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专注互联网产品、用研、交互、设计、运营领域精选内容。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用心的去读一篇文章,也许胜过你的走马观花。每早八点,我们等你。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赠书 | 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

互联网er的早读课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8-17 08:21

正文

数十万互联网从业者的共同关注!


文末送书~感谢蓝狮子出版社对本次的图书支持!


早读课去年推送(点击可阅读):

《五天,谷歌如何制作一款App?(上)》

《五天,谷歌如何制作一款App?(下)》


当时的两篇译文刷爆了朋友圈,现在这篇文章对应的书籍出来了,感兴趣的可以同学可以参与本次活动哦~我们会免费送出15本。



以下为书本的序言:


我原先的工作方法并不够好。

2003年,我和妻子有了第一个孩子。在我休假结束恢复工作后,我希望我的工作时间跟与家人共度的时间一样有意义。我非常认真地审视了我的工作习惯,然后发现我并没有把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上。


于是我开始优化我的工作习惯。我看了不少关于工作效率的书,还制作了表格来记录我在不同情况下的工作效率对比,例如早上运动与中午运动,或是喝咖啡与喝茶,哪种做法会让自己工作更有效率。其中有一个月,我尝试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任务清单。没错,这些分析都很怪异。不过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有条理。

后来在2007年,我得到了在谷歌工作的机会。在那里,我发现了最适合流程狂人的公司文化。谷歌鼓励员工进行试验,不仅在产品研发方面,在个人工作方法,以及团队做事方式上也是如此。

我开始关注如何改进团队流程(是的,又成了怪人)。我首先尝试的是如何与工程师团队进行头脑风暴专题讨论会。团队头脑风暴乐趣多多,因为每个人都会踊跃提出自己的想法。在会议室待上几个小时后,我们会写满一大摞便利贴,而且每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情绪激昂。

但是有一天,就在头脑风暴进行到一半时,一位工程师打断了这个过程。他问道:“你怎么知道头脑风暴会有用?”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事实令人尴尬:我只是调查过参与者是否喜欢这种讨论形式,却从来没有评估过实际的效果。

接下来我审查了我组织过的每一场头脑风暴的成果,然后我注意到了一个问题。真正付诸实践并且获得成功的想法并不是来自大喊大叫的头脑风暴,最棒的点子是从别的地方来的。但到底是哪儿呢?

那些更棒的点子来自于个体依然用过去习惯的方式思考创意时——坐在办公桌前时,在咖啡店等咖啡时,洗澡时。这些由人们独自想出的点子更胜一筹。当讨论会的狂热劲头散去,头脑风暴产生的点子其实并没有那么特别。

也许是因为讨论会上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也许是因为头脑风暴最后只是在纸上随手画,没有产生更实际的东西。对这个问题思考得越多,我就发现我的方法存在的不足越多。


我将头脑风暴与我在谷歌的日常工作进行了对比。我工作最有效率的时刻是在面对难度大且时间紧的双重挑战时。

其中一个这样的项目发生在2009年。一位名叫彼得·巴尔西杰(Peter Balsiger)的谷歌邮箱(Gmail)工程师提出了自动整理邮件的想法。我很喜欢这个想法,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知的“智能收件箱(Priority Inbox)”,于是就借调了另外一名工程师安妮·陈(Annie Chen)与我们一起做这个项目。安妮同意了,不过只答应给我们的项目一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在这个时间期限内不能证明这个想法切实可行的话,她就要转去做别的项目了。我知道一个月绝对不够用,但是安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因此我决定接受她的条件,放手一搏。

我们把一个月以周为单位分成了四个时间段。每一周的开始,我们都会提出一套新的设计方案。彼得和安妮负责制作产品原型,然后在一周的最后,我们会拿这套原型去找几百人进行测试。

在第四周结束的时候,我们想出了一套人们能够看懂,并且愿意使用的方案。安妮留了下来,领导智能收件箱开发团队。而且不知怎么的,我们只用了平常所需时间的一小部分就完成了设计工作。

