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立足电影本体,探索未来影像,聚焦以导演、摄影、美术为优势的创作群体,建构作者意识与诗性美学,打造小而精的国际一流电影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范儿  ·  OPPO Find N5 ... ·  3 天前  
极客公园  ·  除了百万售价,华为「尊界」S800 ... ·  3 天前  
新浪科技  ·  【#联想称将在AIPC端侧本地部署DeepS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成为侯麦御用剪辑师的中国香港导演:雪美莲的电影人生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  · 公众号  ·  · 2024-07-19 21:10

正文

近日, 知名报业《南华早报》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简称SCMP)记者斯蒂芬·麦卡迪(Stephen McCarty)采访 国际知名剪辑师、导演、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雪美莲(Mary Stephen,音译:玛丽·斯蒂芬)女士


图为香港出生的剪辑师雪美莲(Mary Stephen)正在努力剪辑《秋天的故事》,这是一部1988年的剧情片,由法国新浪潮传奇人物、法国电影制作人埃里克·侯麦执导。

照片来源:Francoise Etchegaray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 雪美莲(Mary Stephen) 是奥斯卡金像奖评委、法国文化部“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更是法国新浪潮大师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御用剪辑师,剪辑代表作品有《绿光》《冬天的故事》《1428》《少年·小赵》《盲山》《明月几时有》《归途列车》等,剪辑作品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最佳纪录长片等众多奖项。



成为侯麦御用剪辑师的中国香港导演:

雪美莲 的电影人生


作者:斯蒂芬·麦卡迪


一次偶然的契机,这位出生于中国香港的电影人成为法国新浪潮导演侯麦的剪辑师,在他的经典作品中施展剪辑“魔法”。



这是种魔法——不是1980年代体育场摇滚盛宴那种类型,而是在电影中进行虚构想象。


“剪辑就是魔法!”雪美莲说。她是出生于香港的剪辑师,是经常被冠以“传奇”称号的从业者。


雪美莲在巴黎家中通过视频讲述她漫长的职业生涯,虽然几乎都是在剪辑室从事幕后工作,然而如果没有她的工作,许多电影和纪录片将会暗淡无光,而且无疑也会更加逊色。


她所说的“魔法”是什么意思?


“没错,就是这么有魔力!”她说,“它能让一切发生——激发情绪,让那些你从未察觉到的事物显现。尤其是在纪录片中,这甚至很危险,因为你可以让角色做任何你想要的事情。它之所以被称为魔法,是因为在我做过的剧情片中,我可以改变角色的呈现方式,让他们看起来像另一个人。


“所以,是的,这就是魔法!”


雪美莲在多伦多荣获加拿大剪辑师协会(Canadian Cinema Editors,CCE)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也强调了剪辑的魔法。她在接受她的前剪辑助理凤兮(Xi Feng,现已成为知名剪辑师)颁发的荣誉时说:“对我来说,这只是中场休息。”她指的是自己的工作量和目前的个人项目——关于这些,稍后会有更多介绍。


雪美莲(Mary Stephen)在巴黎。

图片来源:James Vaughan


雪美莲大量的作品证明了她作为导演、剪辑师、编剧和作曲家的成就,往前可追溯至1970年代。从那时起,剪辑室的技术已经发生了不可估量的变化:除非是在一些复古工作坊或者“互动博物馆(living museum)”,电影不再需要实体剪切后再用胶带拼接来完成剪辑。


但是,剪辑师所需的技艺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它比单纯的按键操作和技术性操作更具创造性,简单来说,它仍然需要将原始素材转化为连贯的序列,然后将这些序列组合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所以,剪辑师是电影和电视世界中未被认可的英雄吗?毕竟,没有人谈论剪辑师;他们只谈论导演和编剧,不是吗?


“是的——还有明星!”雪美莲说,“确实,但懂行的人知道剪辑师是中坚力量,剪辑是电影的支柱。实际上,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丽的非裔美国女演员露皮塔·尼永奥(Lupita Nyong’o)在她的获奖感言中”——2014年因出演《为奴十二年》而荣获最佳女配角后——“感谢了剪辑师,这非常少见,她也因此得到了像我这样的人更多的钦佩,因为她非常了解这一行。”


2024年,雪美莲(Mary Stephen)在多伦多亚洲国际电影节上展示《隐迹之书:重写自我》(Palimpsest: Traces of a Name)中的家庭镜头。

图片来源:Christine Vu


雪美莲的国际声誉之路始于1960年代的香港电影俱乐部。在十几岁的时候,她发现了《中国学生周报(The Chinese Student Weekly)》,这本杂志上刊登了著名影评人罗卡(Law Kar)的文章。“这真的激发了我的兴趣,并且教给我关于欧洲电影的知识——特别是法国新浪潮,”雪美莲说。


1967年,雪美莲一家移民到加拿大,她在那里待了八年左右,然后在她20岁出头时搬到了欧洲。“我是1976年来到这里的,然后再也没离开过!”她说。法国成为她的长期居住地,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她与法国新浪潮大师侯麦的合作,这位导演、影评人、编剧和小说家让雪美莲能够留在这个国家。


“因为我想留在法国,”她说,“埃里克 (注:导演 埃里克· 侯麦 给了我一个工作机会,担任首席剪辑师塞西尔·德库吉斯(Cécile Decugis)的助理。他说,‘你已经导演了两部自己的电影,我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成为她的助理,’我同意了。”


雪美莲后来在塑造一系列著名的侯麦电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人约巴黎》(1995)、《秋天的故事》(1998)和《英国贵妇与法国公爵》(2001)中施展剪辑魔法。带有雪美莲印记的中国香港和大陆作品包括许鞍华《第一炉香》(2020)、杜海滨《少年·小赵》(2015)、黄浩然《点对点》(2014)和范立欣《归途列车》(2009)。


演员马思纯(左)和俞飞鸿(右)在许鞍华2020年导演的电影《第一炉香》中,该影片由雪美莲(Mary Stephen)剪辑。

图片来源:阿里巴巴影业


雪美莲备受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和教育机构的青睐,她在香港的岭南大学、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院校教授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她也乐于承认,如果没有遇到导演侯麦,她的人生将会截然不同。


“这是我的实验纪录片-散文电影(documentary-essay film)《隐迹之书:重写自我》(Palimpsest: Traces of a Name)的一部分,”身兼编剧、导演和剪辑的雪美莲说,“我本来有可能会留在加拿大,而且很可能不会进入电影行业。我对其他事情感兴趣,比如开家自己的店,一些和电影无关的事情。


“《隐迹之书》基于档案资料和新拍摄的素材,来探索我的姓氏斯蒂芬。如果我的名字不是玛丽·斯蒂芬而是陈玛丽,生活会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中国家庭会采用英文名,以及这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影响一切的,”她说。


那它到底如何影响的呢?


“你得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



《南华早报》报道原文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