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山水相连、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缘相近。但在医疗、教育、扶贫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却千差万别。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说,在京津冀这个区域,河北发展是明显短板,但也是发展潜力所在。只有加快缩小河北与北京、天津发展水平的落差,才能有效促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三年来,京津冀三地为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民生优化改善下了不少功夫,医疗、养老、教育等,让老百姓越来越感受到,在自家门就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方便。今天,我们走进两个普通的家庭,听一听他们的故事,从最普通人身上或许能体会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年,老百姓身边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系列报道《京津冀,这三年》
第四篇
《老王家、老孙家的新生活》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
三室两厅,打扫一新的家具,整洁的摆放,墙上挂着的福字、灯笼,还透着浓浓的年味儿。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家医院的老年人养护中心。
“我叫王志良,上海人,1953年来的北京……”老两口在北京生活了60多年,彻彻底底的北京人。如今,老两口定居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的燕达国际医院养护中心,这里,与北京CBD相距几十公里,但与北京市通州区却只隔着一条潮白河。
金开云(左)和王志良(右)合影
“前几年的考虑都想象不到的,说老实话,退休前哪想到了?”82岁的金开云连用几个“想不到”来形容这三年来的变化。
三年前,王志良和老伴儿结束了“候鸟式”的生活,选择在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固定下来。但住进了燕郊,发现医保报销是个大问题。“不互通的时候很麻烦,报销还得回去,没有一两个月报销不回来。复杂透了,要转这转那的。”
先自行垫付,再把医疗单据送回北京,由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去办理,审查、邮寄,这让不少人苦不堪言。像王志良老两口这样,生活在燕郊但医保关系却在北京的多达40万人。
金开云(左)和王志良(右)在朗诵自己作词的《寿喜颂》
在地理位置上只隔着一条河,但心理上的落差却如万丈鸿沟:多年来省际之间医保对接不畅,省际之间医保目录不同,异地就医“难保、难报”。而且医疗水平差距大,为了能够去北京的大医院寻求名医,人们不得不像“钟摆”一样往返于居住地和北京之间。而坐落于燕郊,同样身为三级甲等医院的燕达医院虽然就在家门口,却曾一度因为空荡荡沦为各种影视剧的拍摄基地。这曾经让82岁的金开云觉得十分折腾。
金开云说:“钱先不说,卡都拿不回来,第二次看病就没办法了。医保卡需要交过去,这期间真要有个什么急病,跑到城里去都没法看。”
燕达医院和北京医保互联互通的宣传牌
让老两口想不到的是,这个长年困扰他们的大麻烦在今年看到了曙光:1月5号,燕达医院和北京医保系统互联互通,持有北京医保却在燕郊居住的人可以在医院直接划医保卡结算。
如此大的变化,全部来自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正式起步,让河北人在自己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让在环京地区的几十万北京参保人不用来回折腾,成了京津冀三地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年来,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北京市中医院不断加深合作,老百姓在燕达医院就能挂上北京名医的号。而今年年初燕达医院率先突破,与北京医保互联互通,异地就医直接划卡结算。“跟北京一样刷卡,自己这部分支付就行了。我们在北京也是这样,划卡90%直接结算。太简单,太方便了!太高兴了!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老年事业迈出了一大步。”
燕达医院是京津冀三地医疗结构合作的缩影,三年来,43家核心医院牵头组建了包含476家合作医院在内的43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北京市50多家医院与天津市、河北省150余家医院机构开展合作。三地还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7岁的孙朱萌槟正在写作业
王志良老两口关心的医保问题已经破冰,而百十公里之外承德老人孙国富担忧的娃上学问题也已经解决。
今年7岁的孙朱萌槟,出生在河北承德市冯营子镇砖瓦窑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孙国富一手把小萌槟拉扯大。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的上学问题让孙国富忧心忡忡。离家最近的小学,是十多公里外的镇中心小学,条件简陋,家里人也不放心。
孙国富说:“几间平房,一个老师。”
孙朱萌槟说:“我妈妈怕我学习不好,就带我到市里去学。”
三年前,孙国富看着距离家不远的地方盖起了楼房,听四里八村的人说要盖学校,而且还是北京来人办的。孙国富不太相信。直到孙女坐在崭新的教室里上课,孙国富才算是回过味儿来。
孙国富说:“上名校了,都没想到。这学校多好啊,上学不要钱,老师都是大学文凭,教学质量不一样。真是赶上好时候了,她们班同学都是农村的。”
北京师范大学承德附属学校
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与承德市联合创办了这所北师大承德附属学校,并解决适龄孩子的上学问题。相比起去镇中心小学需要徒步10多公里,现在孙朱萌槟只要步行10分钟便可以到达学校。
学校校长彭志红说,79名老师是从全国各地招聘过来,就连彭志红本人也是经过多次考试,从全国几十位报名者中择优选来的。优质资源入住让这里的百姓真正受益。
彭志红说:“按着协议要求我们是六年,现在三年的任务基本完成,下一步要有新发展。老百姓最想见到的是实实在在的升学率,今年把学生和新的教育发展模式结合,争取到2020年建成河北省示范性学校。”
校长彭志红说,北师大承德附属学校不只是一所简单的分校,更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辐射周边,带动当地教育水平的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北京、天津与河北省互派交流项目超过500个,仅2016年,就为河北省培训中小学教师11万多人、投入经费超过了1.5亿元。
而这样的合作,还在继续。
2017年2月17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河北廊坊举行
2月17号,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上传来消息,京津冀三地发布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十三五”专项行动、京津两地教育对口帮扶河北教育工作项目。从今年起,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将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进行联盟办学、校长教师交流、学生交流评比等活动,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进行机制上的创新和探索。
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合作办学,在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刘教民看来,让三地的孩子享受更加公平的教育权利才是终极目标。河北省的学生和天津、北京的学生应该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样的教育公平,享受同样的考试制度和卷面,一张卷统一考试,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一体化。最后就是要突破这些壁垒。
见微知著,三年来三地医疗和教育的变化,无不说明三地民生工作实现了扎实的一级跳,在未来,期待三级跳的终极一跃,填平三地之间的鸿沟,让环京地区群众感受同样的获得感。
日子越来越好,居住在燕郊的王志良和金开云老两口,希望能活到一百岁。“事情的发展也是一步一步来,怕站不怕慢。我们高兴的是在前进,说实话都八十多了,还有几个两三年,天知道啊对不对。到了80岁,俱往矣,看今朝,愿金王良缘向双百挺进。我们的目标就是双百。”
看着眼前的新学校,承德的孙国富似乎看见了孙女的未来。他说:“知识改变命运,希望我大孙女茁壮成长,好好念书,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这社会没文化不中。”
采制:央广调研行报道组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