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院外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DeepSeek,重磅宣布! ·  昨天  
新闻广角  ·  国产载人飞艇成功首飞! ·  3 天前  
新闻广角  ·  举重冠军被杠铃压脖身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院外

警告!|罗钦科|1928

院外  · 公众号  ·  · 2024-08-08 20:20

正文

EXTITUTE|批评·家 理论与历史碰撞/个例与议题交织
文| 罗钦科/ 译| 王虹元/ 责编| 东遥

亚历山大·罗钦科,确如他本人所说,是革命后最早与布尔什维克合作的左翼艺术家之一。 早年在喀山艺术学院的最后阶段,他已经和传统的架上艺术决裂,开始创作“圆规绘画”,把绘画视作分析并组织色彩、肌理、线条等视觉元素的理性实践。倘若说此时,艺术形式的物质性、建构性还仅仅是俄国先锋派的一种美学直觉,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左翼艺术家们则获得了将其引入社会现实的非凡机遇。1919年,罗钦科设计了公共信息书报亭;次年为“苏联代表之家”创作绘画作品。与国家力量的联合在1923及1924年达到了一个高峰。其时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为提高国营企业的竞争力并扩大视觉鼓动的效力,罗钦科与马雅可夫斯基共同制作海报招贴,这些海报一度占据整个莫斯科街头,遍布莫斯科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的所有售货亭、报刊和杂志。不过,他们的工作很快就被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及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竞争对手们叫停,旧的广告风格迅速复归。其后罗钦科的模块化家具也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工作重点不相一致,无法投入生产。这是俄国先锋派的一重实践理路,即艺术家主体创造出新的物,经由这一环节的中介,塑造集体主体的能动意识,进而共同建设全新的物质现实——就构成主义者、生产主义者而言,又尤其强调物的新形式与新功用(内容)相统合。另一方面,政治先锋也同等拥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信条,只不过他们的侧重面向在于物质的内容。于是对罗钦科而言,与国家机器的耦合,就能够通过另一条相对隐然、间接的路径来达成。也就是用摄影作品引领劳动民众,让他们重新认识由自己创造的物质现实、物质内容。 因而全新的、详尽的、可变动的,而非从绘画传统中承袭下来的僵死的、闭合的、永恒的视角,就成为了摄影的核心问题。 1927年,苏联至少有四份聚焦于摄影的杂志,即《苏联荧幕》、《无产阶级摄影》、由教育人民委员会赞助的《苏联摄影》及《新列夫》。它们都反对旧的艺术摄影,且后两份杂志明确推崇罗钦科的观点,呼吁人们不要以复制传统绘画的方式来摄影。然而,该年12月第十五次党代会结束后,文化气氛转变,所有艺术批评都变得高度政治化了。罗钦科在新经济政策期间曾占据的话语空间逐渐被压缩至无。依照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斯大林主义总体艺术》中的判断,这也正是先锋派计划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总体计划接替的时刻。意识的惰性以及苏联的物质生产持续落后于西方的情形,使得意识形态专政成为必然。物质现实的中介意义在此被暴力取消,民众再一次沦为了与劳动产品相疏离而又过度主体化的主体。 院外将推送罗钦科这一时期发表于《新列夫》的四篇文章,谈的都是摄影问题。 本文首发于《新列夫》杂志1928年第11期,是罗钦科1927-1928年若干摄影主题文章的总结篇。这时《新列夫》即将停刊。
罗钦科|Aleksander RODCHENKO
警告!【注1】|1928 ‍‍
本文1500字以内
“列夫”有一些同志认为摄影最重要的问题是拍什么,而不是怎么拍,因此要求警惕实验性的架上化、摄影中的形式主义,从而陷入了禁欲主义审美和庸俗习气之中。


需要向同志们指出的是,这种对事实的盲目崇拜不仅毫无必要,而且对摄影有害。


我们和架上绘画作斗争,不是因为它是唯美主义的,而是因为它不够当代,表现技法薄弱,繁琐笨重,作品独一份,无法服务于大众。


我们的斗争对象甚至不是绘画(它原本也消亡在即),而是“绘画风格”、“源于绘画”、“蚀刻画风格”、“版画风格”、“素描风格”、“棕褐(乌贼墨)画风格”以及“水彩风格”的摄影。