几个月后,我去斯德哥尔摩见了两位谷歌同事瑟奇·拉切贝尔(Serge Lachapelle)和麦克尔·德鲁格(Mikael Drugge)。我们打算研发一款能在网络浏览器中运行的视频会议软件。我只能在那里待几天,所以我们尽可能快地讨论了我们的想法。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了一个能够运行的原型。我们把它发给同事,然后开始用它来举行会议。几个月后,全公司都在使用这个软件了。后来,这个网页应用程序经过优化改进后上线了,它就是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

我发现在上面这两个项目中,我的工作效率都远远超过了日常工作和所有的头脑风暴讨论会。这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个体有时间单独思考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头脑风暴中那样在群体中大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单独思考的时间并不长,近在咫尺的最后期限逼着我集中精力。我不能思考太多细节,也不能做其他重要性更低的工作,而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那么做。

另外一个重要元素是人。工程师、产品经理和设计师都在同一个房间,每个人都在解决问题中自己所负责的环节,同时又准备好随时解答其他人的疑问。

我重新思考了团队讨论会的形式。如果我把这些神奇的元素——专注于个人工作,制作原型的时间,无法避免的最后期限加进来,会怎么样呢?我决定把它叫做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

我给首次冲刺制订了一个粗略的日程安排:一天用来分享信息、构思草图,接下来四天制作原型。谷歌团队再一次欣然接受了这次试验。我先后领导了在谷歌浏览器(Chrome)、谷歌搜索(Google Search)、谷歌邮件(Gmail)及其他项目中的冲刺试验。

结果令人兴奋。设计冲刺在这些项目中发挥了作用。创意得到了测试、创建和发布,而且最棒的一点是,它们通常在现实世界中获得了成功。Google X的一位设计师对这个方法很感兴趣,于是她带领谷歌广告(Google Ads)的一个团队尝试了设计冲刺。参与这次尝试的广告部员工告诉了他们的同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我就听说了很多我从未见过的人所做的冲刺尝试。

一路上我也犯过不少错。我的第一次设计冲刺邀请了40个人——人数多得离谱,差点儿让这个方法还没开始就搞砸了。我多次调整过思考创意的时间、制作原型的时间,了解到什么样的速度太快,什么样的速度太慢,并且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时间方案。

几年后,我跟比尔·马里斯(Bill Maris)谈到了设计冲刺。比尔是谷歌风投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由谷歌创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致力于投资富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他是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大佬之一。不过,他平时举止随意,毫不显山露水。那天下午,他的着装一如往常:戴着棒球帽,穿着一件带有“佛蒙特”字样的T恤。

比尔很有兴趣在谷歌风投投资的初创公司中尝试设计冲刺。一般来说,初创公司在烧光投资之前只有一次产品大获成功的机会。设计冲刺提供了一种方法,帮助这些公司在冒险打造并发布产品之前确认它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尝试设计冲刺既能帮它们节省资金,还可能带来收益。

不过要想取得成效,我必须改造设计冲刺的流程。我致力于思考个人工作效率和团队工作效率已经有几年了。但是对于初创公司和它们的商业挑战,我完全是个门外汉。然而,比尔的热情让我确信,谷歌风投是适合设计冲刺的地方,同时也是适合我的地方。“这是我们的任务,”他说,“去找到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并且帮助他们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对此我无法说不。

在谷歌风投,我与其他三位设计合伙人一起合作:布拉登·科维茨(Braden Kowitz),约翰·泽拉茨基(John Zeratsky)和迈克尔·马戈利斯(Michael Margolis)。我们的四人团队开始与不同的初创公司实践设计冲刺,试验各种流程,并检验结果,寻找改进的方法。

本书中的想法来自我们的整个团队。布拉登·科维茨给这套方法添加了以故事为核心的设计,这种打破常规的方法注重整体的用户体验,而不是单个元素或技术。约翰·泽拉茨基帮助我们确定从结果出发的形式,这样每一次的冲刺实验就可以集中解决企业最重要的问题。布拉登和约翰拥有我所欠缺的创业和经商经验,他们改造了设计冲刺的流程,从而使每一次的运用拥有更集中的关注点,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迈克尔·马戈利斯鼓励我们在每次运用设计冲刺的最后进行现实世界的测试。他负责用户调查,这项工作通常需要耗时几周来筹备和执行,但他还想出了个办法,能够在一天之内就得到明确的结果。这让我们喜出望外。我们不需要去猜测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在每次设计冲刺的最后阶段,答案自然会揭晓。

