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航务周刊
本微信为中国大陆第一本航运类专业杂志和交通运输部指定公告媒体——《中国航务周刊》之官方微信。热点新闻、事件解读、观点碰撞,我们专注于中国货物运输及物流业的核心传播,全力为港航人士提供权威、及时、富有价值的专业资讯,搭建互动沟通的有效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新华·泛亚航运中国内贸集装箱运价指数周报(X ... ·  1 周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中远海运这一海外新港口,即将试运营! ·  6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2024中国航运名人榜”推选正式启动! ·  1 周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中远海特与比亚迪战略合作 ·  1 周前  
中国航务周刊  ·  24艘40亿美元!赫伯罗特在中国船厂下大单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航务周刊

地中海航运:我们是“被迫”造20000TEU大船的

中国航务周刊  · 公众号  · 航运  · 2017-06-05 16:36

正文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中国航务周刊

回复“赠刊”免费获取最新一期杂志,回复“订刊”,在线购买(还包邮哦~)

随着地中海航运公司(MSC)订造的超大型船陆续建造完毕,MSC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迭戈·阿本德(Diego Aponte)近日表示,集装箱船的容量不太可能超过20000TEU级,因为港口以及整个供应链上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加上4艘在建中的20000TEU船舶,地中海航运公司船队中该级别的船舶数量达到22艘。阿本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中海航运公司并不是第一家订购此类船的公司,而是跟随其他公司动作,这是为了在节省成本方面,能以规模效益与竞争对手相“匹敌”。

 

“20000TEU是极限了吗?我希望如此。”他说,“我并不是说技术上更大的船不可行,但超出这个尺寸从逻辑上来讲会有一些问题。每当我们建造更大的船舶时,我们都要付出“惨痛”代价,比如报废或者停用小型船舶。

 

除了几艘即将被交付的400米长、20000TEU级的船舶外,地中海航运还有若干艘8800 TEU和11500 TEU的新巴拿马型(neo-panamaxes)船舶在建。

 

在整个行业,“我认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这些运力。” 但阿本德同时表示,“就MSC而言,此刻我们没有再订购的心情。”他认为集装箱贸易已经触底,货物量正在回升中。“我们离应该去的地方还很远。但是,隧道尽头已出现亮光。”



近期,全球最大集装箱船纪录不断被刷新,船舶大型化随之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航务周刊》在最新一期杂志中刊登了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的文章,探讨应对船舶大型化进行的反思。


按理说,集装箱运输是当今社会也是航运业发展历程中最高效、最有竞争力的运输方式,但是那么多的优势,那么多的改革,那么多人的努力,航运业还是无法实现盈利,究竟原因出在哪里?


在我看来,国际贸易量没有下降,就说明航运业的低迷不是外部贸易和环境的限制,而是行业内部出了问题。比如,航运业出现的船舶大型化就需要反思。


船舶大型化是一个水多加面、面多掺水,不断上升的过程,最终走到了航运企业自身难以承受的境地。根据Alphaliner数据显示,马士基航运后续还有10艘20000TEU级别的大船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完成交付。东方海外也还有5艘20000TEU级集装箱船将陆续交付。然而再庞大的公司,依靠自身的能力都无法满足自己一艘船所需要的货量,需要通过成立联盟的方式让他人代为揽货,这就说明,大型化是有一定问题的。20000TEU的大船装不满,规模优势带来的经济高效难以发挥,这种大型化就很需要我们的反思。


提高效率,是航运联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大型化不是提高效率的必然手段。还有更好的对策,破解危机。


一是要进行企业内部的自我改革,可以考虑往平台化经营方面推进。在平台上弱化企业品牌的属性,突出服务功能的供应。一个平台可以有多个企业的服务项目嵌入其中,给全社会提供服务,这样才能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企业实力。


二是可考虑促进服务透明化。航运业市场、行业收费都非常复杂,班轮公司收取的附加费就有几十种,很多从业者都没有搞清楚具体有哪些项目。能不能简单一些?就收取一个打包运费?服务透明也是提高经营能力的一方面。


三是要强化风险管理。比如在签约时,可以将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指数纳入其中,根据运价指数调整合同的执行,达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还有运价衍生品,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提供了条件或舞台,也为航企提供了风险对冲的金融工具。一些跨国银行在给中国航运企业贷款时,都会考虑该企业有没有避险工具,有避险工具的可以给予银行信心和放心,也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航运业的翻身和拓展提供了新机会,往往“短平快”更能掌握市场的主动,迅速适应市场,才能占领市场。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船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