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纽约时报》推出“被遗漏的逝者”栏目,对该报历史上遗漏的重要人物讣告进行补发。
多年来这个栏目登载的人物,多是西方历史人物。
而有一对夫妻则打破了这个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古建筑学家——
梁思成和林徽因。
林徽因的故事,近些年已被讲过不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梁思成。
有人说,梁思成之前,中国没有建筑史。
这并非虚言。
1924年,梁思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选修了一门文艺复兴建筑史的课,电光火石之间,他被这堂课深深迷住。
几堂课下来,他激动地对教授说:
在此之前,自己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有趣的学问。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期间和同学的合影
教授反问他:中国在这方面怎么样?
梁思成站在原地,一言不发,他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还不了解中国有任何关于建筑史的著作。
从这时开始,
他便立下决心,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东北大学教师合影,右二为梁思成,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于是,一段感动几代人的传奇故事,
在历史的荒烟中上演了。
1932年,梁思成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筑调查。
此后的十年,中国大地战火不断,但梁思成的足迹踏遍了中国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
2738处唐、宋、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古建筑遗存。
▲梁思成考察测绘赵州桥,
1933年,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
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藏
今天,我们翻阅梁思成和林徽因留下的工作照,觉得他们穿着体面,脸上洋溢着喜悦平和。
殊不知在10年的测绘图中,二人身体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考察山西佛光寺时,梁思成记录道:“上千蝙蝠丛生于脊桁四周……我们的口鼻上蒙着厚面罩,几乎透不过气来。
在一片漆黑和恶臭之间,借手电光进行着测绘和拍摄...”
考察
应县木塔
时,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以攀援的东西。
梁思成的腿不好,但硬是握着冰冷的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去。
但无论旅途多么艰险,一旦抵达古建,他们就会把随行中最好的衣服拿出来,爬上粱顶开始测绘工作。
只因为
他们对每一处古建都怀着朝圣般的信仰去观望、去记录、去研习。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天坛祈年殿屋顶,1935年,中国营造学社影像资料,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这份10年的心血坚守,让梁思成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编写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开山之作——
《中国建筑史》
。
在那个电脑绘图还没有诞生的年代,梁思成用一支笔绘制出了
堪比数字模型的精准测绘图。
这些测绘图,第一次系统地向世界,清楚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形制演变。
▲一笔一画不仅是建筑的视觉解译,更是珍贵的历史文献
这本书,也第一次系统讲述了横跨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建筑演变。让整个民族意识到,
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了解自己的历史。
凭借过硬的内容,和专业的阐释,自诞生以来,
屡次再版,评分始终坚挺9分以上!
至今有无数读者打卡瞻仰:每一处文字,每一张手绘图稿纸
,足以让人感受“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厉害!
梁思成说,“建筑是
一切人类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最耐久的一类
”。
无论从历史还是美学出发,每个热爱中国历史文化,中国古典审美的人,都会沉醉在中国建筑之中。
我们的云冈石窟,让初次遇见的余秋雨感慨:
万卷阅尽尊北魏,此生只为拜云冈。
美得让林徽因感慨:
“愿为自己塑一尊像,陪着宁公再坐上一千年。”
中华五千年,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建筑瑰宝,实在太多太多!
只可惜我们走马观花,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它冰山一角的美。
所以,诚恳推荐大家这套,
凝聚梁思成毕生心血的——
《中国建筑史》是市面上罕见的彩色插图全新修订版本,43万字,456页,
一字一句,一画一稿,斟酌又慎重。
全书一幅幅惊人的手稿,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看,也让人
感受到“穿墙透壁”般的空间美感。
不仅有手绘原稿,上百幅多角度实拍古建照片,
既是赏心悦目的画作,更是对古人营造秘诀的视觉解译。
同时收录
历代佛塔型类演变图+历代木构殿堂外观演变图
。直观感受中国建筑的千年传承。
《数学与艺术》
——限定特装珍藏版
以艺术之美穿越数学堂奥
从《几何原本》到牛顿微积分
从八卦图到二进制
揭示各时期艺术作品
背后隐藏的数学奥妙
三面鎏银刷边
图灵代码烫金函套
原价498元
限时特价298
整本书图文并茂,涉及建筑术语一一详细解读,让9~99岁的读者,都能
轻松入门中国五千年营造智慧。
它们饱受风雨侵蚀、战争摧残,只一眼就让我们遗忘了时光和尘世。
这本《中国雕塑史》目光遍及世界各大美术馆,
将我国雕塑作品搜罗完美,按时分类,条理解读。
上起上古、夏商周三代,下至元明清
,跨越数千年,探寻雕塑之术;
殷墟、始皇陵、霍去病墓、郭巨石祠、满城汉墓、云冈石窟、云门山造像、香积寺塔、乐山大佛、太原晋祠、隆庆寺雕像、居庸关砖刻
……
全书200余组四色图片,
近百张珍贵老照片,将中华雕塑代表之作尽收于此。
每一丝皱纹、每一个衣褶,甚至每一处龟裂,清晰可见;
定格了千年的眼神和笑意,似乎也从影像中张扬了出来。
那一份震撼,无需花言巧语,
让人看到的第一眼就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还有「
梁思成手绘大殿一角陶瓷杯垫」
1个+「手绘Q萌菩萨像定制冰箱贴」1个
孩子读,
感受传统艺术之美,从根源处提升文化自信;
成年人读,
随心赏鉴,于方寸之间窥见大美,洗去琐碎疲惫。
价格也很给力。
典藏精装
原价176元
,
费尽口舌谈判3个多月,给大家争取到了超值团购价。
不到一顿火锅钱,收获可以珍藏一生的
超全“建筑、雕塑史的抗鼎之作”。
也让全家人的古迹、文物出行之旅,变得充实、有意义!这笔投入太值了~
(
产品
由上市公司
“有赞”
担保,请放心购买)
为何100年过去,谈起中国建筑史、雕塑史,这两本书依旧是人们绕不开的必读之作?
不管你是建筑、雕塑爱好者,还是单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艺术小白;
打开这套书,那些曾经在旅途中被忽视、吐槽的笨重建筑,
在你眼中都会变成一个个精巧、绝美的部件。
梁思成和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两人,花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把木塔从下到上一层一层地全都测量。
塔外屋脊的形状,塔内佛像的位置还有那些暗藏玄机、游人肉眼不可见的设计...
...全部都完整的呈现在你面前。
看完介绍,再去参观应县木塔,仿佛拥有了“透视眼”,那些看似零零散散的设计构件,一时间全部归为整体。
再比如,大名鼎鼎的云冈石窟,从
石窟、殿、塔、阶基、柱及础(chǔ)门窗及佛龛(kān)、栏杆、斗拱、构架、屋顶及瓦饰、雕饰
......
在进入具体细节的年代分析,它的柱由显著印度、波斯、希腊的影响;
斗栱已有汉代新元素;勾栏之制,直传宋辽;藻井样式,于今犹见......
有具体的古建解析,
也有系统全面的建筑、雕塑常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