还有企业家丹尼尔·博卡(Daniel Burka),他曾经创办了两家公司,然后将其中一家卖给了谷歌,自己加入了谷歌风投。我第一次跟他描述设计冲刺的过程时,他心存疑虑。他后来说:“听起来就像一堆管理领域的胡言乱语。”不过他同意尝试一次。“就在那次尝试中,我们跳过废话空话,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得出了一些大有可为的想法。我开始(对它)上瘾了。”在我们成功吸引丹尼尔加入之后,他在创业领域的第一手经验,以及对废话空话的零容忍态度,帮助我们完善了整个流程。从2012年在谷歌风投实施第一次设计冲刺至今,我们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尝试。一开始,我们以为快速原型和调查只适用于大众消费品。如果用户是医药或财务领域的专家,我们也能这么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吗?

令我们吃惊的是,这个为期五天的流程经受住了挑战。它满足了各种类型用户的期望,从投资家到农夫,从肿瘤学家到小企业主。它对网站、手机应用、纸质医学报告和高科技硬件都同样适用,而且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开发。我们已经利用设计冲刺成功完成了优先排序、营销策略,甚至为公司命名等案例。在一个又一个案例中,设计冲刺成功将团队凝聚到一起,孕育出各种创意想法。

过去几年来,我们的团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绝佳机会,可以尝试并验证我们关于工作流程的想法。我们在谷歌风投投资的各种类型的初创公司进行了100多场设计冲刺实践。我们与这些优秀的企业家[包括基因测序公司23andMe创始人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推特、博客平台Blogger和内容发布平台Medium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以及视频网站Youtube联合创始人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陈士骏(Steve Chen)]合作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获益良多。

最初,我只是想让我的工作时间更加高效和有意义。我希望能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让我的时间为我、我的团队和我的用户带来更多价值。现在,十几年过去了,设计冲刺始终在帮助我去实现这个目标。能够在本书中与你们分享这一切,我感到超级兴奋。

幸运的话,你会因为一个大胆的愿景而投身一份工作。你想要把这个愿景传达给世界,无论它是一条信息、一种服务或经验,还是一款软件/硬件产品,或者甚至就像这本书一样,是一个故事或想法。然而实现愿景的路上困难重重,一不留神就会身陷窘境:堆积的邮件,错过的最后期限,冗长的会议,还有基于不确定的设想展开的长期项目。

事情不一定非要那样发展。设计冲刺提供了解决大难题、尝试新创意、增加新成果、获得高效率的捷径。它同时也会给你的奋斗之路带来更多乐趣。换句话说,你必须亲自尝试一下。让我们开始吧。




送书活动:

参与方法:请在文章底部评论,向我们推荐一款您最喜欢的一本书并阐述原因。评论点赞多+书评认真的15人,将获得赠书。


活动时间:2016年8月17日——2016年8月19日晚上10点

获奖须知:

本期活动将会送出15本《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感谢杭州蓝狮子出版社对本活动的大力支持!


声明:奖品为第三方提供,并由杭州蓝狮子安排发货(全国境内包邮),早读课只提供活动平台。

获奖公布:

1. 获奖名单将在活动周六早上公布,届时在早读课后台回复“中奖名单”即可查询。

2. 获奖名单公布后,小编会在早读课后台给您回复,根据回复内容添加小编微信。(随时关注我们公众号,别走神了啊~ )

3. 请在收到通知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告诉我们您的邮寄地址、姓名与电话。超时以弃权处理,不再另外补寄。


PS:为了让更多小伙伴获得早读课的福利,往期(三期)获奖的小伙伴们将不参与本次活动哦~如若误选,奖品顺延一位。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