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TITUTE
|BAU学社|媒介论与空间论的会通
原文|
格罗皮乌斯
/
演译|
PLUS
/
责编|
BAU+
众所周知,1925年由格罗皮乌斯与莫霍利-纳吉主编的“包豪斯丛书”第一册出版,题为“国际建筑”,这本图集汇编了几十位现代建筑师的作品,可以说史无前例地跨越国族的框架,构划出西方现代建筑的谱系。虽然它有意和主流艺术史中的风格问题保持距离,却因为特殊的视觉化表现方法,又几乎不可避免被日后风靡全球的“国际风格”视为直接的来源之一。由此,也引发了“国际”与“国际主义风格”这组概念之间的争议。
格罗皮乌斯本人用毕生的精力在不同的写作中不断地指出,这一理念上的误读完全偏离了他提出“国际建筑”时的本意。
根本的区别在于,格罗皮乌斯是以“个体、人民、人类”这三个他所认为的同心圆所划定的基础,来命名“国际”的,而非“国际主义”风格最终落脚在“建筑”之上。
回到当年的语境,现代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地借助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突破仍旧约束着民族和个人的自然边界,侵入所有的文化国家。基于这种现实的预见性,格罗皮乌斯为此设定了一个由技术联结起事物的本质和形式的决定链,并始终坚持从这一限定性的前提出发。
我们不妨抛开围绕着“国际”这一术语的纠结,将本书的标题理解成,面向未来的“建造”、为那些与技术共生的人类而建、并根植于各种事物的基底而造。由此,回看当年选入图集中的那些创作,它们的新,既非新形式、也非新标准,更不是什么新国际,而是在迈向未来注定属于全人类的建造的第一步时,各种体现了这一新的已经初露端倪的构型意志的打样而已。
并不存在新的国际,而只有“尚未的”国际。
本次推送的短文就先让我们回到《国际建筑》中格罗皮乌斯的前言。这篇前言也是此书唯一一篇主题文章。然而,1964年的英译本也仅仅是概译了这份前言,遗漏了其中的部分内容。所以我们以原初的德文版作为底本,进行了全文的翻译。出于“重访包豪斯”丛书版权方面的原因,我们基于原文做了进一步地调整,将译文编辑成Q&A的问答形式,标题为编者所加。
从现实的情境来看,如果原封不动地再重译出版这样一本图集,除了历史文献的价值之外,并不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当年的构型意志,反倒有可能会造成历史的神话效应,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原先的那些图片为索引,选择相关的案例扩展解读。BAU学社以学社成员的初译作为学社自身的“初步课程”,并鼓励成员们对一些基础讯息进行加注,尝试着与文本形成对话。目前整理出一些公开的基础材料,希望之后能够透过回溯性的历史动态构成,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并期待有志于此的同道加入,切磋砥砺。
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种活生生的构型意志,
这种意志根植于社会和生活的整体之中,涵盖人类设计的所有领域,
最终能够实现统合的目标。
Walter GROPIUS|1883年
5月18日-1969年
7月5日
格罗皮乌斯
TAC建筑师事务所 [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
《国际建筑》
是“包豪斯丛书“系列出版物中的第一册,它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的定位是现代建筑的
图集
。
我们从
目前世界上的那些文化国家中,
选取了几十位引领性的现代建筑师们的创作。
根据这一定位,我们在编辑方式上考虑的是如何做到简明扼要,每个创作一到两张图片,
这样可以
让读者们很快熟悉当前建筑设计发展的状况。
这本图集好像和人们印象中的不太一样,只有
图片
,为什么
没有常规的图纸?
这出于两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我们想让更多的普通读者可以了解这些作品,所以大多用了建筑外观的图片;
另一方面,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图片,哪怕只是一位普通的读者,他也能察觉到这些创作之间有着某种
关联
。
您指的是怎样的关联?找到这种关联对
现代建筑
又意味着什么?
