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对所有人可能都是一次较大的机会,且很大概率上可能仅限今年,一个是IPO的机会,一个是做市的机会。—— 王子
最近新三板最热的关键词莫过于“苗圃”、“土壤”和“精选层”了,而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可以说是企业究竟选择IPO还是做市?那么做市商在此阶段如何看待,对观望的企业又有哪些建议?
《做市商零距离》来到盘古大观,民族证券总部,拜访了民族证券做市业务部负责人王子。
民族证券做市业务相对启动较晚,2016年4月份才正式划入投行,投行业务出身的王子也是在这时被调任公司做市业务负责人。多年传统投行的业务经验,让王子对新三板的判断更加全面、独到。在他看来,不管新三板的定位是“苗圃”还是“土壤”,它终究是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场所,是要独立扩张发展的。
同时,马上要到新三板再分层的阶段,全国股转公司很可能推出一揽子有助于新三板市场发展的政策,仍在观望的企业应该选择做市,或者为做市做好准备,以便抓住市场爆发的那波行情。
基于此,他认为今年是一次机会,且很大概率上可能仅限今年,建议大家应该抓住IPO和做市这两个机会,“2016年的扣非净利润能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应该在年内完成报会,而对于相对利润规模较小的企业更应该关注今年做市层面可能存在的机会”。
以下为王子口述。
今年大家可以尝试抓住IPO和做市这两个机会
我觉得今年对所有人可能都是一次较大的机会,且很大概率上可能仅限今年,一个是IPO的机会,一个是做市的机会。
IPO的机会很好理解,现在大家都能看到新股发审速度很快。再融资新政的推出,在很大程度上向市场作了暗示,那么符合IPO标准的公司马上去申报,可能审核速度会非常快。如果等到2017年报表出来再去申报,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届时可能发审节奏和政策会相对有所变化。
做市的机会是指今年出新的制度,可能会涉及分层、交易方式等多个方面。
今年的4月30日可能是一个很敏感的时间点,毕竟这个时间点对新三板企业来说是第二次分层。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制度推出,企业进入创新层的积极性将受到重挫,分层将失去意义,将可能出现大量现有及潜在优质企业的流失,也就无从谈起刘主席在最近的监管会中提及的“土壤”和“绽放”。挂牌期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了IPO申报的难度,将导致中小型企业跳过挂牌步骤,直接进行IPO申报,即使转板制度推出也将于事无补。更深的层次上,将直接影响股转系统在中国资本市场层级结构中的位置。
鉴于此,股转可能在此期间推出一些大家比较期待、比较重要的制度,这些制度一旦推出,做市企业作为承接新三板最多元素的载体,必然受益,可能会再现2015年的三四月份那波行情。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政策的制定和推出要经过各方反复论证,因此不确定性仍然较大,新三板各方切勿过度期待、避免盲目自嗨,各参与主体做好本职工作才是根本。
现阶段的做市商应该要储备更多的项目,找一些靠谱的企业去储备项目,包括从二级市场拿票。从一级市场的融资情况来看,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回暖迹象,大家应该由之前的悲观开始偏向乐观了。
现在企业的做市意愿不强,我跟企业谈项目的时候,他们普遍不愿意做市,我会问他们三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你今年会申报IPO吗?第二,新三板会死吗?新三板不会死,它肯定是往好处发展;第三,股转会不会出新的政策?一定会出的,但不知道政策的利好程度。所以基于这三点,如果不去申报IPO为什么不选择做市?或者你为什么完全堵死,不给做市留一个口子?
