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昨天  
十点读书  ·  过年,当心新型“杀年猪”局 ·  3 天前  
新京报书评周刊  ·  我深爱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胜过一切丨周末读诗 ·  5 天前  
蓝钻故事  ·  9.0还在涨!国产良心巨作,终于藏不住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31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0-25 14:54

正文






《观经疏》四卷

所谓“相承论释”,相承的祖师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昙鸾大师、道绰大师、善导大师。下面就介绍善导大师的著作。


(1)


善导大师留世的著作共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为建立净土门根本教理之作,称为“本疏”,也称“解义分”,属于教门。其余四部五卷,即《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皆附属于“本疏”,确立净土门的行业规范,称为“具疏”或“行仪分”,属于行门。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实践之行仪,二者一体,相辅相成。由兹,教门、行门毕备,安心、起行无缺,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在五部九卷中,《观经疏》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所谓“本疏”就是根本的。“解义分”就是解释净土门的教义。


“具疏”是“本疏”所具备的,也是附属于“本疏”的。“本”是根本。“具”是具体的意思。


前面几位祖师的著作相对比较单一。到了善导大师就不一样了,展开得非常广阔,教门行门、安心起行都具足了;尤其是在行门建设方面有四部著作,都很具体,辅助教门的本疏《观经疏》,这样就显示出一个非常完整的系统。


我们看下面这张表。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从他的教理、著作来讲,是很清晰的。


五部九卷分“教门”和“行门”。


教门是“本疏”,有《玄义分》一卷和《文义分》。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是经文的三分。解释序分的就是《序分义》;解释正宗分的是《定善义》,有十三定观;九品和流通分属于《散善义》。总之,是依照经文的文句解释它的义理,所以叫《文义分》。《玄义分》是还没有引用经文解释义理,还没有到依文释义的时候。


四卷,如果大分为两分,就是《玄义分》和《文义分》;如果分为四分,就是这四卷。


行门是“具疏”,有“观行”和“行仪”。观行指《观念法门》。《观念法门》这本书,在四种行仪当中相对更加理论化一些,它特别提到念佛五种增上缘的利益,属于“别时行法”。《法事赞》是“临时行法”。“寻常行法”就是平常性的,天天可以这样做的。


(2)


对比五种正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法事赞》属于读诵正行,《观念法门》属于观察正行,《往生礼赞》属于礼拜正行,《般舟赞》属于赞叹供养正行。见下图:


“对比五种正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建立“称名正定业”的理论;同时也是在表达五种正行,这样比对、划分,来说明哪一种行属于“称名正定业”,而统摄其他几部具疏。


介绍《观经疏》

这几段介绍它的书名、作者、地位、体裁、卷数、名称和影响。


(1)简介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著,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也称为《楷定疏》《证定疏》,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为总称,其四卷各名为《观经玄义分卷第一》《观经序分义卷第二》《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简称《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


学净土法门对这些要清楚,比如,讲到《定善义》马上要知道是在说什么、出处、是谁的著作、是解释什么的。


(2)内容组成


简单讲一下这四卷所讲的内容。


其《玄义分》一卷,乃是在随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余三卷皆为随文解释,《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散善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


《玄义分》由十四行偈和七门料简所组成,这后面三卷合称《文义分》。


古德解释经文,往往把玄义和文义两部分配合起来讲。玄义就是在进入文义之前,把这部经的根本精神、根本教理抽出来,得到一个核心的东西、一个总体的认识;而且经文有很深的道理,不容易被看出来,所以先总结出来。《文义分》是根据经文一句句地解释。这两者一配合就使人看得很清晰。


如果仅仅讲文义,就会限制在文字里面,不容易把握整体观念、核心精神;如果仅仅讲玄义,心里还是不落实——到底文句是怎么回事呢?能不能配合起来?玄义和文义配合、对照,就非常清晰了。


(3)主旨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的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其表述方式为“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以最初“要弘分判”为始,以最后“要弘废立”为终,由此通贯全疏。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终归弥陀一尊一教;要弘二门,归于弘愿;念观二宗,归于念佛;正杂二行,归于正行;正助二业,归于正定业。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也就是“初二终一”,一开始是两条线索,到最后就归到一起,整部《观经疏》是这样一个路子。


下面解释“初二终一”。“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就是要弘分判: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要弘二门,归于弘愿;念观二宗,归于念佛”,念观二宗也是二归一,善导大师说: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乍一看是二宗,到最后还是归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归于念佛一宗。“正杂二行,归于正行;正助二业,归于正定业”,是开二合为一,这是他的一种表述方法。


(4)贡献及影响


《观经疏》对于净土门建设的重要贡献略有四点,主要从教理建设方面来讲,是大根大本、非常重要的地方。


①要弘二门判


将净土门分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与专称佛名直接往生的“弘愿”,以要门为方便,导归弘愿。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结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


修行圣道门的人,是有佛法信仰的。世善行者开始并没有佛法的信仰,只是修行仁、义、礼、智、信,只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等,以这些世善的福业回向求生就可以了,有这个方便。


圣道门和世善的行人怎样才能转入弥陀本愿称名呢?就像前面说的,要门和弘愿就像两条高速公路,它们之间有一条连接的道——一条从要门转到弘愿的道,这样不就容易过来了吗?


