (潘戈)
冈比瑟斯与居鲁士论正义 (伯恩斯)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朋友” (彭磊)
《斯巴达政制》中的女童教育和婚姻法 (高挪英)

论文
《以赛亚书》叙利亚译本探微 (陈湛)
蒲柏早期诗歌中的宗教议题 (时霄)
音乐与自然情感:嵇康的乐教 (邹蕴)
《明夷待访录》的通史“法”意 (董成龙)

书评
评塔图姆《色诺芬的帝国虚构》 杨志城)
评潘斌《宋代“三礼”诠释研究》 (谢乃和)


01



精彩书摘



《回忆苏格拉底》中的“朋友”
彭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与苏格拉底交往的人的类型极其多样,但并非每个人都是苏格拉底的“朋友”。通过细致解读第二卷第四章到第十章以“朋友”为主题的内容,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区分了基于用处的朋友和基于美德的朋友,前一类朋友代表了实用的、功利的、庸俗的友谊观,后一类朋友代表了城邦中“既美又好的人”的政治友谊,苏格拉底为这类友谊辩护,同时又指出了这类友谊的缺陷,暗示在这类友谊之上还有一种基于真正的美德的私人性友谊,亦即苏格拉底式的友谊。色诺芬还展示了苏格拉底如何解救“朋友们”经济上的困顿,从而展示了苏格拉底对于“朋友们”的用处,并暗示了苏格拉底独特的生活方式。




《斯巴达政制》中的女童教育和婚姻法
高挪英
(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色诺芬的《斯巴达政制》如其名所示,探究的是立法者吕库戈斯规定的城邦政治生活。其第一章三至九节,主题是吕库戈斯的生育法,具体包含女童教育和婚姻法。节选文本的细读显示,在色诺芬看来,吕库戈斯的生育法太过野蛮,它们丝毫不着意于培养美德及美德的基础品质节制,而其终极目标是针对其他城邦的战争,并且它实际上导致了城邦的混乱与虚弱。遵此生育法生活的斯巴达人毫无教养。哲人色诺芬的教诲是城邦立法者若不致力于灵魂美德的培养,城邦也无法长治久安。



《以赛亚书》叙利亚译本探微
陈湛
(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化学系)

关于叙利亚文别西大(Peshitta)版本的希伯来圣经的产生历史,学术界百年以来有过不少回合的争论。关于译者是谁、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翻译等诸多问题,在争论中一直悬而未决。本文通过分析三节《以赛亚书》经文( 25:6-8 )的叙利亚文翻译,来展现如何通过版本学和文字学的方法,来取得文学史和宗教社会史的结论。通过文字的细读和译本间的比较,我们可以确定,相应经文的译者不仅是新的基督宗教的信奉者,并且可能是被压迫的匿名信徒。通过精妙的、闪语独有的文字游戏,他们将新的信仰信息,掩藏在自己对希伯来文以及希腊文的叙利亚译文之中。这一研究将促使我们反思别西大版本的翻译史迄今为止的研究方法论。


先知以赛亚



蒲柏早期诗歌中的宗教议题
时霄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英国诗人蒲柏难以称得上是一位虔敬的信徒,但他在何种程度上偏离了正统,至今并无定论。在宗教方面,他的公共性诗歌和私人性文本之间存在微妙的联系和张力,其真实信仰因而难以琢磨。蒲柏早期诗歌中多次涉及宗教议题,从中也可以窥见其信仰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梳理《论批评》《弥赛亚》和《温莎森林》中的宗教议题,结合党派之争(托利党与辉格党)和古今之争等历史语境,并考察相关私人书信文本,本文旨在展现早期蒲柏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复杂性:他支持高教会、托利党和崇古派的保守宗教立场,也短暂地迎合了温和辉格党的崇今派宗教诗学;与此同时,相关私人书信则展现了他对现代自由化宗教观念的认可。


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



音乐与自然情感 :嵇康的乐教
邹蕴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呈现出了两种教化的路径:一种是无为而治的“无声”教化,另一种是制礼作乐的人伦教化。这两种教化模式看似矛盾,实际上指涉的是嵇康对于音乐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本文将以“至德”之世和“衰蔽”之世这两种时代状况作为线索,来考察音乐能否协调自然情感,从而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同时,本文在《声无哀乐论》的基础上结合《琴赋》、《养生论》等其他思想文本,来揭示出嵇康对于音乐局限性的反思,进而探讨其他教化方式的可能。


[清]吴历《松壑鸣琴图》(局部)



《明夷待访录》的通史“法”意
董成龙
(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

《明夷待访录》具有回顾中国通史的立意,但因为不同时代的解释旨趣,它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需要回到黄宗羲的历史现场和文本现场,挖掘黄宗羲在明清之际作为“今人”的“当代”观察,勾勒其作品中的三重古今之变:三代以上与三代以下的古今之变,有明一代与有明以前的古今之变,明朝两个立朝传统的古今之变。由此方知,《明夷待访录》是明清之际转身回望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作,对于今人的当代问题意识或有助益。




主编简介



小枫 1956年生,重庆人。1986年以《诗化哲学》蜚声学界,1988年发表《拯救与逍遥》,破格晋升副教授。1993年取得瑞士巴塞尔大学博士学位,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出版《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沉重的肉身》等,学界影响广泛而深远。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文艺学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 古典诗学、古典政治哲学、比较古典学。

主要专著:

(1)《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

(2)《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3)《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4)《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凯若斯:古希腊文教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

(6)《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

(7)《重启古典诗学》,华夏出版社(2010)

(8)《施特劳斯的路标》,华夏出版社(2011)

(9)《共和与经纶》,北京:三联书店(2011)

(10)《设计共和》,华夏出版社(2013)

(11)《百年共和之义》,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

(12)《王有所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13)《古典学与古今之争》,华夏出版社(2015)

(14)《西学断章》,华东师大出版社(2016)

(15)《海德格尔与中国》,华东师大出版社(2017)

(16)《以美为鉴》,华夏出版社(2017)

(17)《巫阳招魂》,北京:三联书店(2019)

(18)《拥彗先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主要译著:

《柏拉图四书》,北京:三联书店(2015)


执行主编



彭磊, 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古典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理事。 研究领域涉及古典政治哲学研究、柏拉图研究、莎士比亚研究等,先后主持“柏拉图书信的翻译与研究”“色诺芬四部苏格拉底作品的译注和研究”“莎士比亚罗马剧的政治哲学研究”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世界哲学》《国外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苏格拉底的明智: 〈卡尔米德〉绎读》、《哲人与僭主:柏拉图书简研究》。


延伸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