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体外诊断价值圈
聚焦IVD,传播诊断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国大家谈  ·  250万人民币葡萄牙护照到手! ·  2 天前  
建E室内设计网  ·  私宅设计:800㎡自然风别墅,心灵栖息的世外桃源! ·  2 天前  
建E室内设计网  ·  建E首发 | UHOUSE ... ·  4 天前  
gooood谷德设计网  ·  昆明招聘 | 素造建筑 SUZAO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体外诊断价值圈

初步议程公布!首届国际抗衰老与康寿科技大会将于11月15-17日在深圳举行

体外诊断价值圈  · 公众号  ·  · 2024-10-25 16:29

正文


为贯彻国办发【2024】1 号文件精神,促进抗衰老与康寿产业发展,由中国抗衰老促进会指导,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市场工作委员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创中国委员会、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 首届国际抗衰老与康寿科技大会(2024 GHLC)将于2024年11月15-17日在深圳召开 GHLC将聚焦衰老与康寿科技的产业转化,深度融合科技、产业、资本与政策制定,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贡献新的智慧与力量。


G.

大会有什么亮点?

亮点一: 制定行业规范

(1)发布器官衰老评估标准

(2)启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

①膳食营养补充剂抗衰老功效评价指南

②衰老标志物检测实践共识

亮点二:抗衰老产学研转化合作机会

最前沿、最顶尖、最有价值

亮点三:诺奖得主亲临现场

发表主旨报告,引领抗衰风向

亮点四:专业人才积聚

研究专家、临床医生、企业家齐聚

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亮点五:康寿科技奖颁奖典礼

专业团队评审

诺奖得主、院士专家颁奖

含金量满满

五大亮点!打造抗衰老学术盛宴!


亮点一:制定行业规范

(1)发布器官衰老评估标准

(2)启动行业自律标准制定: ①膳食营养补充剂抗衰老功效评价指南;②衰老标志物检测实践共识


亮点二:抗衰老产学研转化合作机会

最前沿、最顶尖、最有价值


亮点三:诺奖得主、院士专家亲临现场

发表主旨报告,引领行业风向


亮点四:专业人才积聚

顶尖研究专家、临床医生、企业家齐聚一堂,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亮点五:康寿科技奖颁奖典礼

专业团队评审,诺奖得主、院士专家颁奖,含金量满满!

01

大会概况

主题: 康寿时代,科技抗衰

时间: 2024年11月15-17日

地点: 中国·深圳·深铁铂尔曼酒店

形式: 会议+展览

02

大会组织架构

指导单位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

主办单位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市场工作委员会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创中国委员会

广州市抗衰老重点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药食同源分会

广东省保健食品行业协会

寰球抗衰老医生集团

世界抗衰老生物医学会

贝思拓生物科技公司

广东医谷

承办单位

广州瑞维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03

特邀诺奖专家

Hartmut Michel

1988年诺⻉尔化学奖得主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04

学术委员会

(排名不分先后)

名誉主席


曹泽毅

原卫生部副部长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顾问


刘仁富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理事长



大会主席


王松灵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


徐安龙

中山大学香港研究院院长


大会副主席


松阳洲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朱健康

美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国际著名分子遗传学家和植物生物学家

李文斌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任


黄园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香港大学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 长寿科技研究组组长



05

组织委员会

(排名不分先后)

主席 徐志国  陈禹保

执行主席 刘飞云  陈赞泉

副主席 李广平

秘书长 陈放  吕宇轩

副秘书长 姚沛淳  黄晓彤  黄若桐  申名瑞

发展部长 蒋美玲  王巍   周湘俊

策划部长 梁锴雯  侯林洲  张力飞

06

大会日程


论坛设置

开幕式&主论坛:康寿时代

分论坛一:AI衰老生物标志物检测与多维功能评估

分论坛二:药食同源、新原料与补充剂抗衰老

分论坛三:精准医学抗衰老实践与长寿诊所

分论坛四:新兴抗衰老技术与投资策略路演

日程

11月14日全天 注册报到
11月15日上午

开幕式

11月15日下午 主论坛
11月15日下午 康寿科技奖颁奖典礼
11月16日全天

分论坛一: AI衰老生物标志物检测与多维功能评估

11月16日全天

分论坛二: 药食同源、新原料与补充剂抗衰老

11月16日上午

分论坛三:精准医学抗衰老实践与长寿诊所

11月16日下午

分论坛四:新兴抗衰老技术与投资策略路演

11月17日全天 优秀机构/企业参观交流


07

论坛议程



开幕式&主论坛
11月15日 8:30-17:35



分论坛一:AI衰老生物标志物检测与多维功能评估论坛
11月16日 9:00-16:55



分论坛二:药食同源、新原料与补充剂抗衰老论坛
11月16日 9:00-16:50



更多论坛议程,请留意后 续报道。

08

商务合作咨询

刘老师
18666099383

陈老师

13425578893

09

会议注册

注册费用

注:10月31日前报名可享早鸟优惠,详情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注册方式

请扫描下方活动二维码注册报名。

△报名通道

会务咨询

黄老师 18200993767

梁老师 18520235212

10

合作媒体

更多媒体持续加入中......

