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聊聊架构
在这里煮酒聊架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可用架构  ·  百度视频搜索架构演进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MQ如何实现,消息幂等(MQ真的不能再背锅了 ... ·  4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MQ如何实现,消息必达到?(第32讲)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聊聊架构

当我们谈产品质量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聊聊架构  · 公众号  · 架构  · 2017-05-15 19:53

正文

作者|贺亚农
编辑|Gary

产品质量是什么? 怎么定义? 这个问题有点不简单。

第一节 春

还记得刚刚工作的时候,我对于产品质量真的没啥概念。甚至,我对于什么是产品都没啥概念。因为那时候,我只是在做软件里面的一个小模块。完全感觉不到完整的产品是什么,更别提去想象客户会怎么用这个产品了。

那时候我觉得质量是什么呢?质量就是照着需求规格书逐条确认是否做到了。真的,我那时候觉得,要是能做到可牛了,很多时候连这个都做不到。那时候做复杂的协议栈软件,最佩服的就是日本客户写出来的几千页的详细需求文档了。详细到每一个界面,每一个图标的像素。我们的协议栈软件需求规格,甚至详细到了伪代码,到了每一行代码怎么写。这么细的需求,真的是累死累活做不完,哪有时间想质量。

可是,日本客户做的产品需求书里面写着,30% 的代码实现功能规格,70% 的代码用于防范错误,这一点,让我隐隐觉得,质量,好像不是那么简单。

第二节 夏

后来,参与到 CMM(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认证中去,理解了很多质量概念,比如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以及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等等。这时候,我意识到质量是一种管理,是一种控制,是一种预防。只有成熟的组织,成熟的团队,才能做出高水平的产品来。

记得当时的团队连续将同一套协议栈软件开发了两遍。因为第一遍开发时应急,属于抱佛脚的开发,问题很多,整天救火。所以第二遍开始前,所有人都停产学习了几个礼拜 CMM,然后再开始设计。

这第二版软件做出来之后,质量真的有大幅度的提高。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是低级的编码错误少了,接口不匹配的问题少了,跨设备的联调难度和周期,都大幅度降低了。

这时候我确实体会到了 CMM 提到的可重复,可管理理念等带来的切实改进。但是这个阶段,我还是没有接触过实际的产品发布,上市。所以对质量的认知,就是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好做,质量就会好。管好需求,做好设计,固化优秀实践,做好复盘,优化流程,质量就会好。

可是,真的吗?

第三节 秋

再后来,终于开始做实际的产品,开始感受到来自客户的压力。说实话,发货上市不容易啊。我自己经历的产品,虽然也经历过艰难的发货决策,也经历过发货后一线升级版本,也经历过成批的硬件返修,但是我很幸运,没有亲身经历过失败的产品。

这一点,说是幸运也好,但是说是缺乏经验,也许更为合理。因为,只有经历过惨痛失败,才会对于质量刻骨铭心。记得一个其他公司来的同事,提到他经历过的惨痛教训,让我切实感受到消费市场反应是什么样子。

他说到几年前,当时他们公司的产品正在上升期,几款产品都很成功。新推出的旗舰产品,有着完全不同的外观设计,而且前期推广的市场反应非常好,眼看着就会成为一款爆款产品,形成垄断也不好说。当他一提起这款产品的名字,我马上就记起来了,对对对,我在卖场见过推广的模型,模样真的很独特,当时大家的反应都非常好。我马上又问:那这个产品好像后来消声觅迹了,怎么没有形成爆款呢?他这时候才娓娓道来:公司感受到了市场成功的巨大诱惑,这款机器采用的新工艺明明还不成熟,存在较高的可靠性问题,但是还是下了死命令在给定时间点,按时上市。

要知道,对于海量产品来说,晚上市一天,都可能形成几万台的销售损失,折合销售额就上亿了啊。所以这个可靠性问题,在市场上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用户抱怨,用户退机多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公司只好忍痛在还没有大规模铺开前,就停止了销售。这款明星产品就这样夭折了,所以我们一般老百姓,并没有听到这个产品后来的情况。我又问:那么做这款产品的人,怎么样了?他说,没办法啊,该撤职的都撤职了。只有他,因为当时提出来有问题,建议不能上市。所以并没有受到牵连。但是他自己几年后想起这个事,仍然在后悔,为什么当时没有坚决抵制发货呢?质量就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样的悲伤故事听多了,我对质量更感兴趣了,质量到底是什么?

