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至今已经有九年,我做过的兼职工作有咖啡馆服务生、时尚杂志推销员、服装导购、信息公司电话销售、幼教中心数学老师等,全职工作则有影视广告文案、旅游节目编导、地产广告策划,再到后来出书成为作者,学习心理咨询,现在是以心理咨询师为主业,写文、搞公众号为副业的的自由职业者。
我自己的职场轨迹是非常多变的,在职场上也遭遇了不少挫折。一直以来收到很多关于职场方面的咨询邮件,看到很多人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的困惑。
所以结合自己在职场上获得的经验教训,从书里学习到的,以及他人的案例和经验,谈谈职场上的那些事。
一、择业时,警惕爱上幻想中的职业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有本书叫《工作颂歌》,他花一个月的时间观察一个工种,然后尝试着从对物流、饼干生产、职业咨询等10种行业的观察中得出一些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书中的职业咨询师西蒙斯说道:
大多数英国人随波逐流,将成人后的毕生精力用来做16岁时未经仔细斟酌便选定的工作。
我觉得这不仅是英国人的问题,也同样是世界上其他人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职业时,对这个职业并没有多少的认识,比如有的人想当医生,只认为医生职业神圣,受人爱戴,却不知其漫长的学习历程,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尖锐的医患矛盾,较低的收入,以及要在生存和良心之间挣扎。我毕业时选择广告业,其实不是很了解这个行业,以为这个职业文艺又时尚,以为可以在上海的步行街看到自己写的惊艳广告语,不是有句话说: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吗?现实是大部分的广告人常常加班,工作非常辛苦,受客户和老板虐了又虐,提案改了又改,内心常感到卑微又无奈……
无法对想从事的职业内容有过多的认识和了解这与我们当前环境下职业教育方面的信息缺失有关。
另一方面也与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欠缺有关。
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会存在一个问题:对某一职业的过度意淫,尤其是那些名称听起来很酷的职业,如广告人、平面设计师、摄影师、产品经理、自由撰稿人、投行研究员、心理咨询师等。一听到别人说 “某某行业很风光”“某某职位薪水最高”就一拥而上。
一个人选择哪个职业之前最好先认真了解这个职业工作内容、利与弊,再看看与自身兴趣和能力是否匹配。一个人对自己和职业越认识,就越不会爱上幻想中的职业。
心理学认为,如果一个人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找到一份工作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他对工作的满意度就会比较高。所以,认识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能力非常重要。
另外,要清楚没有哪一个职业是完美的,任何一份工作都有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对于自己最看中一份工作的哪一部分,是薪水、个人兴趣、工作环境、还是能力的提升,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也需要积极地尝试,在实践中更多地认识自己和所选择的职业。
二、有没有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懂得沟通、心态积极、谦虚踏实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经收到好几封邮件,来信者说“感觉自己很有才华,但是不被老板认可,也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为此气愤又难过”。
我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刚大学毕业那会我做影视广告,常常觉得自己的广告创意特别好,但是却得不到老板和客户的认可,为此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后来才慢慢认识到不是自己怀才不遇,而是“自感有才”。
怀才者有两种:真才与自以为有才。不是有句话说吗?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时间久了自然会显露出来……如果你感觉自己很有才华,但是才华却一直没有被人赏识,那你有必要自我怀疑和审视一下:我是否真的有才?如果有那是什么阻碍了我发挥才华?
