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神磊磊读金庸
众所周知,我的主业是读金庸
51好读  ›  专栏  ›  六神磊磊读金庸

李白:对不起,这个奖我不敢领

六神磊磊读金庸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13 20:25

正文


文/六神磊磊

这一年,大唐召开了一场隆重的“世纪诗人评选大会”。


在相机咔咔的闪光中,天王李白上台了。


大会给李白颁奖,先颁了“最具人气诗人奖”,李白笑纳了:


“感谢CCTV,感谢我的爸爸妈妈……”


接着颁发“最美七言古诗奖”,李白又笑纳了:


“好嗨森,我的感觉敲好!这个奖,我是当鸡无愧……”


接着,大会要给李白颁发第三个奖项:


“最美七言绝句奖”!


这是个重头的单项奖。闪耀的小金人放到李白面前,李天王这次却呆了一下,没有领:


“对不起,这个奖,一共有几座呀?”


“只有一座的李老师。”


李白说,NO,NO,要是有两座奖,下个双黄蛋,我可以拿一座。可是现在,我不能拿。


我想请一个好朋友、我尊敬的兄长来拿这一个奖。他当之无愧。他的名字叫做——王昌龄。


台下,在几秒钟的短暂寂静之后,忽然响起如雷的掌声。


这是众望所归的一个名字。


王昌龄,698年生,京兆人,少年时光都在首都长安度过。


你脑海里可能马上浮现出一个印象:长安少年,意气风发,斗鸡走狗,海淀银枪小霸王……


然而并不是。王昌龄在长安只做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写诗,二是种地。


别人种地,都爱跑到旁边终南山去种,把自己包装成“隐士”,当网红,将来好做官,再不济也可以招些有钱学生。王昌龄却不是,他呆在长安郊县,真的在吭哧吭哧地种地。


不但种地实在,他写诗也实在。


那时候,写诗想要火,也是有一些套路的,比如写华丽的长篇大作,更容易吸引眼球,引起震动。


李白后来在长安爆红,就是靠一篇《蜀道难》刷的屏:“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然后是吧啦吧啦一大通,接近300字。


王昌龄却不喜欢。他专门埋头写一种诗,一种创新型的小而美诗体——七言绝句。


他的书桌上、背囊里,到处是七言绝句的草稿。由于陷得太深,我怀疑他说话都是七个字七个字的。


要是那些搞网红速成班的人看见了,肯定替他着急:


哎呀你搞这个干嘛,哪有诗人专靠七言绝句红起来的呢?再说科举也不考七言绝句啊!给领导献诗用七言绝句也不严肃啊!转型,赶快转型啊!


说着,还哗啦哗啦地给他翻材料:


你瞧瞧以前的大神,谁傻乎乎一门心思只写七言绝句?王勃只写了5首,宋之问只写了6首,沈佺期9首,张说大人多一点,也只有16首……你现在只闷头搞这玩意是要死啊?


王昌龄抬头看了看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只是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


在多年的躬耕和苦读之后,王昌龄文学功力大涨。他打算离开家,开阔视野,去边关闯荡。


网红培训专家又着急了:“喂,你不能走啊,长安是主流诗歌圈,容易红!你还反而跑出去,猪头啊你?”


王昌龄看了他一眼,只送了他一个仄声字:滚。


说完,便背上包袱,揣着书和笔,踏上了征途。


不少诗人出塞都是以大V的身份去的,公费旅游,逛吃逛吃。王昌龄不是,他低调得多。


泾州、萧关、临洮、玉门关……他一路走,一路写着七言绝句。从后来的诗看,他甚至还有可能到了中亚的碎叶。


大唐辽阔的西北边塞,一路都留下了他写作的身影。


也有朋友表示很担心:龙标兄啊(就是王昌龄),你的七言绝句,真的适合写边塞诗吗?


你看人家陈子昂,写边塞行军打仗可都是用五言古诗,很长,很庄重的: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苍苍丁零塞,今古缅荒途……”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


七言绝句那么短,那么通俗,真的合适吗?你又不是不会写五言古诗。


“不试试,怎么会知道?”王昌龄说。他坚决地铺开了纸,磨好了墨,大笔一蘸,浓黑的墨汁迅速沿着雪白的羊毫爬升。


那一刻,大漠、风沙、硝烟、战鼓……一切好像都汇聚在他的了笔尖,化成二十八个字,奔流而出。


这是开天辟地的二十八个字,是大唐神级专辑《从军行》的第一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朋友惊呆了,脱口而出:好诗啊!