第四节 冬

再后来,公司组织全员学习什么是质量,多轮研讨下来,达成了一致,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质量就是满足客户需求”。举个例子,产品设计要仔细分析用户场景,现场观察用户组网,仔细梳理用户痛点。时时把用户挂在自己心里,这样才能做好质量。说心里话,我很认同这样的质量观。几年下来,大家顺着这条路做了很多事。比如场景建模,风险建模,价值建模等等。并且对工作流程也做了很多改进,采用了 TQM(全面质量管理),PDCA(戴明环),5Why 法等等很多先进理念来提升工作流程效率。进而,在工作流程中,大家考虑到,客户不仅仅是最终客户,其实每个流程环节的下游就是客户。因此除了最终用户那些诉求,还分解出各类 DFX 需求,比如 Design for Manufacture,Design For Logistic。

这条路越走越广,各种标准体系应运而生。产品设计从一开始,就要确定质量标准,以及用户验收标准。还没开始做任何事,就已经欠下了一屁股质量债,大家天天加班,忙的不亦乐乎。

这个状态持续了好久,我不禁想,这样就是最高境界了吗?

第五节 第二个春

再后来,和日本客户讨论如何设计出能够打进日本市场的产品。在会议上,双方讨论了很多东西,包括项目需求,项目进度管控,项目沟通方式等等,直到最后双方对齐质量理念,当我们说出质量就是满足客户需求后,客户说,我们现在已经不谈这个了,我们的质量定义就是魅力质量,我们必须做出能打动用户的产品来。

日本客户这个说法确实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为什么呢?参见下图的卡诺模型定义,魅力质量其实是一种相对高级的质量。是必须在做好了必备质量,无差异质量,并且没有反向质量事件的基础上,才会给用户带来更高水平的满意度。但是要想把魅力质量做好,却并不容易。因为得时刻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着想,才有可能做出一些创新。但是一旦用户重复体验,这种满意度就会逐渐降低,回归无差异质量或者必备质量。

以上说明也许有点难懂,我们以酒店送矿泉水的事情举例:早几年所有酒店都不送矿泉水。但是有一家酒店想到了这个点子后,住店的客人在口渴的时候发现有免费矿泉水,肯定会会心一笑,觉得这个酒店真不错。这就是魅力质量。但是随后慢慢的,各个酒店都发现了这个情况,都开始赠送矿泉水,到了这个阶段,客人们就觉得送矿泉水是必备质量了。如果有个酒店没有送,就会觉得这个酒店不行。这就是反向质量。

在这个阶段,我发现我们的质量理念与客户的质量理念存在差距,我们的产品销售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这样做就好了吗?

第六节 第二个夏

日本全社会都追求魅力质量,所以整个社会的精致程度,以及服务的周到程度,令人咋舌。然而,这种模式需要高额研发费用来维持,而且需要高水平的人才持续不断输出创意,环环相扣。但是人是有惰性的,人是贪婪的,中间出现一环断裂,撑不住就倒了。最近十多年来,曾经的行业巨头,很多已经不复存在,不禁令人唏嘘。而且日本人的用心,是菊与刀的民族精神支撑的,并不是那么好学。

