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2024年AI大模型广泛落地应用,AI搜索也成为各企业押注的关键赛道之一。
来自美国的AI搜索黑马Perplexity,在2024年一年,估值翻了17倍。在国内,包括抖音、百度、腾讯、阿里、小红书、360在内的诸多互联网大厂,也都在短时间内推出了自己的AI搜索应用。
《法治周末》记者观察发现,自2024年年末以来,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对AI搜索赛道频频出手,既有传统搜索引擎巨头,也有其他领域的翘楚。
2024年11月,腾讯旗下搜狗输入法宣布上线AI搜索、AI快查等功能,实现“输入即搜索”;同时,腾讯推出一款集信息搜索、长文本处理及文字编辑于一体I智能工作台ima.copilot。
同月,360发布AI搜索新产品纳米搜索,将其定义为多模态内容创作引擎;抖音将抖音搜索APP更新为蓝色LOGO,并加入了AI搜索功能,正式转型为AI搜索产品。
同年12月,支付宝宣布推出搜索产品“探一下”,主打AI视觉搜索功能;小红书开通内置新功能“问点点”,而“点点”正是其此前推出的AI搜索产品。
今年1月,百度搜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在PC端上线“AI搜”功能。
“AI搜索不是传统搜索引擎的简单升级,而是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重塑信息获取方式。”北京的一位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告诉记者,传统搜索引擎是通过关键词为用户寻找可能相关联的网站链接,AI搜索则更像“答案引擎”,用户提出问题,AI搜索并生成内容给出答案,答案会标明来源,并给出相关联想问题,与用户形成进一步互动。
正是基于此,AI搜索给出的答案涉及的侵权风险与AI图文生成式内容产生的著作权等纠纷,在关注重点上存在不同。
在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案、全国首例涉AI绘画大模型训练著作权侵权案、全国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等多起涉AI知识产权纠纷“首案”中,关于“AI生成图片是否属于作品”“AI生成内容是否享有著作权”“若享有,著作权归属于谁”等涉及“是否侵权”的重点存在学术和实践争议。
而在上述全国首例利用人工智能产品提供盗版影视作品链接的案件中,从相关司法建议书来看,对于AI搜索结果含“侵权内容”并不存在争议,重点在于强调平台对于AI生成内容的审查与管理,确保传播的合法性。
司法建议书指出,相关AI“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著作权侵权风险”且“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被用户滥用的风险”。具体而言,从数十万相关结果中为用户精选数条内容,但未能有效排除侵权内容,导致该部分内容被错误纳入大语音模型并最终输出结果;面对存在明显侵权可能的用户指令,仍会进行信息的提取、整合及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