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博客
传递精品博文推荐,最新的专题策划,最热门的精彩活动,最及时的公告通知,法律博客,法律人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习近平同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会谈 ·  昨天  
天同诉讼圈  ·  灵蛇献祉,开工大吉!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守望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無尾鱼_老湿:够意思 从初一到初四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博客

【杂谈】“凡事留痕”的工作方式,可以休矣

法律博客  · 公众号  · 法律  · 2019-05-31 19:30

正文

这里只是举了个扶贫工作中的“事事留痕”,而乡镇街道办等要将上面布置的所有工作都落实下去,且要做到“凡事留痕”,其工作量则可想而知有多大,怪不得乡镇干部们显得“比总理都要忙”,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上边能少一些“留痕”检查,多一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让基层干部踏踏实实地去多做些本职工作,少一些高消耗低效率的行政空转,让他们“累并充实着”,既是基层工作人员之福,更是百姓之福。


正文:2793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文字 | 马建红

来源 | 马建红的法律博客


图片来源:聚图网


曾和一位在街道办工作的朋友聊天,说他们每天都很忙,“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几乎上级制定的所有政策,都要经由他们这一级落实下去。若仅仅是工作苦点儿累点儿,倒也没什么,占着位子,拿着工资,当然是要做事情的嘛;主要是干实际工作的被问责的几率太大,而且如果真的是由于自己的失职渎职,给国家和老百姓造成了较大损失或恶劣影响,追责自然也是应该的,关键是有的时侯对你的问责很莫名其妙,你可能工作做了很多,只是由于没有“记录在案”,那么只要出点儿纰漏,就可能落个处分。


所以,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就得时时刻刻记得将所做的工作形成文字材料、视频图片等保存好,以备检查,而他自己也很注意写工作日志,仅去年一年就记了厚厚的六大本!当一个人不仅要辛勤工作,而且还要记录并保存好自己辛勤工作的“证据”时,工作量自然就增加了,也会显得更“忙”,只是这种“忙”所创造的真正价值实在有限,我们经常听到的“瞎忙”二字,可能是许多基层人员真实工作状态的写照。


这位朋友所说的除了本职之外还得做好记录的情况,就是眼下很时髦并引起人们热议的“凡事留痕”现象。初次听到“留痕”这个词时,笔者的感觉是新鲜,而且还觉得很有些创意,因为注意将相应的资料收集起来并存档保留,既有利于了解和促进工作进度,梳理总结经验教训,而且留存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变为“史料”,以备未来史学的研究和发展。不过,在看过一些报道后,却发现在某些地方及某些领域,用“留痕”取代了实际的工作,似乎只要“摆拍”完了,工作就算落实了,这种“玩儿虚的”,说穿了就是一种形式主义,它不仅增加了具体工作人员的负担,而且还在老百姓心目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将一些本来好端端的政策,硬生生地“玩儿”坏了,这样的“留痕”,招来的只能是不信任和骂声。


图片来源:聚图网


例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依然存在一些贫困户,甚至是赤贫户,而如何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享受社会进步和变迁带来的福利,也就成为我国历届政府的重大关切。近年来的精准扶贫政策,就给这些贫困户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同时也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向往。而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也离不开基层扶贫工作人员付出的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按理说,扶贫干部应该是很受贫困户们欢迎的,不过,在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曾经看到过一个报道,说有扶贫干部到贫困户家里走访,户主却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你们把我的贫困户去掉吧,我不要你们扶贫了!”扶贫干部对此自是百思不得其解,作为贫困户,国家有各种补贴和救济,别人求还求不来呢,你却要求去掉,难道是和钱财有仇吗?扶贫干部开始做说服工作,“那怎么行?你是低保户啊,低保户是当然的贫困户,你的资料早就录入系统了,哪能随便去掉呢?”贫困户却不为所动,“那就麻烦你们把我的低保户也去掉吧!我确实不要你们扶贫了!你们行行好,不要再到我家来了!”还未脱贫的贫困户,却强烈要求将自己从“名录”中去掉,甚至不惜连“低保户”的待遇也去掉,原因就是因为那些“录入系统”的“留痕”工作已让他们不胜其扰,于是才有了不当这样的“户”的无奈之举。


在网上一份“自我表扬”的新闻稿中,描述了该县扶贫工作的“业绩”。为了做到“精准识别”贫困户,他们首先逐户逐人“过筛子”、“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做到“一户一档”,档案资料中的内容则是“某某村村民某某某,男,现年某岁,家庭人口数若干人,住房面积若干平方米,低保贫困户,主要是因病(或因灾)致贫,某年年脱贫。”


据报导,为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该县把“加强和规范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作为重要一环,在各乡镇、村的“精准扶贫档案室”里,“一排排档案柜上,整齐地摆放着统一的档案盒,里面档案编排规范、标识清楚”,在档案资料中,则“记载着每一位贫困户由贫困到脱贫的整个过程”,内容包括“贫困户申请、身份证、户口本、低保证、调查表、信息采集表、成员变更表、审批表、受益确认表、一卡通、十大扶贫工程受益资料、退出调查表等13类”,还有“村级民主评议材料、审核确认材料、帮扶工作文件材料、脱贫退出文件材料、贫困村信息采集表等5类必备资料,以及社会捐赠、走访慰问等相关证明、表格、影像等辅助资料”,做到了“步步留痕、事事有迹”。



图片来源:聚图网


而且为了做好“精准扶贫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还制定了《建档立卡暨精准扶贫档案资料管理规范》,全面推行“一室、一柜、一袋、一卡、一图、一策”的“六个一”规范管理,让扶贫工作“有据可查”,最不可理喻的是为了严格按照档案规范管理要求,该县还“统一订购了12000个精准扶贫档案盒,分发至各乡镇、村,对档案号码编排、封面填写、案卷装订、卷内目录、页码标识、脱贫户标注等进行了统一规范,杜绝各乡镇、村档案盒样式‘五花八门’及资料目录填写紊乱等不良现象”。而这样一种“处处留痕”处处注重“形式”的做法,该县自己的评价却是“不流于形式”!


根据这里提到的各种材料,贫困户为了“脱贫”,得浪费多少时间,填多少无用的表格,难怪贫困户“求”扶贫干部“行行好”,“我不要你们扶贫了”呢,这么耽误工夫的事,搁谁头上,谁也没精力应付。另外,颇让人不解的是,那些样式“五花八门”的档案盒真的影响老百姓致富吗?那些用于购买制作档案的纸张、档案盒、档案柜的钱,省下来能解决多少贫困家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难题呢!这种“留痕”的精准脱贫工作,“摆明”了是给他人看的。


这里只是举了个扶贫工作中的“事事留痕”,而乡镇街道办等要将上面布置的所有工作都落实下去,且要做到“凡事留痕”,其工作量则可想而知有多大,怪不得乡镇干部们显得“比总理都要忙”,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上边能少一些“留痕”检查,多一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让基层干部踏踏实实地去多做些本职工作,少一些高消耗低效率的行政空转,让他们“累并充实着”,既是基层工作人员之福,更是百姓之福。



本期编辑 | 刘茜


你可能喜欢的文章 ↓

“周口失婴”案反转,公众善意经不起“狼来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