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
2024年12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宁夏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市场交易方案》,提出配建储能通过技术改造满足同等技术条件和安全标准,可选择转为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则在2024年12月18日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工作的通知》,明确已投运或在建的配建储能可按要求转为独立储能。
更早些时候,国家电投集团旗下首个新能源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项目——吉电股份山东区域公司寿光40兆瓦/80兆瓦时独立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成功。2023年8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山东省能源局就印发了《关于开展我省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功率不低于3万千瓦的新能源配建储能,可按要求转为独立储能。
配建储能与新能源“解绑”提速。
国家能源局在2024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截至2024年9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5852万千瓦/1.2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约86%。装机规模增长背后,“建而不用”的问题曾经是困扰新型储能发展的一大争议。2024年1月至8月,全国新型储能累计充放电量约260亿千瓦时,等效利用小时数约620小时,利用率较此前明显提高,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一方面,允许配建储能与新能源“解绑”,有利于让新型储能以更灵活的方式参与电力市场,盘活资产,实现储能电站的利用价值最大化。另一方面,随着新能源在部分地区逐步入市,投资成本回收的不确定性随之增加,部分项目盈利空间可能缩小,配储的能力和动力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