11

交通与住宿指引



12

与会嘉宾简介


上下滑动查看



Hartmut Michel

1988年诺⻉尔化学奖得主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米歇尔教授因其在确定光合作用反应中心三维结构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目前,他担任德国法兰克福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膜生物学系主任以及德国法兰德福大学(即歌德大学)兼职教授。此外,他还是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的名誉博士。
米歇尔教授的研究在抗衰老与长寿医学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他对膜蛋白,特别是涉及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信号传递的蛋白质的研究,对于理解细胞老化过程和开发针对年龄相关疾病的新疗法至关重要。近期,米歇尔教授对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研究在个性化医学方面具有潜在应用。GPCR参与了广泛的生理过程,理解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特别是针对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此外,Michel对个性化医学的见解以及个体之间药物代谢差异性的研究,强调了在抗衰老治疗中采用量身定制方法的重要性。他对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症等与衰老相关疾病机制的持续研究,进一步确立了他在延长健康人类寿命领域的领导地位。总之,米歇尔教授在生物化学领域的贡献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机制见解,这些机制可以成为延缓衰老和延长健康寿命的潜在靶点。



王松灵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获奖者,教授、主任医师。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发表论文249篇,其中以主要作者发表英文论文167篇。第一完成人获2003及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威廉盖茨(Wiliam J. Gies)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王松灵院士是稳态医学提出者,发表Nitrate and body homeostasis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硝酸盐的认知历程、来源和代谢,并分别从菌群稳态、炎症-免疫稳态和能量代谢稳态三方面讨论了硝酸盐与机体稳态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目前,王松灵院士课题组正致力于研发一种新型硝酸盐纳米复合制剂,以使硝酸盐更持久地释放并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该转化成果有望进一步应用于人类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福祉。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德国国家科学院、印度国家科学院、丹麦皇家科学院、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成员。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

杨焕明院士于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1982年获得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法国、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到中国,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工作,回国后致力于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199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2年被《科学美国人》评为年度科研领袖人物;200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2006年当选为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成员;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获得人类基因组组织越科学成就奖;201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他和他的团队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基因组计划,以及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人类泛基因组学、古人类基因组、肠道Meta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安龙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徐安龙教授,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健康咨询委员会主席。曾任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徐教授于199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92至1994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至1996年在圣地亚哥的联合制药公司工作。1996年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任教,2000至2008年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8至2012年任中山大学副校长。2013至2024年4月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教授主要研究人体免疫防御多样性的起源与演化、功能与机制,以及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系统地开展了以文昌鱼免疫系统为核心的比较免疫学研究,由此,他系统地揭示了脊椎动物免疫系统起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在无脊椎动物中发现了具有V(D)J重排活性的RAG转座子,此发现有可能将适应性免疫起源推前到无脊椎动物,而不是教科书上认为的脊椎动物,并奠定了文昌鱼成为免疫演化研究的模式生物。

徐教授先后主持逾1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Cell、Nat Cell Biol、J Hepatol、Gut、Cell Res、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Natl Sci Rev、Kidney Int、PNAS、PLoS Biology、EMBO Rep、J Biol Chem、J Immuno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逾200篇SCI论文;主编两部著作,以及获得60多项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徐教授曾获多项科技奖项,包括三项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5、2008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1年)等。

徐教授于1997年获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2004年获评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获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3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4年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中国十大医学新闻人物并获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 、2021年获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以及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计划(中西医结合)。2024年获第七届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根据中医学的核心原理,结合目前系统生物学的相关进展,今年7月,徐教授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发表Insight文章,题为“Immune states: integrated views of immunity by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提出了“免疫态”(immune states)新概念。



朱健康

美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

国际著名分子遗传学家和植物生物学家

朱健康院士于198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化系,1993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生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受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科学系教授。曾任加州大学河边分校整合基因组学研究所所长,沙特KAUST大学植物逆境基因组中心主任,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获Charles Albert Shull奖和Herbert Newby McCoy奖。201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起全职加入南方科技大学,任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实验室主任,深圳细胞与基因产业联盟理事长。他是Stress Biology、 The Innovation Life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编委会编委,Research、Molecular Plant、Plant Communication、The Innovation、Horticulture Research编委顾问组成员。

朱健康院士主要从事新型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物育种、分子检测和基因治疗)、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植物逆境生物学(植物对干旱、高盐、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机理)和新型生物刺激剂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目前为止, 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Biotechnology 等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超过550篇,其中Cell、Nature、Science 论文18篇,总被引次数15万余次;连续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是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发表文章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之一。2023年Elsevier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中,世界全学科年度影响力排名第43,生物学领域排名第1。

朱健康院士指出,其科研梦想就是能解决真问题,研究发现“DNA甲基化时钟”影响衰老,希望研究出使人类实现打一针就可以年轻10岁、20岁的基因药单。

松阳洲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

中山大学抗衰老中心主任,曾任美国Baylor医学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教授。中国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器官衰老”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信号转导分会联合会长;广东省抗衰老研究会副会长。曾任科技部“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归国工作以来松阳洲教授衔接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获得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并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资助。迄今已在Nature, Science, Cell, PNAS, Nature Cell Biology, NSMB, Molecular Cell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90多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0000次,2023年H-index为66。入选2022年度ELSEVIER颁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排名”生命科学领域华裔科学家前100名,曾荣获Scientist报年度最佳论文奖和Cell杂志30年最佳30篇文章奖,Irvington Institute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Ellison New Scholar,American Cancer Society Scholar与Leukemia and Lymphoma Society Scholar等荣誉。

李文斌

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首医)研究院副院长

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主任

中国药促会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期刊出版部部长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和《Cancer  Biology  & Medical》编委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总编辑

《医学参考报神经肿瘤专刊》主编

北京市中西医双领军专家

主要从事颅内恶性肿瘤的化疗和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主持两项国家十三五重点创新药物I期临床试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三五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北京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七)。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

黄园

创新香港研发平台香港大学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

长寿科技研究组组长

英国皇家医学学会会士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