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琳为您读健康
《子琳为您读健康》是子琳医学科普旗下文字专栏,由资深医疗媒体人、医学科普作家、国家卫计委《中国人口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健康医药专刊、《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特约作者子琳创办,与京城多家三甲医院及权威专家合作,让你读懂常见病的防治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发现新西兰  ·  热帖:“逛超市被当成贼!”网友热议细思极恐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子琳为您读健康

【搜狐专访】子琳:做“吃瓜群众”爱看的医学科普

子琳为您读健康  · 公众号  ·  · 2017-08-02 14:41

正文



笔者是从2015年的11月开始关注“子琳为您读健康”微信公号的,当时是一篇朋友圈文章,关于体检尿蛋白阳性的原因解读。复杂的肾内科疾病检查治疗,原来可以写的这么清晰易懂,并且要点齐全,让人情不自禁地把她所有的肾病文章打开点个赞!


○ 作者 | 周亦川

○ 来源 | 搜狐健康

虽然年纪轻轻,但子琳已有电视台医疗健康类节目7年的编导经验,到今年也是位8年的“老”医疗媒体人了。她的“子琳为您读健康”微信公众号建立于2015年10月,并于2016年3月加入搜狐号。截止今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子琳共发表文章354篇,总阅读数高达7998万,被评为“2016—2017搜狐健康自媒体领袖”,其中《吸烟的危害何止得肺癌,这种癌更多见》、《叩牙、盐水漱口,你以为这是在保护牙齿?》等多篇文章阅读量已超百万。

说起医学,这是一门艰深的科学,同时又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人学;非专业人士看不懂医学专业书籍,时时刻刻却又离不开各种健康常识;不愿与任何一种疾病打交道,又会被它缠上,不知如何是好。另外,有些人为了某种目的,刻意将非专业人士引入错误的道路,如流传甚广的《心脏支架是埋在身体的定时炸弹》一文,就耽误了不少心梗病人。以上种种的鸿沟与矛盾,都需要桥梁,如何进行有效的桥接,这就是医学健康科普所需要做的工作。

当然,这座桥除了架在病人与疾病知识中间,也是病人与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医学科普建立自己的医生品牌,可以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并且是“有的放矢”地就诊;有了基本的医学常识,病人也会对医生有了更多的信任,这也为后续的治疗以及疾病长期管理带来很多的便利。

7月22日上午,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学科普训练营在中国科技会堂正式启动。本次“医学科普训练营”由北京医学会联合子琳医文化传媒共同推出,旨在为广大医生搭建一个免费的公益性科普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广大医生朋友们提供持续的服务。会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指出,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疾病的预防宣教——健康不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完美适应的状态。

在会议演讲中,子琳介绍了自己作为医疗媒体人对医学科普写作的经验。我们的读者大多是关注健康,处于没病、小病或者常见慢性疾病早期阶段的“吃瓜群众”,如何写出一篇让他们看得懂、愿意看、愿意转、记得住的“爆款”文章,中间有着很多的“门道”。

一、选题

从某种层面来说,患病人数、疾病危险程度都是阅读量的正相关因素,常见病、多发病,关注的人数就会多;结合新闻事件、热点话题、季节特点就容易受到关注。但是,这些也是很多媒体、自媒体都了解的常识,这些内容非常容易重合,满眼都是相同的话题。

这里有一些技巧,比如加上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如“人人都有癌细胞是不是真的”,就很吸引人;魏则西事件很火,每一家都在写滑膜肉瘤,那么有专家说除了滑膜肉瘤,其实脂肪肉瘤更值得关注,这就调动了群众的好奇心,和热点沾边,但又不盲从,就是一个好选题。

二、切入点

如何让选题吸引人,文章的开头怎么下笔就很重要,这就是切入点。说中草药的肝损害,“吃中药会不会伤肝”这本来是很受人关注的话题,但作者从肝损害的四个诊断指标讲起进行综合分析,这就将读者拒于千里之外了。

子琳举例,有这么一种病叫“马凡氏综合征”,没几个人听说过,如何吸引人呢?她看到了病人的图片有了灵感:他们的手指可以向后自由弯曲,脸上的皮肤可以被拉得很长,弯腰双手可以完全触地。这样切入点就有了,这些不一定是柔韧性极好,也不一定是特异功能,也许就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此类病人容易出现心血管病变,等等。这就比传统的疾病简介、疾病诊断、治疗的写法要好得多。

说起来短短几段文字,实际上找选题和切入点这事儿已经让不少媒体人焦虑抑郁,乃至精神崩溃了。

三、内容

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那么医学的“科学普及”也是这个道理,做好科普的关键两点,一是故事性,二是通俗易懂。

好的内容就是好的故事,科普很需要故事进行代入。医生半天的门诊有几十个病人,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辛路历程,从故事写起,从个案到共性,就可以让读者对号入座。比如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老人就诊时说自己的心脏掉到了肚子里,肚子总是不停地跳,这点就很猎奇,此时再说老人家被诊断出了“腹主动脉瘤”,那么这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的特殊症状就一下被人记住了。你身边有没有人也反映有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通俗易懂就是大白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专家的“易懂”往往仅能做到医学研究生“懂”的层面,还是看不懂;有些专家也觉得用太俗的语言讲述医学容易让同行看不起,一定要增加文中专业内容的比例。子琳建议,可以在医学术语后通过大白话进行说明,专业又不失通俗;打比方是“易懂”的捷径,因为这些大家在生活中都会接触到。比如“结缔组织”是个专业名词,那么在文中就可以写结缔组织如何如何,接着把它解释为组织、器官之间组合用的“胶水”,成分是胶原蛋白,这样大家就都能明白了。

四、标题

标题放在第四点不是不重要,而是太重要,标题是你的文章从门户网站众多推荐文章、朋友圈多屏的分享,以及你关注的多个微信公号一堆小红点中脱颖而出的关键。选题时做好的标题,很可能成文后还要调整,是贯穿始终的工作。

子琳举了几个失败案例:《什么是健康》,太宽泛;《从生药学角度认识中草药》,像期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目前“限韩令”导致这种病关注人数明显减少。《预防癌症要关注嘴》是不是涉及面广又有指导性——请问将“癌症”换为糖尿病、高血压、肾病,是不是没毛病?还更契合,没有特点。

好的标题需要接地气,子琳总结,让吃瓜群众觉得跟自己有关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或者与印象中的概念有反差,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三十岁却得了老年痴呆症,这不是愚人节的玩笑》,就让人有兴趣;《测测脖子有多粗就知有无糖尿病?》,这就有互动性。当然,过分夸大、惊悚的标题党是要严格避免的,特别是对于医生而言,这种不专业的行为会给自己的品牌抹黑。

有些医生说写了两个月还是没有阅读量想要放弃,子琳认为,做医疗网络自媒体,除了要注意有好的文章,还要耐得住寂寞。打造自己的自媒体品牌,至少也要做好半年成效甚微的心理准备,培养自己的品牌半年,或许才能渐有成效,需要持久性。医生成名需要十年数十年的努力,那么自媒体的品牌也不能指望写两篇文章就“一夜成名”。

目前有文字、漫画、直播等多种传播手段,其实各种手段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比如有些人觉得读文字累,就喜欢看漫画;有些人觉得直播时间长,要点散,就喜欢浓缩后的短视频;或者有些人觉得直播挺热闹有互动性,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总会有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健康知识。手段不同,目的是共通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