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集装箱运输是当今社会也是航运业发展历程中最高效、最有竞争力的运输方式,但是那么多的优势,那么多的改革,那么多人的努力,航运业还是无法实现盈利,究竟原因出在哪里?
在我看来,国际贸易量没有下降,就说明航运业的低迷不是外部贸易和环境的限制,而是行业内部出了问题。比如,航运业出现的船舶大型化就需要反思。
船舶大型化是一个水多加面、面多掺水,不断上升的过程,最终走到了航运企业自身难以承受的境地。根据Alphaliner数据显示,马士基航运后续还有10艘20000TEU级别的大船将于明年第二季度完成交付。东方海外也还有5艘20000TEU级集装箱船将陆续交付。然而再庞大的公司,依靠自身的能力都无法满足自己一艘船所需要的货量,需要通过成立联盟的方式让他人代为揽货,这就说明,大型化是有一定问题的。20000TEU的大船装不满,规模优势带来的经济高效难以发挥,这种大型化就很需要我们的反思。
提高效率,是航运联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大型化不是提高效率的必然手段。还有更好的对策,破解危机。
一是要进行企业内部的自我改革,可以考虑往平台化经营方面推进。在平台上弱化企业品牌的属性,突出服务功能的供应。一个平台可以有多个企业的服务项目嵌入其中,给全社会提供服务,这样才能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企业实力。
二是可考虑促进服务透明化。航运业市场、行业收费都非常复杂,班轮公司收取的附加费就有几十种,很多从业者都没有搞清楚具体有哪些项目。能不能简单一些?就收取一个打包运费?服务透明也是提高经营能力的一方面。
三是要强化风险管理。比如在签约时,可以将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指数纳入其中,根据运价指数调整合同的执行,达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还有运价衍生品,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提供了条件或舞台,也为航企提供了风险对冲的金融工具。一些跨国银行在给中国航运企业贷款时,都会考虑该企业有没有避险工具,有避险工具的可以给予银行信心和放心,也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航运业的翻身和拓展提供了新机会,往往“短平快”更能掌握市场的主动,迅速适应市场,才能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