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又以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为前提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中国发展正处在中等收入阶段,众所周知,该阶段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到了中等收入阶段就落到陷阱中,并没有顺利变成高收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持续成长,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其关键是充分利用了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将整个中国变成世界工厂,从而分享了国际繁荣,也创造了国际繁荣。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其中原因之一是中国农村充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稳定器与劳动力蓄水池。中国农村这个劳动力再生产基地为 “中国制造”提供了几乎无限的、廉价又高素质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奇迹的关键。同时,农业又为 2亿多农户提供了收入就业与基本保障。正是有农村这个稳定器,中国才有应对各种经济周期的法宝,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更有办法变危机为发展机遇。简单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以小农户为基础的中国农业农村,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保障,中国借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伟大转变。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人口红利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西方对中国围堵升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仅低端制造已无法为中国经济成长提供持续动力。中国要由中等收入阶段顺利成为高收入国家,必须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推动中国经济由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肯定首先发生在城市,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也就是当前中国制造的核心区域,表现就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上的 “腾笼换鸟”和国家快速增加的科技投入。中国产业升级,由 “中国制造”向 “中国创造”转换,并非就不再有 “中国制造”的空间,而是将部分 “中国制造”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一方面保持中国 “世界工厂”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升级,实现从 “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
也就是说,中国产业升级并非要消灭 “中国制造”,而是在保留中国 “世界工厂”地位的同时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向上攀升,通过 “创新驱动”获得产业高附加值,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核心技术的掌握,都需要长期巨额投入,短期可能回报较少。因此,中国就需要将 “中国制造”中的利润更多投向 “中国创造”,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高投入,必定会有全产业链的高回报。那时候,中国就可以不再受制于人,就可以走出中等收入阶段,真正迈向高收入阶段。
从 “中国制造”到 “中国创造”是一个艰难的转换期,成功转换,中华民族就实现了伟大复兴。这个转换中,中国同时存在着三种经济模式,即仍然以小农户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 “中国制造”,和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 “中国创造”。
目前阶段,中国主要财富仍然来自 “中国制造”。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制造”创造出来的财富,在改造传统小农户经济和推动科技进步之间,如何分配?
中国优势就在于,小农户经济仍然具有活力,中国目前仍然可以有更大力度来支持科技进步。等到科技进步取得决定性进展,再来改造传统小农,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按照中央部署,中国式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必定以科技进步取得决定性进展,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中国创造”变成主流为前提。到了这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就不可阻止了。中国也就开始进入重整河山,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阶段。再经过若干年努力,到 2050年,中国一定可以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家。
现在的关键就是到 2035年能否顺利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目标,而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也就是 “中国创造”能否取得决定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