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JingDaily 精奢商业观察
洞悉生活方式之流变,展望奢侈品商业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莓辣MAYLOVE  ·  2.7 雌性大熊猫一年可受孕的时间最多只有3天 ·  7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情商高的人,都有这1个特质 ·  11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35岁后,就不要再去同学聚会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JingDaily 精奢商业观察

Cultures in Flux|从“新中式”到“新中菜”,精致餐饮进入性价比新阶段

JingDaily 精奢商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24-07-29 20:00

正文

关注影响当代消费者的文化现象及风格


作者 | Jingyi Li      编辑 | Mos Wu

图片来源:遇外滩

本月,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美食榜单《米其林指南》在上海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将首次发布中国省级餐厅榜单。即将登陆的两个指南目的地为福建省和江苏省,这一变化让米其林指南在中国内地的目的地数量增至 7 个。


尽管米其林标准在中国本土的适应度一直存在争议,但其在餐饮业界的地位毋庸置疑。该榜单在中国解锁“新地图”意味着国际榜单开始更多关注地方餐饮特色和文化,以及中国高端餐饮正在从北上广等一、二线大城市往更广泛的地区延伸。这份榜单的扩大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精致、高端的餐厅带入人们视野,提升中餐的国际认可度。


过去 3 年,中国精致餐饮持续快速发展,2023 年国内精致餐饮行业总规模达到 665 亿元,门店数量约为 6835 家,分别较 2022 年保持 12% 和 17% 的增长。而在多元餐饮文化和各大榜单的影响下,精致化早已深入到高端中餐文化之中,建立起精致中餐的雏形,这与 Jing Daily 今年基于对当今中国市场的洞察所提出的“精致中国”概念相呼应。


本文,Jing Daily 将基于“精致”这一全新视角,探索中华餐饮文化中的“精致”理念。中国的精致餐饮在继承与创新中进行着哪些探索?为何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精致中餐却逆行而上?精致中餐的下一步将迈向何处?

从“新中式”到“新中菜”

中国的餐饮行业,特别在高端餐饮领域,仍旧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


在去年的报道中,Jing Daily 曾引用《2023 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指出我国餐饮消费呈现出明显的“K 形分化”趋势,即一端向上探顶,一端往下坠落的分化走势,为高端、主打差异化的餐饮创造了机遇。而在《米其林指南》、《黑珍珠餐厅指南》等评选榜单的间接推动下,以及精致餐饮消费人群的持续扩大之下,中餐的高端化进程走出了几条有趣的路径。


自 2016 年起已连续多年入选米其林餐厅的新荣记是高端中餐中的“传承派”。此处所说的“传承”并非指将传统的本土饮食完全还原,而是将本地民间味道收集、提炼、改良、再不断融合进其他菜式优点。这家米其林中餐招牌的沙蒜豆面,即是将民间菜精致化的典范。新荣记创始人张勇在“名厨 MINGCHU”采访中表示,“ 我认为大家常说‘传承’并不是 100% 地照搬、还原老菜,而是一种情怀的延续。 厨师需要怀揣这份情怀,基于国人自身的饮食基因,去吸纳时代的精华,倾听更多食客的心声,兼容并蓄,才能一直走下去。”而类似新荣记这般将民间餐食提炼精致化的成功案例还有甬府(宁波菜)、遇外滩(闽菜)和泓 0871(滇菜)等。

新荣记将本地民间味道收集、提炼、改良、再不断融合进其他菜式优点。

图片来源:新荣记

另一条路径则是“Fine Dining”定位的“创新派”中菜,当中以主厨刘禾森(Jason Liu)主理的 Ling Long 和由主厨丘德威(Alan Yau)打理、首店开在伦敦的粤菜 Hakkasan 为典型代表。事实上,“Fine Dining”作为一个舶来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并最早可追溯至法国大革命之后,但出现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是 2000 年之后。好的食材、卓越的厨艺、优雅精致的布置、聪明体贴的服务生......这些都是“Fine Dining”餐厅的标准,因而它们的价格自然不菲。但贵, 显然这并不是新中式“Fine Dining”的唯一要义,其核心还是在于如何将中餐进行恰当的创新,“创新派”中菜更多是采用西式技法打开一条新中式风格的道路。


除此之外,中餐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比如近年来涌现的“中式 Bistro”和“中式 Omakase”。在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历程中,较为成熟的法餐或者日餐自然地成为了中餐创新的重要借鉴对象,因而中餐西作、中餐日作的现象出现并不足为奇。不过, 市场需求扩大的另一层面,也意味着将会出现更多鱼龙混杂的“新中式”餐饮,这在被网友揶揄有着独立“沪币”的上海尤其常见。


随着餐厅业从业者、消费者不断进步,中餐的高端化进程走向成熟,那些不合格的融合菜将逐渐在餐饮竞技场上被淘汰。此时,借鉴各路菜系的“新中式”也将真正发展成能够传承本土餐饮文化的“新中菜”。

经济下行

“精致中餐”取代“高端中餐”

