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琴”、“流水”这些字眼,自然而然就联想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的典故。也因此“古琴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俞伯牙台”被国人熟知。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不仅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中国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享有“天下知音第一台”的美名。
▲ “天下知音第一台”. 又名“俞伯牙台”
《列子•汤问》有云: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琴曲《流水》,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朱权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高山》分为四段,《流水》为八段。列子云: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后来,清代张孔山据此打谱的“七十二滚拂”《流水》,载于《天闻阁琴谱》,成为了蜀派的代表琴曲。
蜀派亦称川派,泛川派。形成时期为清代。创始人为著名琴家张合修(孔山)。为中国近代汉族古琴演奏九大派别之一,此琴派的主要艺术风格为躁急奔放、气势宏伟。
说到蜀派创始人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张孔山原是浙江的一个道士,幼年从冯彤云学琴。清咸丰年间游方到四川青城山。后咸丰至光绪年间主要在四川教琴,其间亦曾出游湖北一带,在成都和汉口等地都传授了不少弟子,被认为是蜀派琴家的主要代表。所传“七十二滚拂”《流水》,气势磅礴,为近百年来琴家所推崇。现存明、清各家琴谱《流水》多为七段或八段。而张所传《流水》为九段,其所加第六段全用滚拂,为以前各谱所未见,所谓“七十二滚拂”之名,即由此出。
《流水》自此,从写意的抒情转变成对自然界力量之美的崇敬。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飞船上载的喷金唱片就录有管平湖先生演奏的张孔山谱的《流水》,期望在星外找到“知音”。
古琴演奏家、制作家,为当今琴坛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
继承外祖父喻绍泽的家学衣钵,操缦至今四十余年,深得蜀派古琴艺术真味,亦具备相当个性化的演奏风格。琴风稳健豪放、实而不华,音色淳朴清丽,下指稳重而干净利落。既有文人凝重典雅、不事小巧的气韵,又兼音乐家技法精准、演绎严谨的功力。
曾成伟除演奏卓然成家外,所研制的古琴达到一流水平,「雄、宏、松、透」俱佳。现为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古琴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琴会副会长。
九岁随父曾成伟习琴,自幼熏陶在浓厚的古琴氛围中,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
深厚的家学渊源及系统的学院教育使曾河具有杰出的演奏技艺和音乐素养,又得龚一、戴晓莲等古琴名家悉心指点,不负众望,为目前琴坛瞩目的青年翘楚。现为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教师。多次在成都、上海、杭州、天津等地举办专场音乐会。发表论文《喻绍泽琴学考略》,并任《蜀中琴人口述史》副主编。
从2010年至今,曾氏父子已在北京、香港、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成都等地举办了十余场父子音乐会,深受听众好评。
通过聆听曾氏父子的琴艺,领略蜀派古琴的传承脉络,同时也能感受到新一代蜀中琴人的清新朝气。
15岁那年,曾成伟师从外祖父喻绍泽研习古琴,自此踏入古琴的世界。当时正值“文革”,古琴悄悄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琴人沉寂的岁月里,年少的曾成伟却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古琴,每天都花几个小时习琴。他是家中老大,要帮着母亲带两个弟弟,为了赶在家务之前完成每日“功课”,他每天六点就起床晨练,久而久之就成为习惯,持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