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伯凡时间
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TGB湖南人  ·  云计算和本地一体机齐头并进 ·  2 天前  
西藏发布  ·  次旦玉珍夺得滑雪登山亚冬会历史首金 ·  2 天前  
TGB湖南人  ·  DeepSeek,AI时代的超级增长数据,太 ... ·  3 天前  
西藏发布  ·  西藏一地公开遴选最新通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伯凡时间

重拾幸福,从认认真真吃一顿饭开始

伯凡时间  · 公众号  ·  · 2020-03-26 22:30

正文


吃饭在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点缀,对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尤其如此,便捷的外卖和匆促的生活节奏,让吃饭变成了一项不得不进行且让人感到无比纠结的能量补充行为。


在开门接过自己的外卖之前,我们早就打开了某个视频,拿出外卖的时间也是广告播放的时间。而后,我们将外卖放在电视、Pad或者手机跟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视频,机械性地将饭食送往自己的口中,这几乎成为城市独处人士的标配。


伴侣的生活也没好到哪里去。烹饪是一项从未触碰过的技艺或者是一种已然遥远的记忆,微波炉是最好的烹饪工具,从便利店买回的食品是最为便捷的原料。你吃加热快餐,我吃外卖,大家盯着各自的屏幕,很少有交流。闲暇得来不易,如果用在交流上,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浪费,毕竟还有那么多热播剧目和综艺等着我们紧追。


身处城市的我们,在面对每一顿正餐时,往往是无奈大过欢喜,与此同时,大家却又不约而同地怀恋着童年的时光与妈妈的味道。事实上,相比于妈妈做的饭食,在我们内心深处留下温暖记忆的常常是一家人吃饭时的幸福场景。


从摘洗菜的帮厨过程开始,到菜下锅后焦急的等待,再到一家人围着热腾腾的饭菜说说笑笑开始用餐。这是一个从付出,到期待,再到享用的过程,我们为了饭食而付出,也期待和享用着饭食带来的喜悦。在面对快餐或者外卖时,因为付出与期待已经不在了,于是享用的喜悦自然也就成为了不得不(毕竟不吃东西还是会饿的)的无奈。


一家人吃饭时涌现的幸福场景,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记忆,而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基因记忆,人几乎从掌控火开始,就过上了这样一种群体性进餐的生活。火出现后,人类发明并发展了烹饪技术,烹饪的出现又反向塑造了人类的社会结构。


对于这一变化,英国学者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在《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一书中总结道:“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从此时此地开始。”


烹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烹饪可说是人类进行的第一个化学活动,它能够改变食物的质地和味道,使得食物变得可口并易于消化。肉和淀粉一直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但是生肉纤维太多不易撕咬,且不易消化,借助于火的烹饪技术,人类可以煮或者烤肉,高温水煮过程,可以软化肉类纤维,使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分子膨胀并破裂扩散,将蛋白质变为凝胶状,让人类得以直接通过饮用的方式获取蛋白质。


而火烤会使得肉的表面经历“焦糖化反应”,即蛋白质受热后凝结,蛋白质链中的胺类和脂肪中含有的天然糖分发生一种复杂的化学反应,使得其口感和口味都发生变化。


在植物中摄取淀粉时,烹饪提供的热量能够分解淀粉质,释放淀粉质中的糖分,让人类摄取淀粉质的效率大幅提升。


烹饪利用热量改变了食物的质地,使得食物容易咀嚼和消化,也间接促进了诸如筷子和刀叉这样的饮食工具的出现,而这些工具,在现代人眼中,恰恰是不同文化的图腾。


除了让食物变得更为可口,烹饪也能够消灭食物中的毒素、细菌和寄生虫等,减少了人类患病的几率。


若是将视野切换到人类演进的历史,烹饪的出现对人类的最大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将食物变得更为可口和安全上,其对人类社会结构和文化也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提到,营地生活与篝火是文明的创造之源,对于火的掌控,使得猛兽不敢近前,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安全,也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光与温暖。因为夜间围绕篝火的互动交流,让人们的语言能力得以进化,同时也发展出了歌唱和舞蹈等艺术形式。


阿梅斯托则将这一画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勾勒。他认为,烹饪让火多了一项功能,使得其原本就具备的社会凝聚力更为突出。烹饪的出现,将吃东西变成了一项大家在定时定点共同从事的行为。


在没有烹饪之前,尽管大家也会合作打猎,但是却并没有共同进食的动机,采集的食物可以当场吃掉,猎物被分配后,也会自行食用。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性远远低于竞争性。但是,一旦大家将火与食物结合后,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生活才成形。


大家一同处理食材,然后以不同的方式用火来加工生食,接着便是焦急的等待,最后是幸福的享用。在这个过程中,吃饭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补充能量的行为,而是一种社交活动,用阿梅斯托的话讲,是一种“促使社会结合的仪式”。往后的祭典、宴席等等仪式性活动,皆出于此。


这种传承了上万年的“社会结合仪式”也奠定了人类幸福感的基础,换言之,我们真正的快乐是建立在群体氛围的烟火气之上的。


历经多次工业革命后,整个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被划分为不同的行业,且被自身所处的行业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此外,各种娱乐业的兴起,又剥夺了大家仅剩的一点业余时间。烹饪成为了一个专业的细分区域,其他人则成为了专业的食客,而终于达到了孔子所提倡的“君子远庖厨”的境界。


伴随这种分工细化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少,人们与虚拟空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当幸福的基石不复存在时,人们的焦虑感越来越强几乎是一种必然,于是,我们看到关注当下的人越来越少,而忧虑未来和回忆过去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总在诉说自己的苦恼,在忧愁自己的无奈,在抱怨自己的生活,但是却从未想过真正去做一些能够改善现状的事情。


或许,从下一顿晚餐开始,我们可以试着将一家人的用餐时间调整一致,来一次久违的家庭协作,关掉各种屏幕,一家人彼此相视并交流,然后吃下那份久违的温暖。


哪怕只是一个人,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遍洗菜、摘菜的工作,亲历一次火让食材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满心欢喜的期待后,享用一次自己做的饭食。在重历一番付出、期待然后享用的古老过程后,焦虑说不定会减几分,而幸福应该会加几重。



推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