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人物就是价值观、信念、行为、所有物的总和。每个人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他们总是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走路、观察、说话。而我们在选择一个人作为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时,应该思考Ta是否具备足够的力量去打破一系列危险和改变。
//
人物的重要性:
1.
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人物
格雷格·雷弗·兰普曼《夏洛蒂的百万奖金》,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四十九岁的注册护士夏洛蒂·琼斯。故事为我们讲述了这位中了2140万美元彩票大奖者的生活,细节生动,人物丰满。
通过故事我们得知,夏洛蒂仍是单身,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寻找免费赠品和便宜货上了。她和妹妹一家人住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子里,屋子里摆满了各种赠送的纪念杯、帽子和篮子。她驾驶着一辆大众高尔夫牌的旧车。她习惯于剪下赠券,然后将它们插入折叠式文件夹,并给文件夹熟练地编上交替索引。
她的车尾贴着“幸福就在于欢呼赢了”。她在“红人改进会”的“托尼坦克部落149号”里玩她最喜爱的游戏。她的宾戈游戏袋中装着磁性宾戈棒、宾戈笔和幸运符,其中一件吉祥物是个加菲猫的填充玩具。她记得上小学时自己第一次玩宾戈游戏就赢得了一个金属废纸篓,是踩踏板可以打开盖子的那种。
夏洛蒂喜欢开车到特拉华州卡车停车场买刮刮乐彩票,她总在想如果中奖了,她就要去阿拉斯加。她在另一个卡车停车场玩弹球游戏。她和同伴经常缓缓驶过停车场,这样就能看见很多漂亮的大型拖车。在家里,大家都爱吃馅饼和热狗,她妹妹烤面包的秘诀是在上面加些奶酪和少量熏肉。
一旦我们了解平常生活中的夏洛蒂,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这突如其来的财富会使她不安,因为它破坏了她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而这些构成了她的整个世界。
所以,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物,因此我们只有在了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人物。
2.
人物不仅推动故事,有时候还
成就故事
特雷西·基德尔的《山外有山》对主人公——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保罗·法默医生进行了长篇的角色研究。为什么他会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而选择在海地艰苦地工作,为穷人服务呢?到底是什么在驱使着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基德尔问道。
基德尔的长篇角色研究,就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随着作者调查的深入,读者能够一层更进一层地深刻认识人物。普利策奖得主吉恩·温加滕在《躲躲猫悖论》中运用这个技巧,描写了儿童魔术师“大西葫芦”。这篇发表在《华盛顿邮报》上的文章,以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头:为什么孩子们和家长会觉得这个人很有吸引力呢?
“大西葫芦”的个人经历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大西葫芦”的真名叫做艾瑞克·诺斯……他机智聪明,却极不情愿自我剖析,甚至不愿意评价自己的技能。他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能够本能地理解学龄前儿童的想法。他之前在华盛顿地区的幼儿园和日托所工作了十多年,拥有和儿童打交道的丰富经验。
而描述他的个人特征能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他:
艾瑞克·诺斯虽然妄自尊大,却依然惹人喜爱,让人着迷。他的微笑有种魅力,让人觉得他不怎么拿自己当回事。他的头发打着摩丝,根根竖立,就像霍布斯的朋友凯文。他说“我”的时候既温柔又神秘,往往会让孩子放松下来,似乎对成年人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他和孩子的关系好得惊人……艾瑞克曾经在派对上认识了一位单身母亲,并和她交往过一段时间,但是现在两人不再来往。他们分手的时候,那位单身母亲的孩子悲痛欲绝。
但是,艾瑞克天真无邪的形象背后也有阴暗的一面。他无法付清账单,交通罚单已在桌上堆了厚厚一沓。他不洗衣服不打扫房间,他的屋子简直是一块奇怪的蛮荒之地。
成堆的交通罚单说明艾瑞克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很不成熟,缺乏理性,不能有节制、有条理地融入社会。
以他的房间为例……
就这样,随着叙事的逐步推进,有关“大西葫芦”的真相一一浮出水面,作者的每一次揭秘都驱使读者进一步探寻真相。最终,我们看到最里面的那个套娃,发现伟大的儿童魔术师实际上是一个放纵的孩子,他赌博成瘾,正徘徊在自我毁灭的边缘。
3.
人物的欲望越大,故事就越长
故事叙述者应该知道,人物的关键是欲望,因为欲望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夏洛蒂是宾戈的狂热爱好者,痴迷于搜寻各种廉价商品和免费赠品。“大西葫芦”总是在逃避成人的责任。保罗·法默希望世界能将他看成人性的救世主。
夏洛蒂对免费赠品的渴望恰好适合报纸系列报道,艾瑞克·诺斯的癖好适合写成杂志文章,而如果有人将自己视为人性的救世主,那就值得写一本书了。
强烈的欲望具有危险性,并能够增强故事的戏剧性。拉约什·艾格瑞说过:“关键人物不仅要有所欲望,而且他的欲望必须强烈到为达目的不惜去破坏,甚至甘愿被毁灭。”
结果必然是欲望越大,阻碍就越大。只有当两种力量势均力敌的时候,戏剧才会变得有趣。彼得·鲁比说过:“主人公面临的反对力量成就了主人公。在理想的情况下,反对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们都在担心谁会赢得这场战斗。”
在出色的故事里,人物能够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主人公为满足欲望所做出的最初尝试往往会失败,他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反面人物,一次又一次失败。
最后,故事达到了高潮,用艾格瑞的话说,在这一刻,主人公将去破坏或者被毁灭。然后,他有所领悟,获得了新的启发,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看世界,这得以帮助他克服欲望之路上的种种障碍。故事经历高潮、下降动作、结局,最终结束。
4.
故事越长,人物需要的成长空间就越大
换句话说,文章越长,在人物、动作、场景这三者之间,人物就变得越重要。小说创作有这样一条公理,即人物构成小说,事件构成短篇故事。简短的报纸新闻故事几乎没有给人物留下任何空间。像《夏洛蒂的百万奖金》这类系列报道,以人物为故事的中心,便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