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女士您好,很抱歉地通知您,经过我们内部评估,觉得您与目前应聘的岗位之间不太匹配,所以期待下次有机会再合作呀。”
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正在求职的前互金从业者林丽已经记不清收到过多少次这样被拒的邮件或微信。让她匪夷所思的是,此前工作8年的互金“标签”,现如今正成为她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林丽的经历或许只是诸多互金人在求职过程中的缩影。
互金行业在经历过草莽式发展、退去了辉煌的“高光”时刻后,也重新回到了它最初被定位发展的轨道上。
对于一些互金“打工人”来说,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在“金三银四”的招聘旺季里,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有的从业者底薪砍半
经过数月的投递简历、朋友内推、初试、复试等一系列流程,罗宇终于赶在3月底之前,入职了一家新单位。
211院校毕业、本科金融学、7年互金从业经历……虽然履历“光鲜”,但在面试之后,让罗宇感触最深的就是“落差”。
罗宇介绍说,他面试了字节跳动、京东科技、58同城等在内的好几家大厂,经过层层选拔和数轮的面试之后,薪资成为他最大的“伤痛”。
“我之前在一家P2P公司担任商务总监,底薪每个月是3万元。当年在
P2P
的辉煌时刻,加上提成、奖金之类的,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薪资有40万元。”罗宇说到,“如今面试了多家大厂的商务岗位,平均的底薪只能给1万5左右。”
以罗宇最终入职的这家带有国资背景的金融公司为例,最终薪资不到30万元,薪资构成分为60%的月度工资和40%的绩效工资。其中试用期6个月,只发放薪资的90%。照此推算,罗宇每个月的底薪仅有1万元左右。
如今,薪资降幅明显是原互金从业者在当前求职中面临的现实处境之一。新流财经查看了boss直聘的相关招聘岗位后发现,与此前的2018年相比,商务、市场类岗位薪资平均降幅在30%左右,运营类岗位薪资平均降幅在20%左右。
不受“待见”的互金人
除了薪资大幅缩水之外,多位正在求职的前互金人也纷纷表示,正在遭遇不受“待见”的尴尬局面。
“虽然有些岗位不会公开标识互金人士除外,但个别公司在挑选候选人的时候,还是会做一些差别处理。”林丽介绍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案例,有朋友内推介绍了一家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企业的运营岗位,面试结束后,林丽在等待过程中无意听到了面试官和hr的谈话。“当时面试官明确表示该岗位不会招聘有互金从业经历的候选人,还告诉hr无论是内推还是社招,有过互金从业经历的人可以直接pass掉。”
一位在上海从事5年多猎头工作的潘星也从侧面证实了这样的观点。随着互金高光时刻的退去,对于一些像商务、渠道、运营等有过互金背景的求职者来说,确实存在减分的现象。
潘星表示,在互金最火的那段时间里,他一周能推荐5至7个互金类的候选人,而如今一个月推荐人数不到10人。“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在招岗位多是一些大厂金融板块的岗位,对候选人综合要求很高,与有过互金背景的相比,更青睐有传统金融机构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罗宇认为,互金行业经历过野蛮发展的时期,“胆子大、路子野”是一些企业对互金人士的标签化印象。但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法规条文的相继发布,对互金行业的监管整治也在不断加码。
而如今,金融业务也回到了持牌经营的轨道上,行业的发展也更趋于平稳和透明。
互金人都去了哪里?
受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2019年开始,互金类企业数量在快速缩减。那此前的互金人又都去了哪里呢?
事实证明,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前互金人选择继续留守互金行业,三分之二以上的互金人士在新的求职中都选择了转型。
在留守互金行业的人士中,多数表示更青睐于就职持牌的消费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以及规模较大的金融数科类的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转行保险成为多数前互金人的首选。罗宇表示,仅他的朋友圈,最近一个月又新增了十几位介绍保险的前同事,友邦、大都会、人寿基本都有。“或许是保险与互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或许是互金的从业经历积累了更多的人脉和资源,但不管怎么说,互金人转型到保险都有着天然的优势。”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前互金人更倾向于转型到数据、融媒体类的公司,也有部分产品、运营类的从业者选择回归银行。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不同的是时代变了。
无论是已经转型进入新行业的前互金人,还是正在求职寻找机会的互金人,其中的酸甜苦累也只有自己知道。
如今的林丽还在继续的投递简历,等待新的面试机会;罗宇投身到新的工作中,开始继续奋斗。
(以上出现的人名皆为化名)
Tips:由于现在公众号推荐规则改变了,为了大家能随时掌握独家新闻,可以把「新流财经」设置成星标,就能持续收到最新文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