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1932-1943的中国国家元首是谁?谁代表中国对日宣战?一般人往往答成:蒋介石。然而错了,当时的中国中央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
林森(1868年2月17日—1943年8月1日)
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
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
煮酒论史编辑整理
1979年,中共中央对曾经担任过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先生做出新的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的,人民要纪念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时过境迁,如今又被大多数人遗忘。
提起林森,他可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在大革命时期,他就与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等人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宣布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以便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与此同时,会议还通过“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的议案。这次会议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山会议”,林森也成为西山会议的核心人物。
对于这些复杂的政治事件,咱们不妄加评论。
但是最近读书,却发现林森品德高尚,堪称世人表率。这恐怕就是他“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原因吧。
先说私德。
林森(1868——1943年),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他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考入台湾中西学堂。他的人生履历,大致如下:
1905年加入同盟会,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投身排满民族革命。
1907年赴美国留学。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在九江响应起义,担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1912年1月,他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继续被选为参议院议长。
1916年8月,出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
1918年10月当选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
1921年1月出任非常国会议长。
1923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上,他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当选为国民政府委员,10月当选为立法院副院长,接着又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
1931年他接替下野的蒋介石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并于1932年元旦正式就职,此后一直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41年12月9日,林森以国家元首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国民党元老,却长期鳏居,孤身一人。之所以如此,据说与他早年的感情经历有关。
有人说,林森在家乡读书时,曾经由父母做主,与一位姓郑的女子结婚。二人感情很好,但婚后三年,郑氏因病去世,林先生遂发誓不再结婚。
也有人说,林森有一个知书达理、性格娴雅的表妹,二人从小在一起,青梅竹马,感情很深。但由于父母的包办,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后来,这位表妹因抗婚而去世,终于酿成一场爱情悲剧。
这就是林森终身不娶的主要原因。
因为林森是一个独身主义者,所以社会上议论纷纷,一些离奇的传闻也应运而生。林森喜欢收藏。据说在他的收藏中,居然有一具女性骷髅。对于这具骷髅,他珍爱异常,视若生命。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林主席既然不近女色,为什么要收藏女人骷髅?针对这个疑问,有人解释说这具骷髅是他表妹的遗骸。、
这则听起来离奇又有些惊悚的流言,其实有他的来头:
在对日抗战之前,林先生曾到广西桂林视察,当时广西、香港的各大媒体,竞相登载林先生有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每到晚上一定会放在卧室之内,不许别人动一下。有人说这个箱子里存有重要的国家机密,所以如此重视。
事情越传越神,到最后,不怕事大的人将此事和林森先生的痴情联系起来,于是传闻说:箱子里放的并不是什么机密档案,而是一具女子的骷髅,每当更深人静,林先生一定要抚摸多次,再去入睡。
这当然是出于一种传说和新闻记者的渲染报道,是无法加以证实的。也许是在当时社会里,有权有势的人之中,生活放荡,妻妾成群,纵情享受,无视纯洁高尚的两性情爱生活的人太多,而对于林先生痴情一人,终身不娶的美德特别予以神化,而制造出来的故事。
当年胡适在文章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可以为“林先生终身不续娶的至情,作一注脚”。胡适文章是1934年写的,发表于《独立评论》,标题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
文章说,在去庐山牯岭的路上,有林主席捐造的石凳,上面刻着“有姨太太的不许坐”八个大字。
有人看了觉得好笑,便大言不惭地说:“我若有姨太太,偏要坐坐看,有谁能站在旁边禁止我坐?”但是胡适认为这正是林先生的聪明过人之处。他指出:
“你有姨太太,你尽管去坐,绝没有警察干涉你。不过你坐下去了,心里总有点不舒服。林先生刻石的意思,也不过要你感觉到这一点不舒服罢了。他若大吹大擂地发起一个‘不纳妾’的新生活运动,那就够不上做一个无为主义的政治家了。”
胡适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他认为,统治者有为,老百姓就无为,统治者无为,老百姓就有为。
晚年林森
从上述传闻以及对这些传闻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在那样一个时代,林森先生尊重女性的意识是多么强烈。在其他私德方面,林先生也堪称表率。
林森先生在衣着饮食方面都很朴素。他经常身着黑色或蓝色大衣长袍,戴灰绒呢帽或黑色礼帽。一年四季,无论寒暑,都是一身布衣,只有厚薄之分,没有时常变化。
在饮食方面,他也很简单,他喜欢清淡素食,几乎烟酒不沾。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更是一切从简。据厨师诉苦说,每天只限买两角钱的肉。初到重庆,还可买得斤把。后来物价高涨,只能买得两个指头这么大的一块。你想,叫人怎样做菜呢?如果采购的人买回来的菜贵了,林森还要批评。