成为主潮流?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众多行业遭受重创,致使一线城市中高端餐饮的消费者总数有所减少,“消费降级”成为主潮流。今年北京两家备受瞩目的米其林上榜餐厅突然宣布闭店,就在餐饮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意味着高端餐饮行业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但事实上, 人们对于精致化生活的需求并没有因经济环境下行而消失,相反这类需求变得更加强烈。 区别在于,顾客消费回归理性,他们对于精致化的追求已经逐渐从过去的“高价位和豪华装修”转向了“性价比式精致化”。这一诉求在社交媒体上愈发明显,例如小红书上关于“精致餐饮”的笔记数量有高达 21.6 万篇,而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小红书上关于“精致餐饮”的笔记数量有高达 21.6 万篇,而这一数字仍在持续增长。

图片来源:小红书截图

除此之外,随着悦己消费的理念在消费者中逐渐普及,人们愿意为能够提升自我体验的产品和服务付出更多,这种趋势在餐饮行业尤为明显。对于餐饮商家而言,这是找到增长突破点的新契机: 高端餐饮不再是唯一的追求方向,更多的餐饮企业开始关注如何在保持高品质的同时,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精致服务。


从餐饮市场发展角度来看,中餐精致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饮食业研究者、撰稿人苇杭在 Jing Daily 采访中表示:“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分层后的必然产物。 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西餐整体定价远高于中餐,那么在中国消费市场中,提高中餐价值是行业理所应当的探索。


除了菜品上的创新和改良之外,餐饮业更应在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上全面提升,使得中餐在国际舞台上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美食作家、一大口美食机构创始人小宽曾表示,“中国精致餐饮可能不再是一个小圈子游戏。在未来 3-5 年内,将会有一系列叫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餐厅出现,而这些参与者与经营者的背景也会越来越丰富。”

精致中餐的下一步

迈向何处?

今年 5 月,Ling Long 主理人兼主厨刘禾森携手 Shake Shack 探索中西合璧的新风味,推出米其林星厨系列汉堡及奶昔。合作的汉堡灵感源自 Ling Long 最具代表性的“蚝与牛”,以 Shake Shack 特色谷饲安格斯牛肉饼搭配耗油、五香粉、XO 酱、炸京葱等中餐元素,展现了东西方两种餐饮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这一突破性的合作掀起了社交媒体的热浪,也让人们看到了中餐的更多可能性。

Ling Long 主理人兼主厨刘禾森携手 Shake Shack 探索中西合璧的新风味,推出米其林星厨系列汉堡及奶昔。

图片来源:Ling Long x Shake Shack

在《Ellemen 睿士》的一次采访中,刘禾森表示,“我喜欢反差感,就像一栋老建筑和内部崭新的装修,就像西式的酒店和中式的菜肴。”而反差和冲突往往是餐饮的故事性里最扣人心弦的情节,创意也源于此。


“故事,其实是‘观念’。关于讲故事,应当基于餐厅和厨师自己的情况和理念,而少一点包装模仿的成分。当下比较让消费者反感的,应该是一些重复的、脱离就餐场景的、不真诚的故事。传承和创新永远不矛盾。”苇航补充道。可以看到,新一代餐饮从业者在中餐的探索和呈现上变得更加大胆,开快闪、玩联名、推套餐的玩法也陆续出现在这些贴着“精致”标签的餐厅身上,让精致餐饮文化面向更广泛的受众。


此外,随着中国企业加快出海步伐,一些精致中餐也探索起了“出海之路”。今年 2 月,新荣记在日本东京著名的赤坂商业区开启海外首店。无论是上海还是东京,张勇都在致力于将东海的海鲜和台州乃至中国的本土风味推向世界,让更多的料理人接触到中国的食材,从而反哺精致中餐的思路和视野。


和新荣记一样走出去的还有甬府。今年 5 月,甬府在新加坡的分店即将开业,其下半年还将迎来济州岛、伦敦和纽约店的开张。甬府掌舵人翁拥军表示,“海外的甬府,将会是一个融合中国菜的概念,将各大品牌的特色组合起来。”正如电视剧《繁花》中黄河路上的“至真园”一样, 随着更多精致中餐走向海外,人们也期待它们能够发挥出“鲶鱼效应”,搅动海外中餐的市场。

甬府将走向济州岛、伦敦和纽约等海外市场。

图片来源:甬府

曾著有《鱼翅与花椒》、《川菜》等作品的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在新书《君幸食》中写道,“中国在进一步开放和更深地融入全球文化,势头看似不可阻挡。然而,经济竞争和国际紧张局势有可能会阻碍这一进程。 在这样的时代,美食提供了建立不同关系的一种可能性,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另一扇窗口。 ”让更多的人看到如今的中国菜,是“新中菜”经营者们的前进方向,也是经过十多年来精进和磨炼后的自信体现。

作者

Jing Daily 中国区 编辑

Jingyi Li

Jingyi 的报道涉及时尚、美妆、养生、财经和生活方式等领域,从社会环境、市场趋势、消费者洞察等多角度解析奢侈品行业。 她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时尚管理和国际时尚零售专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