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批判传播学
依托“批判传播学丛书”,致力于中国的批判传播学发展与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批判传播学

批判传播学 | 2017批传工作坊·综述(下)

批判传播学  · 公众号  ·  · 2017-07-31 12:11

正文

相对论(二)

工作坊马不停蹄, 第二场 相对论 由浙江师范大学王逍教授主持。

上半场 ,来自安徽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马梅教授首先发言。她对 非遗纪录片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问题进行了论证,认为非遗纪录片天然地具有易引起文化认同的内在基因,而国内当前对纪录片与非遗的重视更为非遗纪录片创造了很好的生存环境,更便于其文化认同作用的发挥。文章还分析了非遗纪录片引起文化认同的内在机制,并对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关于非遗纪录片发展的一些建议。

韩伟老师也报告了自己的文章。革命时期根据地主要在乡村,如何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动员,不仅需要通过党政等组织力量,或者政策法令等制度功能,更需要通过文化、教育等方面作用的发挥。 苏区时期 ,中共通过 报刊 等媒体,有效地宣传了革命道理,传播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动员中又积极引导民众运动,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改造及建设的目标。然而,在政治传播中,如何看待进步与落后、文明与传统,是需要在乡村建设中进一步考虑的。

互评环节 中,马梅老师认为韩伟老师的文章文献做得扎实,理论底色也很深厚。韩伟老师就马梅老师的文章谈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自己的两点疑惑。他认为影像在非遗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影像的介入带来的不好影响也值得关注。其次,非遗纪录片与文化认同过程能不能完全的链接上,也是值得讨论的。有些认同是地方或地区的认同,但是否能形成国家层面的认同就难以说明了。马梅老师以个人经验进行了一定回应。

下半场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生侯力琪分享了她的文章。她关注 抑郁症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得日渐频繁并逐渐进入农村社会 这一现象。通过对江西省F村乡土文化的参与观察及对11位村民的访谈,展现“抑郁”的表述和观念进入农村社会的途径。通过对访谈内容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村民对抑郁的个人解读,并结合关于抑郁症状和处理的表述以及在个人生活史中对本地社会文化状况的了解,分析村民对抑郁的阐述如何受到本地社会文化特征的影响,又如何受到城乡变迁的影响。最后,讨论精神疾病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完成自我再生产。

广州大学易莲媛老师也分享了她的文章。她以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信息扶贫”项目中移动通信和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分析 新的媒介技术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实际运作状况 。她认为会理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反应了当下中国贫困地区在“脱贫”和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困境:被寄予厚望的技术反而协助再生产了孕育原有贫困问题的结构。因为“信息扶贫”中的传播技术首先体现为基站建设的物质性存在,地方政府与村民更倾向将其笼统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临时工作机会,并从中获得短期利益,而非如国家设想的将农民变成新媒体的积极使用者以克服经济活动中的不利地位。而且,在当下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内,外来投资往往会强化这些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结构性贫困和贫富差距。

互评环节 中,易莲媛老师表示侯力琪文章所涉及的话题她很感兴趣,也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疑问。之后,侯力琪以自己的支教经验回应了易莲媛的文章,并与其他学员分享了她个人的观察与思考。易莲媛也就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行了简单的回应。

第二场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刘一川老师做了 总评议

1、马梅老师的文章从非遗纪录片自身的特点出发,引申出了创作者,并从创作者这个角度来解释认同形成的内在机制。但刘老师认为从受众的角度去研究也是非常关键的。其次,从文章的内在机制角度,如果先从人本精神立足,接下来是工匠的精神,再去谈技术,再去谈想象的共同体,可能会更顺畅一些。最后,关于研究方法和数据,在第三部分的机制和第四部分问题和对策之间,如果有更多的数据来支持,那么问题的提出和最后对策的提出会更令人信服一些。

2、韩伟老师的文章很棒,史料特别的扎实,刘老师指出两点:第一是研究范畴,像《红色中华》等一系列的报纸,假如不把它限定于苏区,而是把当时的苏区限定在历史的报刊这样一个框架中,研究可能会更好。第二,仅仅用麦克卢汉的论说是否能在学理上支撑起这篇文章中的媒体和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把媒体对农村的改造过程,双向的过程进行更多的阐释。

3、侯力琪的文章,文献梳理扎实,逻辑清晰,比较规范,刘老师指出两点:第一,仅仅11个人的访谈,能在多大意义上具有普遍性。第二,后续的研究需要对测量的制表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不仅仅是老中青三代,需要更系统的测量指标体系。

4、易莲媛老师的文章,框架完整,逻辑清晰,刘老师建议如果能将这个案例和另外一个案例进行一个比对,或许能得出一个更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结论。


青年关注

随后的 第三场 是“青年关注”,报告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硕士研究生。这一场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龚伟亮主持。

赣南师范大学应超群的文章试图回答, 中国乡村社会是否可能突变出内生性力量,并走向“乡村自治”的目标 文章以一群乡村青年的村落保护故事为线索,透视村落日常社会生活的内在肌理,探讨M村在市场、技术、政府等多重维度中,借助主流价值回归“乡愁”的合法性目标,由青年群体自发生成的“民俗文化节”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

中国传媒大学的苗红敏关注的是 乡村教育背后政策落实与农民需求不对称 的现实问题。通过对比公立、民办两所学校的不同发展历史与现状、村民对两所学校的不同认知与期待、以及曾在两所学校就读的孩子的不同人生轨迹。研究发现,在当地乡村中,公办学校扮演着普及知识、读书识字的基础性教育角色,民办学校扮演着研读知识,“考出”农村的高层次教育角色。反映出国家政策落实与农民需求不对称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与问题,并就更好地实现国家政策初衷提出了相关建议。

暨南大学于爽的文章选取BBC纪录片《全球变化最快的地方》为研究样本,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量化纪录片叙事片段的方式统计本片的内容,进而 基于框架理论对本片进行解读 。总结得出“城镇化进程”、“农民工问题”、“村与城”和“中国发展迅速”4个框架。这些框架体现了的白马村城镇化最凸显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也看到了白马村农民群体在城镇化道路上的集体彷徨及其对未来新生活的殷切向往。

“青年关注”环节的最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志华对上述三位硕士研究生的文章进行了 总评议 。他认为三位同学的视角有相通的地方,很多人并不怎么关注乡村问题,作为硕士生能予以关注,这很值得鼓励,同时,他也指出一些问题所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