当然,每个创作都带有个人与民族的特性,
但它们还是具备了在这些文化国家中都能找到的共性。
这种共性具有前瞻性,因为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某种
全新的
更具普遍意义的构型意志[Gestaltungswillens]。
Internationale Architektur|
1925/27
既然您认为这种全新的构型意志更具
普遍意义
,
那么它
是针对什么而言的呢?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建筑艺术沉沦在那些感性的、唯美的装饰概念中,
它把目标放在了母题、装饰、轮廓的表面展示上,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源自过去的文化。
此外,如果从手法上来看,这些表面展示只是覆盖在建筑的主体上,并没有任何与之必然的内在关系。
于是乎,建筑降格成了载体,那只是一种外在的、死板的装饰形式的载体,
它不再是活生生的
有机体
了。
您认为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种
降格
的局面?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没能掌握技术的
最
大可能性
。
他们大多数还停留在学院的美学之中,这样一来只有两种情况:
要么变得疲惫不堪,要么就是墨守成规,
他们因而错过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住宅和城市的设计。
除了没能掌握技术的可能性之外,他们的创作本身还存在着类似的
征兆
吗?
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种所谓的“主义”快速地变来变去,这也反映出这种形式主义的发展。
但是在我看来,这条路已经走到
尽头
了。
Börse
|
Amsterdam
|
Berlage, Η. Ρ.
如果真像您说的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那要怎么改变才会有新的
希望
呢?
新的希望其实已经出现了,
在所有文化国家中,某种
更为根本的建造的思维方式正同步地发展起来。
我相信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这种活生生的构型意志,
这种意志根植于社会和生活的整体之中,涵盖人类设计的所有领域,
最终能够实现统合的目标。是所谓:
始于建造,终于建造。
这种活生生的构型意志,会与此前的状况
截然
不同
吗?
倒也不是,实际上这就应该是建造的
原有
之意。
只不过在过去那个形式主义的时代,
会把此中的因果关系抛在脑后,把注意力放在了形式的外部元素上,放在了表现的手段上。
如果这种构型意志是要回到建造本身,那么
形式
应当从哪里产生?
建筑的形式并不是为了形式本身,而应当来自于建筑的本质,来自建筑要实现的功能。
正是建筑的
本质
决定了它的技术,而技术又决定了它的形式;
所以,目前这种新的趋势实际上就是要回归到这种精神,并深化这种精神,
再结合新兴的技术手段,去改变建筑的形式。
Autofabrik
|
Turin
|
1922/23
您用技术联结起了本质与形式,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怎样去探究这一
本质
呢?
我们需要再一次地深入到事物的
基底
,才能形成全新的构型精神:
为了设计出一件东西,并让它正常运作,
不管是一件家具,还是一栋房子,
都先要研究它的本质。
这就像研究比例法则一样,它会受到力学、静力学、光学和声学等等的限制。
如何看待并处理建筑的本质和原先的比例法则这两者之间的
关系
?
如果我们把比例看作是精神世界的问题,那么材料和构造就是它的承载之事。
只有借助这些,才能表现主导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生命力与建筑的功能息息相关,讲述出建筑的本质,
并赋予建筑以张力,
超越
建筑的实用价值。
您强调的是无论设计什么都先要研究本质,那会不会影响到
个体
创造力?
每个建筑项目都要处置很多的任务,
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自然会在众多可能的经济统合解决方案中,根据个人的感觉、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适合的方案。
只要有这些
选择
,那么作品就带上了创作者明显的特征。
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以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强调个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Markt
|
Moskau
|
Mielników
,
Κ. S.
|1924/25
如果不是为了强调个体创造力的话,那么到底是要
追求
什么呢?
与强调个人恰恰相反,符合我们时代特征的意志是要发展出统合的世界观。
它的前提是如何把精神价值从个人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并将其提升到客观的有效性。
那么自然而然的,文化的外部形式相互间的
统一性
也就形成了。
选入到这本《国际建筑》中的各个作品,它们都能反映出这种
统一
吗?
这本书中的建筑师们都接纳了当今世界的机器及其速度,
他们努力追求更为大胆的设计手段,
试图从效果和外观上以漂浮的方式摆脱地球的惯性。
重要的并不是统一,而是他们和这些作品
至少在这一点上
都有
共通
之处。
除了这种共性之外,读者们在面对这些
图片
时,还需要留意别的什么吗?
当然,浏览这些图片时,还要记住以下这一点:
工业和经济的
管理
对时间、空间、材料和金钱有着
严格的运
用,
正是这种运用,决定了所有现代建筑有机体的面相要素。
Kornsilo
|
Montreal
|
1910
从管理一步一步走到最终的形式,整个
过程
依据的是什么?结果又会怎样?
