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教授在《十三邀》中提到一个概念:「成年人的童稚化」。
他认为成年人沉湎于大量的、丰富的、好玩的、有意思的资讯,每时每刻都保持「喜悦」状态,不太能够做到「延迟满足」。
对于这种现象的观察与提炼,我心有戚戚焉。
成年人在日常交流中高频使用梗、叠词、表情包,使自己看起来像个人畜无害的萌新样子。
在传播上,一些被热捧的公众号,在内容创作方面采用大量的表情包,行文一句一行,一行一梗,若用到配音,也尽量做到声调「软糯」。
甚至我在一档明显是面向成年观众的文物古迹探寻类节目中,也能看到编导硬生生插进一些动画萌宠解说,辅助大家的理解。
无疑,这个社会的精神类产品在极力迎合「成年人的童稚化」。
那疑问就来了,「成年人的童稚化」是时代的产物,还是被驯化的结果?
我试着解答这个问题,想先引用一句能引发极大共鸣的话:「谁还不是个宝宝呢?」
这话里头有嗔怪、有撒娇、有抱怨。
「宝宝」是需要被照顾的、被安抚的、被满足的、被原谅的……
当成年人说出「谁还不是个宝宝呢?」真正想表达的诉求是:我也缺爱,我也想被关注,我也想不那么懂事,我也想这周遭的世界简单一些。
当成年人的情绪不再被关切,他们必须保持激昂的状态应对繁重的生活,与世界正面「硬钢」。
缩到生活的道场,他们需要解压阀,需要松弛剂,需要即时的快乐缓冲天亮之后就将降临的丛林法则。
实质上,我们这个社会上「成年人的童稚化」现象并未发展到高级阶段。真正富足的社会,成年人有拒绝长大的权利,有追求怪异志趣而不被嘲弄的自由,甚至基于此的文化类产品也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譬如日本的漫画,美国的漫威。
关于「成年人的童稚化」,正视与迎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苏宁易购做了一场类似「奇葩说」番外篇的活动。他们邀请几个辩手讨论《成年人太懂事,是不是一件好事?》
刘擎教授作为观察团成员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成年人太知事故,会让社会变得过于单一,没有「异端」的存在,风气就会显得暮气沉沉,丧失活力。
听上去是个理儿。可我们绝大多数成年人是循规蹈矩的,是被「事」给模式化了。但身边若有「童心未泯」的人、充满好奇心的人,我们总能被感染,甚至被拉入到他的场域中,快活一会是一会。
说白了,你得有那么一两个「乐天派」、「气氛组」的朋友。我们也感谢有他们的存在,像是找到窥探鸟儿自由飞翔于蓝天的窗口。
苏宁易购做的这场活动,当然于营销有关,它是6月战役的楔子。可贵的是,它提出了一个颇有公共讨论价值的真问题,是真正在关切当下成年人的情绪。
要知道,一个商业体是无法解决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群体问题,他们也无意加入热点话题的争吵而博出位。
正视便是一种尊重,如果再按摩一下,那就更体贴不过了。
苏宁在今年六一提出了「宝宝节」的概念,他们邀请众多明星做了一场「开心直播夜」的活动。
我看了张艺兴与彭昱畅同框的那场。在主持人的引导下,他们忆童年、做游戏,一个小时就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并无其他类似直播中卖力吆喝、磨刀霍霍的尴尬气氛。
明星们各显神通,譬如,张韶涵与张信哲就通过演唱经典歌曲带来一波「回忆杀」,筷子兄弟重聚再唱《老男孩》。
不同主题的直播间在5月31晚-6月1日凌晨渐次竞演,却又没跳脱出一个最大的主题:给「大宝宝们」以开心与快乐。这场大party的最终数据是:全网观看量突破1.6亿。
有人拯救你的不开心,还有人当你是个宝宝。6月初的深夜,一定有很多成年人,刷着直播间,看着明星的表演,暂时忘掉了工作与生活的烦恼,享受片刻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