在住宿方面,林森也很简单,他喜欢清静、自然。据其下属、曾居国民党内要职的张群回忆描述:
“其南京成贤街故居,十分狭窄。移驻洛阳期间,居处尤为简陋。迨抵重庆以后,初住李子灞,后住歌乐山林园,均只普通房屋。”这与一些国民党内高官住公馆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行方面,林森更是不讲究。他喜欢轻车简从,习惯独来独往,除司机外,平时不喜随带侍从。
有一次,林森出席一个重要的集会,他的座车路经一个路口,因未悬通行证,前座没有随从,汽车又这么老旧,警卫人员就予拦阻,不许前进。这时林公把手杖伸出车外,轻轻向警卫人员身上一点。警卫这才警觉到车里坐的是谁,离开敬礼放行。
他还经常随意停下车来,自己一个人走下车与旁边的人闲谈;有时一个人走在街头,与市民聊天,或者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拉话,了解民情民意,那些与他说过话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长须飘飘、衣着朴素的老人家就是国家元首。
另外,林森略有积蓄,因此他晚年对遗产的处理也值得称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深深感到中国之所以遭受如此磨难,与自然科学落后有关。于是他在1939年立下遗嘱,主动把一生积攒的50万元作为基金,供奖励科学人才使用。这份遗嘱的全文如下:
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森今年七十有二矣,身后之嘱托不能不预为之计。吾国自然科学人才之消乏,今昔同感,陶冶补充,刻不容缓。兹谨遵总理迎头赶上之遗训,将所存国家银行国币五十万元,拨为基金,以其每年利息,专作考选留学欧美,研习自然科学固定经费,并手自订定办法二十四条,嘱由能表同情于斯学者,恪守此方针而办理之,百年树人,是实始基,尚期共循此旨,矢守弗渝,用垂永远,而利国家,有厚望焉。
说罢私德,再说公德。
林森是1932年正式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
谈到这段历史,许多书是这样讲的:
林森担任主席后,蒋介石表面上对他很尊重,暗地里却处处进行制约,使他没有一点实权,成了一个十足的傀儡,一件无关紧要的摆设。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当时实行的是类似于西方内阁制的行政院长负责制,国民政府主席是国家元首,本来就没有实权,因此所谓傀儡、所谓摆设,不是对历史无知,就是有意歪曲。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介绍林森的一件轶事。
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行政院长由孙科担任。不久孙科下台,汪精卫继任。按规定,行政院长组阁之后,应该率全体部长参见主席。
但不知什么原因,汪内阁一直没有履行这一规定。很多天以后,一位部长忽然想起此事,便对大家说:“我们就职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去正式参谒林主席哩!”于是,汪精卫便派人通知林森,说明天上午要率领全体部长前来参见。
第二天上午,当全体部长到达林公馆时,林森却突然“失踪”了。无奈之下,部长们只好留下名片,打道回府。没想到就在那天下午,林森又一个一个地回拜部长。这时人们才知道,他是因为“不敢接受参拜大礼”,才有意出门回避。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并被传为美谈。两年后,当林森连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受到普遍好评时,胡适特意在上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中提到这件事。
他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林森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抬高行政院长的地位。因为当时中国刚刚实行行政院长负责制。如果他这个政府主席不识大体,不甘寂寞,不能把“政府主席”当做一个虚设的职务,那就很可能出现民国初年的“府院之争”,从而引起历史的倒退。
正因为如此,胡适认为林先生这种在政治上无为而淡泊的精神,改变了“两年前党政军合为一体的国府主席的地位”,这是“林森先生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的重大贡献”。此外,胡适对林森有意约束部下,让他们不要揽权、不要干涉政治的做法也给予很高评价。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不是要一个美谈,比如国民党元老黄季陆在林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就曾经撰文称:
这个故事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美谈,而是汪内阁闹出的一个“大笑话”。林森之所以回避汪内阁全体成员的参拜,“是要借此机会给汪精卫这般不知礼,不识大体的行政院长一种教训”;他当天下午的回拜,“正是要这班人感觉到失礼和惭愧”。
不过,这种评价可能是马后炮,因为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汪精卫投敌叛国,如此论调,有刻意丑化之嫌。
对于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林森有他自己的理解。
他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
不过,林森先生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侵犯,不讲礼节,不讲体制的人,在林森先生的青年时期,还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民国初年,袁世凯在北京参议院就任大总统时,居然佩带指挥刀、全副武装地来到参议院。当时正在担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看到袁氏如此耀武扬威,便毫不客气地拦住袁世凯,斥责道:“此地乃代表人民之最高机关,不得佩带武器入场,以崇法制。”
林森先生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之后,虽然没有太多实权,但是德高望重,一时无二,各方势力都对他敬重有加。
在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投敌叛国,在南京组建汪伪政权,但是只敢自称“汪副主席”,正是出于对林森先生的敬畏,不敢冒领林森的头衔。知道林森先生病逝,汪精卫等人才弹冠相庆,自称“主席”。
林森先生于1943年5月因车祸引发中风,重病不起,于同年8月1日逝世。国共两党,社会各界都给予了林森先生非常高的评价。
国民党称其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国民政府发布褒崇令:
“林故主席子超先生,以高龄钜德,任职十有二年,恭已临民,睿谟默运,育成民德,邦本用宁。故能临大事,决大疑,处变而不惊,慎谋而能断。洵足光耀史乘,表率群伦。”
中共中央唁电称:
“国民政府林主席治丧委员会公鉴: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悼同深!”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称:
“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以后我国最大的损失……(他)继承国父的遗志。林主席逝世,这是抗战中全国人民最哀痛的事情,是国父逝世后我国最大的损失。林主席承继国父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