朋友是识货的。《诗经》里,《文选》里,汉魏六朝,有唐至今,都没有过这样的痛快的、飞动的边塞诗,当然也更没有这样的七言绝句。这将会是新的经典!


然而王昌龄却摇摇头:不好,不够好。


应该再空灵一点,再有余味一点。


他埋下头,又思索了起来,直到有一天,他重新拿起了笔,写下了《从军行》的第二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身后忽然传来抽噎声。王昌龄回头一看,朋友已经哭成泪人。


“你知道么,我感觉我在见证奇迹……”朋友啜吸着说。


王昌龄的反应,让朋友险些仆倒——他还是摇了摇头:不好,还是不好。


可以不可以再豪情壮志一点、再直抒胸臆一点呢?


答案是可以。他真的写出来了。


又一首《从军行》诞生了,这是一首气壮山河的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如果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亮丽水彩,那王昌龄的这首诗就是胶片。


“青海长云暗雪山”,对比度那么鲜明,好像还带着胶片的迷人颗粒。


今天读到这首诗,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一千年前战士们坚毅的脸。这简直是电影版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朋友抓住王昌龄用力摇晃:


“巅峰,这是新的巅峰啊!龙标,我们这就回去发表,好不好?”


可是王昌龄的反应让他再次晕倒:


不完美,还是不够完美。


还缺一种悠远的时空的感觉,还缺一种苍凉的味道。


能不能再浑成一点,再辽阔一点?能不能下笔千年,雄视百代,纵横今古?


朋友忍不住了:喂,你想太多了,你搞的是七言绝句,又不是皇上的讲话!快听我的回去发表就好啦!


王昌龄摇了摇头:让我再试试吧。


我感觉那首诗在的,它就在我的心里,快要出现了。


那些天,他常常一个人绕着孤城独行。夜间,他会眺望着空中的冷月,坐到很晚。


这天晚上,王昌龄忽然拽朋友起来喝烧酒。


两人喝到半醉,王昌龄递来一张纸,是龙飞凤舞的草书,题目就叫做《出塞》:


“帮我看看这首怎么样?”


这首诗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朋友看后,默默地拍了张照,发到朋友圈,只说了一句话:


我是跪着读完的。


其实,不止是他,后代许多大评论家、大才子,都是跪着读完这首诗的。


我也写不出什么新评价了,直接引用别人的评语吧:唐人七绝压卷。


回到长安,感人的一幕出现了,大群粉丝冲上来,包围了王昌龄……的朋友。


“龙标我爱你!”“你的诗棒棒哒!”“你的专辑我一天听100遍!”


原来,王昌龄人还没回来时,诗已经先回来了。那个时代,人们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美的七言绝句。酒楼上,茶馆里,到处都在唱他的诗。


朋友手忙脚乱:“搞错了,你们搞错了!那边才是王昌龄,明显比我帅好不好……”


混乱之中,王昌龄早已经骑着马悄然远去,打磨他的下一组七言绝句去了。


王昌龄这一辈子,死磕七言绝句,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他一生留下来74首七绝,占他全部诗的近一半。根据施子愉老师的统计,整个盛唐一共才留下来472首七绝,王昌龄一个人独霸了六分之一。


他的七绝写到什么地步呢?稍微内行的都知道,李白不敢说第一,杜甫则差一个层级,必须拱手致敬。在唐朝,牛逼的诗人太多,外号都不够用了,而王昌龄得到的外号是——“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谁说人不能太单纯的?谁说只专心做一件事就不能成功呢?


就好像他那一首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写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的“一片冰心”到底是什么?其实放在写诗上,就是:


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做到极致。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和“七绝圣手”王昌龄比,我们显得很浮躁,专注已经成了稀缺品。


搞点产品,好像都必须炒作忽悠、做概念货,专心一件事的很少了。


不过例外总是有的。


比如一个国产品牌,就靠着专注做一件事——净化你的环境,把它做到极致,用真实的效果得到市场的青睐...


它就是 352空气净化器


死磕性能,在高效率、低噪音的路上不遗余力,就像雕琢诗歌一样,始终专注,一片冰心,让每个人都能呼吸到洁净的空气。


650的神劵于14日下午16:00开始领取....


需要的入手吧。



三下五除二,除霾就是快

阅读原文,立即未“霾”绸缪,入手352空气净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