那么还有人做的更好吗? 目前看来,我觉得还是苹果值得借鉴。

乔布斯早就说过,苹果的产品从不做市场调查,因为如果问用户要什么,用户只会在现有产品上提改进要求,不会提出创新的产品要求来。说白了,他们的理念是不问用户想要什么,问自己内心,问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就好了。苹果,想要为那些疯狂到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造工具,所以诞生了 Mac,iPad,iPhone 等经典产品。这确实是很牛的。他们的设计大师 Ive 说过,为什么用户喜欢苹果?因为用户在使用中,会感受到他们打造极致体验的良苦用心。

这种良苦用心,确实是用户更喜闻乐见的。iPhone 在 2009 年进入日本市场前,日本的手机是一种世界独一份的存在,市场主流的 Sony 和夏普的手机,能看电视,能上网,能当电子钱包,能写邮件,这些属性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机都不一样。当时即使是如日中天的 Nokia,也没有敲开日本市场的大门,但是 iPhone 一进入市场,短短一两年就让用户们发现,不论是上网,写邮件,玩游戏,都获得了好得多的体验,这就改变了日本市场的游戏规则,2010 年后,日本的手机再也不是原来的模样了。

可见有些质量,比用户讲出来的质量更重要。直面自己内心,打造极致体验,也许是更高的境界。

第七节 第二个秋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我写这篇文章,用到了春,夏,秋,冬,第二个春这样的章节标题。我的意思就是想说,我对质量的认知,是螺旋上升的。而且我认为,这条路就应该是螺旋上升的。

那么,要问我,我目前对质量的看法是什么?

我目前的理解是: 质量就是你的最高水平,以及你对用户理解的最高水平。你只有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全身心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最好的质量。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发挥了最高水平,而是你是不是在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 当你的作品没做好的时候,如果原因只有自己水平不到,而不是没有尽力,那么你就会越做越好的。而当你的作品质量够好的时候,用户会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的。

第八节 第二个冬

是时候泼点冷水了。要不这篇就又写成心灵鸡汤了。是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并不能按照心灵鸡汤的路数来提升质量呢?因为:

需要注意的是,对个人和组织来说,应该认清自己当前的水平,然后根据当前水平采用上面所说的合适的模式,先固化再提高。不要第一步就按照苹果的路走,步子太大会容易扯着蛋:)一上来就按苹果的路走,会走上玄学的道路。还是要打基本功,基本工扎实了,再一点一点的,一层一层的提高。最忌讳的就是能力空心化。嘴里整天谈质量,整天说以客户为中心,但是怎么做?不知道。这样就变成邯郸学步了,是吧。

还有个事要注意的就是,质量和一些事情是互相牵制,甚至成反比的,比如效率,比如性价比,比如成本。。。。。。所以,如果我们拔高一层,从产品经营角度来看的话,也不单单要把质量做到最高水平,实际上,效率,成本等等都要统一考虑才行。要不做好质量也就不会那么难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不是持续改进质量,我们就会陷入提高效率,成本控制的工作中,这种工作和质量是互相矛盾的,自然会降低质量。因此,一旦整合公司都在质量上停滞不前,就会陷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循环,而一旦进入这个循环,公司就停滞不前了,甚至走向衰亡。因此,我们必须持续提升质量,交付更受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才能让公司长盛不衰。

第九节 第三个春

又是一个轮回,对于质量的认知,我还会继续探索下去。

作者介绍

贺亚农,在通信企业华为有 10 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事手机开发测试等工作,对于开发测试都有较深入的见解。本人近期写了一些产品开发测试的心得总结(在不违反公司信息安全政策原则下)。这些文档在个人朋友圈获得了较好的反馈。因此我想看看,这些总结是否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 对相关从业者产生更大的价值? 因此,希望能够在百忙中提出一些宝贵意见,多谢!

今日荐文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微软资深工程师:聊聊合规要求对系统设计的影响


今年,架构师关注的技术点有何不同?从云计算、大数据、微服务、容器,到现在的人工智能,架构师应该怎么做?这里推荐一场会议,为你总结了 100+ 国内外技术专家现阶段的架构实践,点击“阅读原文”,看看对你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