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534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粮食总产量1993.5万吨、创历史新高。
●
连续12个季度召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会
●
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2.1%
●
产业民间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比重达66.5%
●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直接带动消费超330亿元
●
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西电东送电量分别增长10.6%、10.9%、22.9%
●
集中式光伏并网和在建规模均居全国前列
●
电力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绿电占比超90%
●
单晶硅、电解铝产能分别居全国第2、第4位
●
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云南工业“新三样”增加值增长8.2%
●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17.7%
●
10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国比重超1/10
●
滇中稀贵金属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89个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达78%
●
农业投资规模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列
●
茶叶、鲜切花、核桃、咖啡、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1位
●
新增2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
重点产业全链条产值突破2.7万亿元
●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
●
过境免签扩展到9个州(市)并延长至240小时、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增长168%
●
旅居人数达389.75万、增长20.7%,“旅居云南”成为新时尚
●
元阳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村”
●
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
●
办好10件惠企实事
●
创新开展6期“厅局长坐诊接诉”
●
选派552名金融特派员
●
融信服平台新增授信超210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4.6万户次
●
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共减税降费及退税超167亿元
●
经营主体净增48万户、达680万户
●
企业净增15万户、达157万户
●
“四上”企业净增3193户、超2.4万户
●
腾冲科学家论坛效应持续放大,累计促成人才引进项目496个、招商引资项目780个
●
新增技能人才74万、专业人才8.1万、首席技师73人
●
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2621人
●
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00户
●
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户
●
技术合同登记数、成交额分别增长21.4%、25.2%
●
开行“粤滇·澜湄线”“京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和昆明至泰国拉廊多式联运列车
●
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超4500万人次、货物超5000万吨,
客货运量连续三年增长
●
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落地亿元以上项目11个
●
磨憨铁路口岸创建成为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
●
省级和昆明市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
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
率先在全国开展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
●
交能融合、绿美通道经济项目入选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
●
华丽、昭金、姚南等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文蒙铁路开工建设,东川港建成投用
●
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878个、居全国第5位
●
西畴生态扶贫、农垦集团替代种植获评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
培养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3.07万
●
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新发放量居全国第1位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
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300万亩
●
农村卫生户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和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分别达75%、92%、57%
●
新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
●
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1%,细颗粒物平均浓度20.5微克/立方米,均保持全国前列
●
完成营造林349.9万亩、种草改良26.2万亩
●
76.1%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
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
●
城镇调查失业率5.0%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3万人
●
创业贷款扶持创业4.4万人、带动就业11.9万人
●
3个县区建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零”的突破
●
实现16个州(市)高等学校全覆盖
●
新增3个硕士授予单位和6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
98%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
●
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5%,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6%
●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8.7%
●
兜底保障生活困难群众357.37万人
●
时隔12年再夺奥运会金牌
●
新增国家等级博物馆8个
●
年度10件惠民实事全部办结
●
连续61个月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
首次实现自1950年以来汛期洪涝灾害人员“零伤亡”
●
中小学校地震预警终端实现全覆盖
●
在全国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应急广播全覆盖
●
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成效显著
●
法治建设群众满意率连续5年保持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