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享有盛誉的百年名校同济大学5月20日将迎来110周年校庆。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硕果累累,建校110周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同济大学目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除了土木建筑等学科实力稳居全国最前列外,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等学科发展也都非常迅速。
今天,在建校1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同济大学也喜讯不断。除了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6项发明专利3800万元成功转让外,同济大学更是获得2亿元巨额捐赠,用于发展医学事业。
同济大学今获2亿巨额捐赠
今天(5月18日),泰禾集团正式宣布向同济大学捐资2亿元,设立“同济大学泰禾医学发展基金”。
捐赠仪式于当天在同济大学举行,上海市市台办副主任王立新、市台办交流处处长王躍、市台办交流处何承诚、杨浦区副区长徐建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同济大学裴钢院士、常务副校长伍江、校董唐春山、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以及德国马堡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医学中心、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25家医学院负责人,与同济大学医学院教师、学生代表等共同参加捐赠仪式。
同济大学医学院历史更是源远流长。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历经百年沧桑后,在新世纪之初,同济大学重建医学,走上医学复兴道路。短短十余年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硕果累累,科学研究加速进步,国际交流蓬勃发展,医学学科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的前10%。
本次泰禾向同济大学捐赠2亿元,是目前为止同济医学教育校史上最大单笔现金捐赠,用于设立“同济大学泰禾医学发展基金”,将专项支持同济大学医学院国际化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与合作。
根据捐资协议,“同济大学泰禾医学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医学院的师资队伍高端人才引进、教学科研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学生奖学金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同济大学医学事业的复兴。
6项发明专利3800万元成功转让
今天,同济大学除了收获2亿元巨额捐赠外,还有另外一件大喜事。
同济大学、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技术专利转移协议》,将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激光薄膜器件及装置”6项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同济大学历史上最大额度的技术转移现金合同。这成为“企业+高校+独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三位一体”专业化、规范化技术转移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标志着同济大学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已初显成效。
据介绍,同济大学王占山团队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防86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多年的持续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神光III原型”用Pick-off镜的损伤问题,将该器件的损伤阈值提高了近1个数量级,其使用寿命由几周提高至几年,有力支撑了我国神光III原型和主机装置的建设。同时,团队进一步深化基础科学的研究,揭示了薄膜器件损伤的科学规律,实现了高损伤阈值激光薄膜器件高效率、高稳定性的批量制作。
2013至2015年间,王占山团队为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重大工程、激光雷达、引信、测距等型号装备提供高损伤阈值激光薄膜器件5300余件,总价值超过0.34亿元。中物院8所、中航613所等用户单位使用项目组提供的激光薄膜器件或单元技术,已创造产值超过1.55亿元,节约资金逾1.21亿元。这一系列技术发明和原始创新,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器件禁运,有力支撑了我国强激光装置等重大工程建设和型号装备的自主研发。课题组在高损伤阈值激光薄膜器件与装备方面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4项。(部分内容来源:同济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