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
A市某工业园区化工厂发生火灾,伤亡数十人。书记在省委党校学习,连夜驱车赶回A市。市长在外地参观调查,也立即搭乘飞了回来。
出了这么大的事,好几条人命!问责的板子正在“快马加鞭”地由远及近,地方长官和事故责任人能不重视吗?所以第一时间就召开紧急会议,参会人员包括党政主官、分管领导、园区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责任人等。
会议中重要的一项议程就是尽快发布事故通报,书记会上要求:一是要动员救援力量及时大力开展救援行动;三是要第一时间发出声音,反映出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援实效。二是要积极应对和化解舆论,把话语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在通报中出了事,舆论应对不当,就会发生次生“事故”。
办公室的人在起草事故通报时,再三斟酌,谨慎遣词造句,可是最大的难题严峻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如何写“领导重视”。
因为就在前些天,媒体刚刚批评“事故通报要少些领导重视”,大家的讨论意见都有“现实意义”:通报中不写“领导重视”吧,好像责任缺位;写少了吧,显得“敷衍了事”;写卯一个“重视”的领导吧,也是大事。权衡再三后,300字通报还是有近100字的“领导重视”,因为这些领导都与此次事故责任相关,实在没法删。
当事故通报摆在市长办公桌上时,市长知道这份通报的份量,也格外重视,逐字逐句审核把关,最后把“重视”的领导限于“副厅”以上领导,“领导重视”占50多个字,篇幅应该不多了。当最后定稿的事故通报摆在书记办公桌上时,书记还是嫌“领导重视”多了,谨慎地划掉了一个“重视”的领导,因为这个领导虽然是“副厅”,可年底快退休了。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接待好媒体记者”,专门有一队人员负责,上面来的不管是什么记者,都要一视同仁,一步不离,笑脸相迎,好吃好喝好招待。生怕记者心情有什么闪失,因为记者心情一有闪失,笔下的报道就会有闪失,事故的处理就有了闪失。
最终在领导的重视下,事故通报没有因“领导重视”引起什么负面影响,事故也没有炒作,也没出现什么闪失,圆满地应对了此次火灾事故。
后来,省上的领导在事故总结会上说:“事虽然出了,但我们要深刻反思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未雨绸缪’远比‘亡羊补牢’更重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远比领导的脸面、官声重要。”
(作者为基层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