不过,真相常常是很多人都不是“真才”而是“自以为有才”。那些懂得越多的人越认识到自我的局限与不足,做人往往谦逊温和,而那些只知道一点的人则喜欢显摆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
经过一番自我审视,我开始积极主动地向自己的上司学习,经常问他们一些工作上的问题,与他们在一起沟通,自己想到的创意主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讨论,谦虚接受大家的批评和修改,他们提到的书、电影和广告片子都去认真找来看。
慢慢的,我学习到很多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专业知识,更加认识到自己所谓的才华其实是多么有限。
有意思的是,在认识到自己没有才华,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反而得到了上司和客户的认可,还偶尔被人称赞“有才”。
在职场中,年轻人有没有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有正向积极的心态,谦虚踏实的工作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再加上做事细心严谨,个性开朗大方,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容易与人相处,别人愿意和他共事那就更好了。
相比才华、天赋,以上这些才是在职场中更为可贵的品质与能力。
三、职场无大事,如果有也需要把大事切割成无数的小事
我这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大多数人在工作上做的事情都不会是所谓的大事,比如做一个决策关系到几千人的工作内容和薪资待遇,一句话影响全国股市的走向等诸如此类的大事,大多数人的工作其实都是由无数琐碎的小事组成。
比如写邮件、确定会议时间和场地、与客户打电话沟通等。但是我发现就算是一件小事,很多人都做不好。就比如回邮件这事情,它本是一件小事,但是又是由无数小事组合而成的。把对方写的邮件内容看清楚并理解,把对方的名字写对,把邮件格式写正确,邮件内容没有错别字,意思表达清楚等要求全部做到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
可是职场上就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一方面不屑于做小事,并连许多小事都做不好,另一方面他们又一心想干大事,但是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做大事。
朋友Y先生最近刚把自己的下属W骂了一顿,事情是这样的:他让W和客户确认双方开会的时间和地点。他定下来后,告诉Y先生会议时间定在下周三下午。到下周一时,Y接到客户的电话,询问会议时间的事情,Y很惊讶,他此时才知道他的下属只是单方面确定了会议的时间。他跟本公司的人事部门确认会议的场地和时间,并没有和客户协商,客户完全不知情,还在等待双方协商。最后结果是周三客户没有时间,于是双方经过协商后定在了周五下午。W之前做的工作则完全无效,浪费时间。听起来W是不是犯了一个很傻的错误,相当低级?但是职场上有不少人正一直在犯这种低级错误。
在职场上就算需要完成一件大事,常常也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的。比如说要去外地参与一个房地产空调安装的竞标项目,标的为1000万左右。这件大事就需要分割成许许多多的小事:技术方案策划和撰写、初稿确认、修改一次、修改两次、修改三次、技术方案通过、制作商业方案、报价确认、打印方案、与客户确认竞标时间、购买机票……
蔡依林出道十几年,一直在发专辑,一直都是很红的歌手,以她制作一张唱片为例,她需要做什么事情呢?我们可以想象,她先要拿到写好的歌,这些歌由音乐制作人编好曲,然后她要学唱这些歌,接着开始录音,一首歌要录很多遍,然后选择唱得最好的一首,一首录完还有下一首,除了录音,还要制作音乐录影带,这又要涉及一系列的事,舞蹈的学习和练习、服装准备、造型设计、化妆、拍摄、剪辑……蔡依林的音乐录影带拿了很多奖,正是因为在这一件件的小事情上都做得比较用心和成功。
当我们制定一个大的目标的,分割成无数的小目标会推动我们更好地接近并完成大目标,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有序、专注而高效。
一个人在职场上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非常简单,他要做的事情大多都是一些小事情,甚至是一些非常本分的事情。
人是通过细节和小事展现自己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多在一些细节和简单的小事情上。所有干大事的能力也都是从小事情上生发而来。有时成功并没有那么复杂,做好别人没做到或者忽视的小事,你就赢了。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是不变的真理。
做学生时,做到准时上下课,按时完成作业。毕业面试时,穿不起名牌衣服,就把自己打扮得干净清爽,做到准时赴会。参加工作,写邮件时,注意书写格式,分段清楚,意思表达明白。老板安排事情时,多问几句,问清楚再行动;老板要求你汇报工作时,及时给予回应。上班的时候少打游戏,少逛淘宝,多琢磨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好。周末的时候少看几集连续剧,少睡一点觉,多看看几本专业书……做到这些,你的机会自然就会多起来,命运也会慢慢地改变。
职场中也好,生活中也罢,往往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不要看不起小事,无论怎样的事情交到你手上,你做一件事就要有做一件事的样子,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如果做到这样,相信你的职场一定可以混得风生水起。
四、主动是法宝,主动学习,主动执行,主动反馈,主动表白自己的工作成果