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表现什么”而斗争,因为这项斗争只需要指出对象就行了,这也是如今大家都在做的。


以低劣、简陋的方式拍摄事实,并不是什么文化事业,也不是摄影的文化价值所在。
【注1】本文首发于《新列夫》杂志1928年第11期,是罗钦科1927–1928年若干摄影主题文章的总结篇。
Diving| 1934
大家不再拍摄将军肖像,转而拍摄工人领袖,但仍然延用着旧制度下的摄影方式,或受制于西方艺术的影响,这样就没有任何革命可言。


摄影的革命在于,被拍下的事实由于它的品质(即“如何拍摄”的因素),依靠摄影独有的价值,产生极其强烈、出人意料的效果,使之不仅可以和绘画竞争,而且可以向所有人展示出一种全新的、完善的途径,将当代人类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广阔世界详尽呈现。


“列夫”作为共产主义文化的先锋队,有义务向大家展示应当如何拍摄,以及拍摄什么。


拍摄什么,每个摄影团体都知道;如何拍摄,知道的人却不多。


依照“基督风格”或“勋爵风格”拍摄的工人队列和以“圣母风格”拍摄的女工,都说明了什么更好,什么更重要。


简而言之,我们应当找到,也必将在探索中找到全新的(不要怕!)美学、发展和热情,以便用摄影表现我们全新的社会现实。


Sports Parade| 1932

对我们而言,拍摄新建的工厂并不仅仅是拍摄一座建筑。照片上的新工厂并非简单的事实,而是苏维埃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实实在在的骄傲和喜悦。这些都需要探索,“如何拍摄”。


我们应当实验。


简单地拍摄事实,就像简单地描写它们一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不幸的是,简单拍下的事实可以被绘画替代,而简单描写的事实可能赢不过一部长篇小说。你们这些事实的拥护者,也没那么容易把它们创作出来。


否则,同志们,你们很快就会迷失,分不清是右是左。


左翼艺术阵线的成员,不该只是拍摄事实的人,而应当是可以借助摄影,与作为高质量典范的“艺术风格”作斗争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坚持实验,直到摄影技艺“架上化”为止。


什么是架上绘画?是在房间里,在画架上,按照草图创作的绘画。


什么是“架上摄影”?这样的术语根本就不存在,但可以将其理解为“实验摄影”。


不要避谈实践,只讲理论,也不要成为比敌人更坏的朋友。出于美学上的禁欲主义而为实践者编造出一些抽象的理论,将是巨大的危险。
Girls with Scarves| 1935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 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新列夫》杂志 |1928年第11期
院外 自从2017年4月试运行到2018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作为激励师生共同研习的方法,各板块的定位不同,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 BAU学社 探根究底,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 星丛共通体 回溯源起,以译介瓦尔堡、塔夫里和法兰克福学派等人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建筑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讲读中砺炼; 回声·EG 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共构审美论域; 批评·家 教学相长,深入个例以梳理历史的特定脉络,转换视角以突破既定的叙述框架,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 BLOOM绽 言与行贯通,以“都市状况”为核心议题,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院外计划 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
汇集、 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
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
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
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 这一目标。
批评·家 BLOOM绽| 议题 ▶ 乌托邦 世纪观 大众史 有用,太有用了! 人类之眼 技术之幕 批评- 历史 ▷ 建筑批评的限度 艺术动词案例卡 世纪先锋派 艺术的新构型 无量纲的运动 苏联的构成与建设 科幻现实主义 城市之冠 最低限度的住所 直接到场的诸历史 木与夜孰长与银盐热 业主与建筑师 绽-展 展示之于建筑 以展示开启社会工程 都市状况与策动 后规划时期的城市展 UnTOPIA POSTARCHITECT 战-栈-㠭 ▷ 社会更新圆桌 评论展: 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 在地建造 建筑,或者建筑 没有建筑的建筑师 景观争夺战中的成像术 国际 XX DUPECITY F.A.N & G.U.N 后勤 ▶ 小坐 小谈 小讲 庭审
星丛共通体 回声·EG 专题 ▶ 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包豪斯十四年:先锋派的临界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