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下属自媒体,旨在通过传播教育常识、更新教育理念、发起教育讨论、发现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与社会大众一起追求好的、理想的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教育思想网

陈志武:现在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更深了

教育思想网  · 公众号  ·  · 2024-08-26 14:00

正文

陈志武,生于1962年7月,1979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前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亦曾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 本文来自2022年访谈。

金融监管的得失与民众的基本安全感

问:就金融而言,当今中国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困惑。一方面国家严厉打击所谓的非法集资,另一方面得到国家加持的银行和房地产业却出现现金断链,而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却声言无力监管,对断链受害者表示爱莫能助。这种乱象究竟是来自成长中的痛苦?还是一些批评者所说的整个制度就是一个大骗局?

答:这涉及到的问题就很多了。我们这些人,包括张维迎教授他们,包括经常谈到的就是一方面很多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包括现在的房地产行业,监管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的细节上,该管的又不去管。

比如说,像最近发生的乡镇银行的事情。那么多的人,几十万存户的钱一下子说没就没了,不让他们去提款。他们要求相关的监管部门出面来监管的时候,不仅仅找不到人,而且这些存户也被抓起来,不让他们去维护他们一些最基本的权利。这导致整个中国社会对原来一点都不会去怀疑的银行也不再相信了。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我以前就想过这样的问题。如果说对银行你都没办法相信了,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相信?有什么样的财富载体可以让我们完全有绝对的安全感?

银行是最后的堡垒,最后的一道防线。如果连这一道防线都没办法让我们有相信、放心、信任的感觉,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们睡得好,让我们觉得能够放得下心呢?

这应该是去好好管的。最近大家都关注的断供的危机,这就要让我们去想,为什么以前卖的那些期房、让银行做的那些贷款给那些老百姓,让要买房的人每个月都给付月供,把那些钱交给开发商,那些开发商可以拿到钱卷款逃跑;或者是出现烂尾楼,就是有一些房子买了以后,五年,甚至十几年都还没有建好,这中间涉及到普通老百姓利益的监管漏洞为什么会出现?

这个时候,我们就去应该去多去问一些问题,这就是,这些监管到底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呢,还是为了政治上的维稳呢?还是为了地方政府收到一些跟土地有关的财政税收呢?到底为的是什么呢?这是社会精英和监管部门都应该去问、都要思考、都要去找到答案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对中国的教育担忧增加了

问:你先前发表文章《我为何对中国教育担忧》。你的文章被认为说出了很多中国人的心里话。你在谈到你所知道的所谓中国优秀留学生的时候说: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儒家文化,尤其是坏在我们推崇的 ‘顺从听话’ 和孝道文化上,这些文化烙印实际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教育)好与不好,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 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从你发表上述文章七八年过去了。你现在对中国的或华人的教育和教育理念的担忧是减轻了还加重了?

答:当然,总体上的担忧是增加了。

其实七八年以前中国社会对做父母的,对于学生来说,教育的选择比现在要多很多。原来有很多的民办小学,民办幼儿园,民办中学,甚至有民办大学,也有很多的国际小学、国际中学。

但在过去的8年里,很多民办学校、国际学校的都关掉了。原因是我们很多朋友都了解、都熟悉的。由此而来的结果是,跟七八年前比,中国家长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选择教育的时候,选择的机会反而少了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对中国教育的前景,我的担忧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当然,中国教育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时半会儿我也没办法系统地讲完。但是有两点我觉得也可以在强调一下。

第一,中国年轻人跟小孩教育的原来的标准、那些追求的指标都应该改变一些。特别是我几年以前在文章里面也谈到,我们都是用儿子女儿乖不乖、听话不听话来判断子女教育成功不成功,这完全是错误的。

为什么要你的儿子,你的女儿必须那么乖、那么听话,没有个性?一个孩子当初有个性,做父母的就要想尽一些办法把他的棱角、个性的棱角都给他抹平,变成标准化的、像工厂生产的产品一样,让自己的子女没有真实的、独特的人格。

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大成问题

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什么时候听到过美国的父母说,我的儿子多乖多好。

我注意到,中国做父母的夸奖朋友的时候会说:啊,你把你儿子养的这么好,那么听话,那么乖。在中国父母看起来、听起来,这是很好的表扬。但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坏事。你怎么没有培养出来一个像(特立独行的)埃隆·马斯克那样的儿子,或者是培养出类似于埃隆·马斯克那样的女儿呢?

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要追求的目标就是不要让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变得那么乖,那么听话。

另外我希望强调一点就是,很多的中国父母总是忘记了首先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有自己的生活主线。这样,才可以让他们的子女有他们自己的自由空间、生活空间和发展空间。

我注意到很多的朋友,做父亲的尤其是做母亲的,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到最后把自己每天24小时的注意力都放在儿女的身上。

他们可能觉得,这对儿女的成长是一种爱,是一种投入,但他们有没有想过,作父母的把太多的注意力只专注在儿女的身上,就变成了儿女的一种负担,给子女发展的空间、成长的空间设置了很多的障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