根据建筑综合体、街道和交通的功能,
将建筑的所有部分
组织
起来,
将变化限制在标准的平面形式之中,
最终的形式将是精确的,既多样、又简化,
整个过程既是某种推演,也是某种重演。
您能否
更简要地、
更明确地阐述一下这种构型
意志
之新,新在何处?
这种“新”之所在,再明白不过了,
就是从
内在的
法则出发,设计我们生活环境中的建筑,
除去谎言、除去玩闹,
以建筑体量之间的功能张力,澄清其自身的意义和目的,
拒绝所有那些遮蔽其绝对形式的可有可无的事物。
我们手头看到的这本《国际建筑》是两年之后的
再版
(1927),它和初版有什么不同?
这次再版增添了一些新项目的图片,但没有改变主旨。
因为我们在(1925年)初版时想象的
发展路线,现在已经成为确定无疑的现实。
尽管过去的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的建筑曾经在欧洲各国间产生过影响,
但是,我们这个技术时代的精神正不可阻挡地征服着整个文明世界。
公众对新的科技发展感兴趣,也对新建筑的发展感兴趣,我们也表明了新建筑的目的就是:
塑造生活
。
Siedlung
|
Rotterdam
|
Oud, J. J. Ρ.
|
1922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是
“
国际建筑
”
?
我们不难从现代建筑中识别出个人和国家的对象化过程。
但是,由世界的贸易和技术引发的现代建筑,另有一种统一性,
它跨越了仍旧约束着民族和个人的自然边界,正在侵入所有的文化国家。
此前的建筑一直是国家的,也是个人的,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在个体、人民、人类这三个同心圆中,
人类
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
它可以包含其他的两个,
所以我们把这本书命名为:
国际
。
▶
版权归
编译者所有,编译
者
已授权发布
。
文章来源
|
Internationale Architektur|1927年再版
未完待续
▶ 插图目录
Behrens, Peter
11▂
Kleinmotorenfabrik
|Berlin
|
1912
Behrens, Peter
12▂
Turbinenfabrik AEG
|Berlin|1910
Behrens, Peter
13▂
Montagehalle
|Berlin|1912
Velde, Henry van de
14▂
Theater
|Köln|1914
Berlage, Η. Ρ.
15▂
Börse
|Amsterdam
Gropius, Walter
16▂
Bürohaus u. Fabrik|Köln|1914
Gropius, Walter
17▂
Schuhleistenfabrik
|1911
Poelzig, Hans
18▂
Fabrik
|Luban
|
1910
Hochbaubüro der Reichsbahndirektion
19▂ Hauptbahnhof
|
Leipziger
Mebes, Paul
20▂
Fabrik
|
Eberswalde
|1923
Stoftregen, H.
21▂
Linoleumfabrik
|1912
Gropius, Walter
22▂
Bauhaus Dessau
|Dessau
|1925/26
Meyer, Hannes und Wittwer, Hans
23▂
Projekt für das Völkerbundpalais
|
Genf
|1927
Ginsburg, M. und Wladimiroff, W.
24▂
Markthalle
|
Moskau
|1926
Mielników
,
Κ. S.
25▂
Markt
|
Moskau
|1924/25
Kosina, H.
26▂
Flughafen
|
Berlin
|1924
Kosina, H.
27▂
Kraftwerk
|1925
Luckhardt, W. H. und Anker, Alfons
28▂
Großgaragenbau
|1924
Döcker, Richard
29▂
Geschäftshaus
|
Stuttgart
|1921/22
Mies van der Rohe
30▂
Bürohaus
|1922
Gropius, Walter und Meyer, Adolf
31▂
Stadttheater
|Jena
|
1922
Vesnin
32▂
Haus der Arbeit
|
Moskau
|1923
Gellhorn, Alfred und Knauthe, Martin
33▂
Bürohaus
|Halle
|
1922
Stam, Mart
34▂
Geschäftshaus
|Amsterdam|1926
Brinkmann und van der Vlugt
35▂
Fabrik
|Rotterdam
|
1926
Mendelsohn, Erich
36▂
Färberei
|
Luckenwalde
|1921/23
Mendelsohn, Erich
und Laaser, Erich
37▂
Textilfabrik
|1922/23
Fiat-Werke
38 39▂
Autofabrik
|Turin
Freyssinet
40▂
Luftschiffhalle
|Orly
Norwert, Ε.