朋友李先生是某民企的开发总监,他最近决定辞退手下的一名员工。这个员工是公司刚招进来三个月的应届的大学毕业生。他在一个月前和小伙子谈过一次,让他凡事自己多积极主动一点,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懂得提问,也要自己多学习和思考。
李先生本来想,如果小伙子表现好一点,再过一两月就给他涨工资,无奈这个下属的表现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让他无法理解。比如交代给他的工作,他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没法推进,他既不主动向领导汇报,也没有询问自己的同事,请求帮忙,而是默不作声地拖延着。直到李先生问他事情做得怎样,他才告诉说,事情没完成,因为我遇到什么什么困难,不会做。
李先生提到这个下属不免失望和生气,他说:什么都不懂,没关系啊,可是又不主动学习。有那么多专业书可以看,有那么多同事可以问,可是他偏偏做什么事情都被动。好几次我走进办公室还看到他匆匆忙忙地关掉游戏和视频的页面。这么被动的表现,一点都没有年轻人在职场上的朝气。
虽然这个小伙子的月薪只有1600元,但是他的上司李先生,以及该公司的老板都觉得这个小伙子连1600元都不值得,所以准备辞退他。
职场不是你的父母,愿意无条件地给你工资。如果你工作消极被动,不主动,没法创造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无法在职场立足,极有可能别人开给你月薪1600元的低薪都觉得太多,都觉得你不值得。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你要自己有真本领。
主动精神是一个人在职场上需要具备的,尤其是在刚迈入职场的时候。主动学习,主动执行,主动反馈,主动表白自己的成绩……所有的一切不仅仅是在表现你自己,让别人认可你,也是在让你自己的能力增加,掌握真本领,进行自我增值。
我大学毕业在广告公司做文案助理,这一年在职场表现得很积极主动,主动做了很多的事情,不仅做了助理的所有工作,还做了一个正式文案的所有工作。
这是我做得最辛苦的一份工作,但也是令我成长最快的一份工作。后来,我跳槽成功,薪水翻了几倍也是由于之前的学习和积累。
这里特别提下主动表白自己的成绩这一点。有的人在工作上干得多、干得好,但是老板却不认可他,不给升职加薪,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板根本不知道他干得多干得好,因为他从来都默默干活,从不张扬自己的工作成果和成绩。有的人因为不去表白自己的工作成功,甚至被其他狡猾的同事抢去了表白的机会,霸占了自己的功劳,在职场上吃了大亏。
不表白成绩的人除了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够“高尚”和有 “拍马屁”的嫌疑,
还会天真又理想化的认为,我什么都不说,只要我低头苦干,老板自然会看到,会知道我干得多么出色。
醒醒吧,混职场跟谈恋爱一样,是需要时不时地表白的。偶尔在老板或者上司面前说一说自己干了什么活,工作如何辛苦,工作业绩如何显著,有助于他更多了解你,认可你。因为你的领导并不是什么都知道。
其实,主动精神并不单单是职场的法宝,也是人生的法宝,对待人生积极主动的人,总会收获更多的人生美景和可能。
五、具体化,帮助你清晰和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从而推动你顺利完成目标
我曾提到过自己的一个工作教训:
一个编辑向我约稿一套青少年丛书的序言,有8本书要写8篇序言。写作之前我们简单沟通了下写作的方向,即多多挖掘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
3个多月后,我将自己辛苦工作后的成果——8篇序言发编辑看。他读过之后,觉得书评的质量和选取的视角等方面离他的要求还有距离,发给我几篇序言做参考,提出了修改意见。修改的意见是“突破传统的序言路子”“增加高度和深度” “要有灵活的角度和语言”“对主人公精神闪光点挖掘的有点少和浅”。
因为三个原因1、修改意见不够具体,我评估之后,感觉要修改的地方有很多。2、稿费支付、图书出版等时间难以确定,我无法接受。3、接下来的其他工作会占据我的很多时间,我难以再在这个工作上投入大量时间。于是,我决定终止写序言的工作,8篇稿子作废。虽然编辑和我都对此事都感到很遗憾,我对于自己沉没成本部分很心痛,但是双方也算是和平分手,还各自检讨了自己在做这个事情上犯的错误。
我总结自己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进行具体化的沟通。当编辑和我说“要求写几篇很好的序言”“要挖掘主人公身上的美好品质”时,我没有进行具体化的沟通,没有进一步询问对方“如何才能算是好序言”“主人公身上的哪些品质可以深入挖掘”。
如果我提前进行了这样具体化的沟通,对方就会在我动笔写作前,将他觉得达到自己要求的好序言发给我做参考,而不是在我写完之后。而我也能在最初的时候对编辑想要一个什么东西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工作上的具体化还表现在之前我提到的将大目标分成小目标上。如果我在完成第一篇序言时就发稿子给对方审阅,那我就能够及时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问题,也不会将问题进一步扩大,导致后面无力解决问题。
我的这个经历也说明
及时沟通和充分沟通的必要性。
我和编辑当时都因为工作过于忙碌,没有及时和充分的沟通,导致最后我们没法继续合作下去。
如果你的领导分派工作任务给你,他对你说:你要赶超先进,追求卓越!你可以问领导:我如何做,做到何种程度才算得先进和卓越?这就是具体化的沟通和工作方式。
如果你的领导让你完成一个项目的PPT策划案,给你的期限是1个月。那你最好在着手进行这项工作之前就与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关于PPT的形式、风格和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多多的沟通。然后在你干了一个星期时与领导进行工作进度和成果的汇报和反馈。这样具体化的沟通对你在接下来的时间顺利完成这项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如果完全缺乏这些具体化的沟通,极有可能的结果是领导要的是A,而你给了他一个B。你的工作成果完全不是他想要的东西,而这时你们已经没有时间重新来过了。