如果没有要弘二门判的话,还是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就像两条并行道一样;所以,教理结构上必须要有要弘二门,这样才更加完整。同时,因为有这样的教理结构,也就开辟了一条渠道,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对圣道门以及世善的行人就有摄化的作用了。


②正杂二行判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往生一定,杂行往生不定。


此正杂二行的分判,成为净土行业的根本规范,如同金科玉律。


正杂二行判,特别重要。要弘二门判,有教理素养、有需要的,听起来会觉得相应。但很多人可能觉得不相应,特别是一些老太太,她们不一定要听,她们就想“你告诉我怎么修,怎么实实在在地做”,对于她们,正杂二行判就更加直接明了。


“正”是正直的、直对的、纯粹的、专门的、不夹杂的。佛法的修行法门特别多,这些行法,有的和弥陀净土直接相关;有的就不相关,必须绕过来才能接上关系。《阿弥陀经》,即使你读的时候不回向,心心念念也都是极乐世界,这就直接关联了,才称为“正行”。


“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之‘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善导大师对每一种正行都加上一个“专”字,“专”字是善导大师思想的一个非常核心的字眼,也是一个分水岭。这也是大师特别慈悲的地方,大师再三强调“一心专”,就怕我们杂了。大师太了解凡夫了,凡夫一杂就茫然无所归趣,所谓“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慈悲,总是讲“你要专”。


“其余一切行,本来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杂行是净土门里面的分判,就是说,修杂行说明是在净土门。


“杂”有行体上的杂,也有心性上的杂,是“杂毒之善”,因为有贪瞋痴三毒,烦恼没有断,那就要修,要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而名号是纯而又纯的,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


③正助二业判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以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为助业。


由此正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


首先,按净土门的教义,把一切行判为正行和杂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的称为正行,这毫无疑问,正行和阿弥陀佛有缘,和阿弥陀佛比较亲近、密切;与极乐、弥陀不直接相关、必须回向才相关的,属于杂行,这就转弯了,不直接了,和阿弥陀佛的关系就疏远,就不亲密了。所以正行优越于杂行,这毫无疑问,道理很明显。


正行又分为五种: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


在这五种当中,又把第四种“称名”单独列出来,称名属于“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彼佛愿”就是指第十八愿。随顺阿弥陀佛本愿的缘故,随顺佛的愿力,所以称名是正定之业。


通过正定业和助业的分判,我们就知道助业有些条件上的不足。“‘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所谓“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总之,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这样很清晰的两个步骤——正杂二行,突出正行;正助二业,突出正定业——这是善导大师的大手笔。就像切蛋糕一样,用刀一切,把最重要的一块,把核心拿出来了,核心就是“一向专称阿弥陀佛名号”,非常简洁明了。


④凡入报土论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


此为诸宗法门绝无,净土一宗独有。


下面来说明报佛与化佛、报土与化土。“化”是化现。化佛、化土是为了随顺众生而化现的。化佛不是佛本身的境界,而是来到众生的地方、随顺众生的根机所化现的佛的身相、寿命、摄化。


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在那里就展现出来;但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业障凡夫没办法接近,所以必须要有化佛来到这个地方。


诸佛度众生都有三身化度:法身境界,诸佛所证平等;根据佛因地的本愿成就的身相叫报身,所成就的净土叫报土,诸佛都有各自的依正庄严;化身是佛菩萨要度化众生的,显现与众生的因缘——或是十善众生因缘所感,或是持戒众生因缘所感,比如《维摩诘经》讲十善众生“来生其国”,这也是众生善根因缘所感,佛随顺众生的善根而显现一种佛的教化之身,这都属于化身、化土。报土是佛本身万德庄严所修的。


法藏比丘成为阿弥陀佛,他因地誓愿、万行修行所报得的身体是阿弥陀佛的报身,这不是随着众生的因缘所显现的。按一般通途教理,只有登地的大菩萨,破了无明,才能见到佛的报身,凡夫是没有分的。所以,善导大师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人都认为凡夫往生无分;但是善导大师说“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这就是说,我们见到的是报佛,不是化佛,拜佛拜的是报佛;所生的土是报土,不是化土,是佛本身的境界。


“此为诸宗法门所绝无,净土一宗所独有”,其他各宗各派的法门,绝对没有这样凡夫到报土的说法;这是净土一宗所特别有的法门和利益。


下面这一段文总结这四点。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正杂二行判”“正助二业判”楷定净土之行在称名;“凡入报土论”楷定净土之机为凡夫,净土之益为直入报土。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确立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义。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所谓“楷定古今”,这就是楷定。“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一个宗派,它摄受哪种根机,教法的原理在哪里,如何行持,方法怎样,得到什么利益,这些必须交代清楚。善导大师的这四点贡献,确立了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的根本教义,善导大师集大成也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来比较、回顾一下这五位祖师。


昙鸾大师的贡献,主要是讲“弥陀本愿力”。“本愿称名,凡夫入报”这八字真言,就是善导大师的四种判释,也就是机、教、行、益,那“本愿”两个字应该划归于谁呢?应该划归昙鸾大师。虽然各位祖师都在讲本愿,但昙鸾大师对本愿力的开显非常全面、系统、明显,所以“本愿”两个字划归昙鸾大师。


“称名”呢?“称名易行”划归龙树菩萨,所谓“执持称名号”。


“凡夫”呢?“凡夫”就是指道绰大师讲的“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尤其是末法时代,所谓:


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