41▂
Kraftwerk
|Moskau|1926
Perret, Frères
42▂
Arbeitshalle
|
Paris|1919
Taut, Bruno
43▂
Viehhalle
|Magdeburg|1922
Wright, Frank Lloyd
44▂
Verwaltungsgebäude
|Buffalo|1903
45▂
Kornsilo
|
Minneapolis|1910
Bijvoet und Duiker
46▂
Chicago Tribune, Hochhaus
|1922
Gropius, Walter und Meyer, Adolf
47▂
Chicago Tribune, Hochhaus
|1922
Lönberg-Holm, Knud
48▂
Chicago Tribune, Hochhaus
|1922
Mies van der Rohe
49▂
Hochhaus
|1921
Taut, Max
50▂
Chicago Tribune, Hochhaus
|1922
Neutra, J. Richard
51▂
Geschäftshaus
|1925
52▂
Kornsilo
|
Montreal
|1910
53▂
Kornsilo
|
Südamerika
|1910
Garnier, Tony
54▂
Pavillon
Gropius, Walter und Meyer, Adolf
55▂
Internationales Philosophenheim
|1923
Guevrekian, Gabrie
56▂
Automobilistenhotel
|1923
Doesburg , Theo van, und E. van Eesteren
57▂
Wohnhaus
|1923
Korn, Arthur
58▂
Geschäftsviertel
|Haifa|1923
Häring, Hugo
59▂
Klubhausneubau
|Rio de Janeiro|1923
Dudok, W. M.
60▂
Schule
|Boschdrift|1921/22
Oud, J. J. P. und Kamerlingh, Onnes
61▂
Dünenhaus Allegonda
|1917
Gropius, Walter
62 63▂
Doppelhaus Dessau
|Dessau|1925/26
Loos, Adolf
64▂
Wohnhaus
|Dessau|1924
Krejcar, J.
65▂
Wohnhaus
|Prag|1926
Fragner, Jarosław
66▂
Sanatorium
|Unzhorod|1922
Obrtel, Vit
67▂
Wohnhaus
|Prag|1922
Wright, Frank Lloyd
68▂
Städtisches Wohnhaus
|Chicago|1906
Mies van der Rohe
69▂
Landhaus
|1923
Mendelsohn, Erich
70▂
Doppelwohnhaus
|
Karolingerplatz
|1922
Schneider, Karl
71▂
Wohnhaus
|
Falkenstein a. d. Elbe
|1923
Gropius, Walter
72▂
Serienhaus|1923
Gropius, Walter und Meyer, Adolf
73▂
Strandhaus
|1924
Corbusier, Le und Jeanneret
74▂
Landhaus
|
Vaucresson
|1923
Corbusier, Le und Jeanneret
75▂
Atelierhaus
|
Paris
|1923
Rietveld, G.
76 77▂
Wohnhaus
|
Utrecht
|1924/25
Molnár, Farkas
78▂
Einfamilienhaus
|
Utrecht
|1923
Stam, Mart
79▂
Wohnhaus
|
1925
Muche, Georg und Paulick, Richard
80▂
Stahlhaus
|
Törten
|1926/27
Muche, Georg und Architekturabteilung des
Bauhauses
81▂
Einfamilienhaus
|Weimar
|1923
Forbát, Fred
82▂
Wohnhaus
|Weimar
|1924
Corbusier, Le und Jeannere
83▂ Wohnhaus
|
Vaucresson
|
1923
Corbusier, Le und Jeannere
84 85 86▂
Siedlung
|Bordeaux
|1925/26
Muche, Georg
87▂
Stadtwohnhaus
|1924
Corbusier, Le und Jeannere
88▂
Miethaus
|
1923
Fieger, Karl
89▂
Doppelhaus
s
|
1924
Breuer, Marcel
90▂
Etagenhaus für Kleinwohnungen
|
1924
Breuer, Marcel
91▂ Stahlhaus
|
1926
Oud, J. J. Ρ.
92▂ Siedlung Hoek van Holland
|Rotterdam
|1926/27
Hardeveld, I. M. van
93▂ Arbeiterhäuser
|Rotterdam
|1921
Loghem, I. B. van
94▂ Einfamilienhäuser
|Haarlem
|19
20/21
Oud, J. J. Ρ.
95▂
Volkswohnungsbau (Hof)
|
Rotterdam
|1920
Oud, J. J. Ρ.
96▂
Siedlung
|
Rotterdam
|1922
Oud, J. J. Ρ.
97▂
Volkswohnungsb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