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依然存在一些贫困户,甚至是赤贫户,而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享受社会进步和变迁带来的福利,也就成为我国历届政府的重大关切。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就给这些贫困户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同时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向往。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也离不开基层扶贫工作人员付出的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按理说,扶贫干部应该是很受贫困户们欢迎的,不过,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说有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里走访,户主却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们把我的贫困户去掉吧,我不要你们扶贫了!”扶贫干部对此自是百思不得其解,作为贫困户,国家有各种补贴和救济,别人求还求不来呢,你却要求去掉,难道是和钱财有仇吗?扶贫干部开始做说服工作,“那怎么行?你是低保户啊,低保户是当然的贫困户,你的资料早就录入系统了,哪能随便去掉呢?”贫困户却不为所动,“那就麻烦你们把我的低保户也去掉吧!我确实不要你们扶贫了!你们行行好,不要再到我家来了!”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却强烈要求将自己从“名录”中去掉,甚至不惜连“低保户”的待遇也去掉,原因就是因为那些“录入系统”的“留痕”工作已让他们不胜其扰,于是才有了不当这样的“户”的无奈之举。
在网上一份“自我表扬”的新闻稿中,描述了该县扶贫工作的“业绩”。为了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他们首先逐户逐人“过筛子”、“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做到“一户一档”,档案资料中的内容则是“某某村村民某某某,男,现年某岁,家庭人口数若干人,住房面积若干平方米,低保贫困户,主要是因病(或因灾)致贫,某年年脱贫。”
据报导,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该县把“加强和规范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作为重要一环,在各乡镇、村的“精准扶贫档案室”里,“一排排档案柜上,整齐地摆放着统一的档案盒,里面档案编排规范、标识清楚”,在档案资料中,则“记载着每一位贫困户由贫困到脱贫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贫困户申请、身份证、户口本、低保证、调查表、信息采集表、成员变更表、审批表、受益确认表、一卡通、十大扶贫工程受益资料、退出调查表等13类”,还有“村级民主评议材料、审核确认材料、帮扶工作文件材料、脱贫退出文件材料、贫困村信息采集表等5类必备资料,以及社会捐赠、走访慰问等相关证明、表格、影像等辅助资料”,做到了“步步留痕、事事有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