如果你是一名领导,以具体的语言指示或指导下属,不要说含混不清的语言。你越具体地告诉你的下属他要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才符合你的标准,你就越轻松和高效地得到你想要的结果。你的下属也因为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顺利地完成工作。
六、像珍惜你的银行存款一样珍惜别人对你的信任,做不到的事情,拒绝比答应之后又无力解决来得更好。
朋友W是一家中小型IT公司的客户经理,当他的一个客户想要做一个项目且时间比较急迫之际,问W能不能帮忙做。为了拉近与这个客户的关系,也为了以后能通过这个客户拿到更多的合作项目,帮公司赚到更多的钱,W没有认真评估客户项目的需求,也不管自己的公司目前是否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就一口答应了客户的需要,双方签了合同。结果,在后期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并不是自己公司有能力解决的,于是项目完成日期一拖再拖,W和自己的同事整日为此事忙得焦头烂额,老板也担心此项目无法收回成本。客户方面呢?感觉自己上当受骗,一忍再忍,最后忍不住发飙,终止项目,合作告吹,对W的信任也土崩瓦解。
W原来想通过帮这个客户的忙,拉近彼此关系,为将来的合作打基础,最终却由于失信于人,被客户抛弃。
在职场上,如果朋友或者同事请求你帮忙做一些事情,不要一味为了讨好对方而勉强自己去做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面对自己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拒绝比答应之后又无力解决来得更好。一个人常常会很快忘记有人曾经拒绝自己请求的事情,却极易记得那些答应自己的请求却做不到或者无法践行承诺的人与事。如果对方还因此令自己蒙受损失,那他就记得更久了,心里对这个人的不满与怨气也难以消除。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印象管理”,指管理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形成,以符合我们自己的期待的过程。我认为印象管理中有个重点,就是管理别人对你的信任指数。
而信任指数又与你的能力以及诚实程度密切相关。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这点因人而异,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能力
往往也难以说清,但一个人是否诚实就比较容易判断,也有一定的标准,比如不说骗人的话、守时、不给无法兑现的承诺等。
一个做HR的朋友和我谈到面试迟到的事情。他说现在很多的面试者守时方面做得不够好。约好下午2点面试,10个人里面,真正能准时到的人不足一半。更糟糕的是,有的人明明迟到太厉害了,他准备不再接受面试了,打电话告知对方,对方回答说,“我就在门口,我马上就到,你等等我……”于是他继续等,左等右等,人过了好久才到,他才知道对方之前在电话里讲的是假话,明明自己在半路上却说马上到。这种人,他后来就完全不理会了。
他说,虽然面对那些迟到不厉害的面试者,他也会等待对方到达后进行面试,但是如果面试结束,感觉大家能力差不多的话,他更愿意录用那些准时到或者提前到的人。
他进一步解释说:有的人确实不认识路,甚至迷路了,有的人算错了路上需要花费的时间,有的人乐观估计了交通状况,还有的人时间观念不强,没有守时的习惯……这些都可以作为迟到的理由,但是,守时不守时的问题更多地反映了一个人是否自我负责,是否诚信,是否在人际交往中给予对方尊重。时间是我们彼此约定好的,既然是双方的约定,彼此都应该做到,你守时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迟到不仅仅浪费了你的时间,也浪费了对方的时间。
我的工作,除了写书、做心理成长团体,做心理咨询,还会接一些杂志的约稿,书评的约稿。接受约稿的时候,我注重按时交稿,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如果遇到无法完成的意外情况我也会提前告知对方。
这个时候你的产品就代表了你的人格,它就是你的广告牌,产品是一个人自我的最佳表达。用心生产好产品,别人会看到,收入自然就会提高。我不相信一个自由撰稿人写得一般又拖稿严重,这样数次之后,还会有人与他合作。
每一次拖延和打破承诺都在降低别人对你的信任,是对自己严重的伤害,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变得更加羞愧。
如果你像珍惜你的银行存款一样珍惜他人对你的信任,像经营一个百年品牌一样用心经营他人对你的信任,相信人脉和财富会慢慢靠近你。
七、少抱怨,多行动,遇到问题和困难多想如何解决,形成解决问题的做事思路而非抱怨问题。
几年前,第一次参加自己新书签售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我一直担心一个现在看起来有点可笑的问题:我的字写得不好看,签名也难看。这让我很痛苦。我跟一个朋友抱怨此事:为什么我要参加新书签售,可是我的字难看,真愁人!朋友马上回应:你花时间练习签名啊,“meiya”多好写呀!我听了此话,心想:咦,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然后就立刻开始拿起签字笔练字,一刻钟后我就能迅速又潇洒地写出“meiya”的签名。这个技能掌握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运用自如。
这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也带给我思考:
为什么我就没想到如何解决签名难看这一问题,而只知道一个劲的担心、纠结还有抱怨呢?
我是不是在过去的生活中经常呈现这样的抱怨模式?我又问自己:如果我养成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那我还会因为遇到问题而痛苦这么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