作为企业是要结合这些,来整体考虑做市这个事情的。对于观望的企业可以说只有两个选择,如果去年的扣非利润能够达到一定规模应该马上启动IPO,并在年内完成申报工作。
如果企业,现在判断今年无法申报IPO,时间来不及或是因为利润达不到,其实这个时候就应该为做市做好准备,任何时候想做市都能立刻启动。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企业要为做市留好口子
启动做市有几种方式,可以通过定增或是老股转让。不同的拿票方式很可能决定着企业能否抓住市场给予的机会。
以2015年的新三板牛市为例,2-4月三个月起来的那波行情,企业在此期间的交易方式如果恰好为做市交易,5-8月抓住机会进行定增,大多数企业都以相对满意的价格或较低的成本融到了资金。如果2月份看到市场起来了,企业可能到5月份才完成做市商的引入,通过做市形成流动性后再计划开启下一轮定增,将错失极大的机会。尽管现在有很多股票破发了,但不能否认还是有很多企业靠那次机会融到资金了。
当市场行情好转,企业想启动做市,但又没有进行提前布局或是准备,盲目中选择错误的操作方式,将可能错过极佳的融资机会。因此,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企业可以不选择做市,但必须为随时启动做市留好口子。
分水岭:未来五年是整个公关行业的最好机会
企业在选择做市商的时候,尤其是主做市商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两点。首先要看做市商的做市策略及对待企业的态度。做市商属于金融服务业,归根结底还是服务,特别是做市商是一个长链条服务,前期承揽完做市项目后不仅仅是履行简单的报价义务,更重要的是整个团队的投后管理。因此,是否能够对做市企业进行悉心的投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企业在这个阶段选择做市商其实不应该唯大唯名,要更务实些,应该找到适合自己且把你当回事的做市商。
其次,企业应该要找包括研究所在内综合能力较强的做市商,投行的发展趋势使得业务链条由承做向承揽及销售两端延伸,这种趋势的变化是基于企业服务需求的改变。
如果没有投行、做市、研究所以及私募基金子公司在内有效且合规的联动和综合服务能力,就无法满足企业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的需求,做市商就无法对企业整个发展阶段进行专业的指导和服务。
举个例子,实力雄厚的研究所(非特指新三板研究员),除去为做市业务提供专业的投资意见之外,研究员不但对行业发展趋势非常了解,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建议,而且还与上市公司及专业的投资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同时上市公司其实也需要投资,也需要并购,这就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渠道,这对于新三板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会。如果研究所实力不够强大,或是做市部门和研究所联系不够紧密,那么在合规的前提下,做市商无法为你提供这些服务,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与研究所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为什么就职做市部门后做的第一件事就去拜访研究所的原因。
大家往往认为真正与企业保持良好互动的应该是主办券商,但其实最后与企业合作非常好的一定都是主做市商,而不是主办券商或是持续督导券商。
为什么?因为做市商拿着公司股权,是你的股东,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随着证监会及股转系统监管的持续加强,每月的负面清单的严格执行,主办券商面对上百家持续督导企业可能更多是标准化操作以及从保护自身利益角度来要求企业。当然,要求挂牌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也是主办券商对企业的保护,合法合规经营是每个券商及挂牌企业发展的最基本底线,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恰恰违背服务和被服务的甲乙双方角色,引起企业的抵触和不配合,进而引起双方矛盾。
而做市商不同,各个券商有严格的内部制度,做市商作为股东,自然不会要求企业进行违法违规操作。做市商作为股东,要求被投资企业合规经营是顺理成章的,同时又有能力和时间给企业提供各种服务,这样一来其实往往形成企业和做市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有一点必须要提及,那些能融到资金或是在新三板发展良好的企业,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很好的投行团队在提供帮助。企业必须能够保持平稳的心态,能够认清自己,听取专业的中介机构及做市商意见,避免“狗头军师”的出谋划策。这就需要企业尊重做市商,尊重投行,因为他们不但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还和你的企业有利益共同点。
所以企业如果要选主做市商,一定要考虑我提的以上两点,做市商对所服务企业的态度及其背后的综合服务能力。
这也是我对新三板做市商的期望,一个是匠心精神,一个是服务意识,不能仅仅顾着单方盈利,双方共赢才是最好的,做市商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我是投行出身,所以我认为做市商的目光不要局限于一个部门,还是要有一定的情怀,这也与我们民族证券做市业务的定位相关,在合法合规的大前提下,我们是作为一个为投行服务的分支部门去开展业务,而不仅仅为了做市而做市。
我们的做市业务可以少盈利,但客户、公司及大投行这条线一定要利益最大化。对很多优质项目我们没有承揽做市,并非是因为不符合公司的做市政策或项目不够好。而是由于政策不明确,这些项目我们现在拿票或启动做市可能会面临不合规等情况,也可能会对企业的资本市场发展之路造成硬伤。
由于我们部门人员大多是投行出身,了解投行业务链条上的所有环节和操作规则。预做市项目到我们这里,在合法合规及客户利益第一位的前提下,针对企业的情况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对策建议,或IPO、或融资、或做市。针对客户提出的需求,我们可以给予整个资本市场层面的帮助或相应资源的对接,为客户长远发展提供最优的建议,这样对客户、对公司、对大投行都是很好的选择。
(以上仅是个人意见,不代表机构观点)
文 | 武亚玲
《做市商零距离》是读懂新三板推出的品牌栏目,通过还原做市业务现场、多角度呈现做市人物风采,致力于让上万家新三板公司和数万家拟挂牌公司了解做市商价值,并向其推荐优秀做市商,从而更好推动新三板做市业务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新三板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