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比陈可辛的《三分钟》更打动我的,是留守儿童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8-02-06 21:1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几年春节前夕,苹果公司都会向中国消费者推出新春广告。今年已是第4年,新的广告由著名导演陈可辛拍摄。


陈可辛选取中国春运为主题,描写一名普通列车乘务员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故事。这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女乘务员,只能和自己的孩子在站台短暂相聚。列车停靠只有短短“三分钟”,因此这部电影命名为《三分钟》。


陈可辛会讲故事,短短几分钟,拍得像大片。母子站台相聚那两分钟,孩子给妈妈背乘法口诀,时间倒计时,小男孩越背越急促,终于在发车之前背完。母亲露出一笑,观众却已泪崩。亲情、团聚、别离,这些都是中国人熟悉的情感。难怪很多人说,这支广告拍出了家国情怀的感觉。


我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也是喉咙哽咽。真挚的亲情,聚散和别离,这些人世间最纯粹的情感,很难不打动人。一旦下笔思量,我却不知从何谈起。


平心而论,电影里的小故事,生活中很常见。每年春节,总有人坚守工作岗位,总有家庭吃不上团圆饭。列车乘务员这种工作,春节期间忙碌有其特殊性。别离并不全是悲剧。


我见过真正的悲剧,它们不发生在春节前夕,而是春节之后。许多年轻父母返城打工,他们的孩子无法前往,只好依依惜别。我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每年最难过的就是3月。这时期会看到很多照片视频,孩子在爷爷奶奶怀里大哭,他们的父母在车窗那边,早已泪眼汪汪。


尤其当我有孩子之后,更见不得这画面,每次都要难过很久。平时我自己出个差,都要对孩子牵肠挂肚,而他们一离别就是三百天,可以想见其内心煎熬。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下面是一组新闻图片


国庆节假期,父母返城打工,孩子不舍


假期结束,到父母工作地方探亲的孩子即将返校


春节即将结束,孩子和母亲即将别离


据统计,中国一共有6000千留守儿童。每到假期结束,这些撕心裂肺的分别场景再常见不过。无论新闻还是视频,这方面内容你想看多少都有。


不过,我不是想简地单煽情,而是想谈谈一些道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以及如何减少这些事情发生。


也许有人说,中国在经历城市化,农民进城务工是大势所趋。农民不去打工,可能连家都养不活。农民扔下孩子,背井离乡去打工,这是无奈的选择,不能说是悲剧吧。


在我看来,城市化是历史的进步,农民进城是自愿的选择,这些算不得悲剧。可是,孩子在需要父母抚爱的年纪,无法随同进城,留在老家,就不是什么自愿选择。孩子无法在城市接受教育,这是他们分别的主要原因。 这里面有教育制度的限制。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首先要办理五证(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出具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办理这些证件很繁琐,要在城市和家乡的政府部门之间,来回奔走,办理一趟下来,简直蜕一层皮。


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上学。公立学校招生有名额,农民工没户籍,买不起学区房,他们是入学竞争的最弱势者,稍不留意,孩子就面临无学可上的境地。即便小学能就读,中学怎么办,高考又该怎么办呢?农民工不是城市中产阶级,很多问题往前看得远一点,就是无解。


中国人普遍视儿女前程为头等大事。农民工更是如此,他们不敢把孩子带进城里,因为那样要冒巨大的风险,孩子的教育随时会被耽搁。农村的老家好歹还有户口和学籍,让孩子在农村里,一步一阶地读书考试,就是非常理性的选择。


可是要知道,无论教育水平还是见识眼界,农村都是不能和城市相比的。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坏的道路。


这种二元教育制度维持了很多年,近几年有些松动,很多城市都在放开户籍门槛,推出“租购同权”的政策,以此保障外地孩子能够入学。不过,一线城市的入学门槛依然很高。好学校基本上读不起,差点的公立学校也激烈竞争。小学到初中和高中,每道门槛都会拦下很多人。对农民工而言,孩子上学仍是很现实的困难。


每次谈到这里,总有人说:教育资源很有限的,农村孩子到城市上学,那怎么够呢?


事实上,教育资源并不独特,它也是由人提供。孩子有上学的需求,就会有人建学校,给他们提供服务。你可以说这些教育资源很粗陋,那也聊胜于无,比农村小学好得多。民办教育市场需要培育,给它成长空间,多些耐心,总有很多好学校会出现生。和市场中的其他服务相比,教育根本没有特殊性。


遗憾的是,一些城市管理者对低端民办小学缺乏温情。他们总以各种理由(教师没有资质、教学条件不足,有安全隐患,等等),打压或关停民办学校。


2011年我刚到北京时,就遇到这样的新闻。当时北京关闭24所打工子弟小学,一部分学生分流到其他学校。看似教学条件变好,其是一些学生无法就近读书,一些学生干脆返乡。2017年底,北京清退部分低端产业人口,这样的事情还在上演。


提高教育行业门槛,设立各种严苛标准,取缔“无资质办学”,这些做法表面看都是为学生着想,事实上呢,它打击了市场的力量。结果就是三个字: 上学难


人口学家梁建章说过,现在大城市纷纷采取“赶人”政策,主要手段就是限制外来人口小孩的入学,这样做的代价就是留守儿童增加。


大城市本来就应该是复杂的生态,农民工不只来打工,他们还有各方面需求。租房买房,生儿育女,孩子上幼儿园,读小学中学。只要市场有需求,城市的分工协作都会提供相应服务。现在的关键是,政策性因素阻碍市场发育,供给远远不足,行业不自由。想减少留守儿童悲剧,得从城市变得自由和友善做起。


其他阅读

2017年最骄傲的事情

越南为什么有前途 | 列国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