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视觉杂志 最受欢迎图文公号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视觉志
白居易:京城的房价永远这么贵吗?还是从近些年才开始?
子曰:始终都这么贵。
白居易:我什么时候能买得起房子?
子曰: 不用沮丧,大家都买不起。
01
白居易初到唐朝的京城长安,跟许多怀揣梦想去京城打拼的青年一样,兴奋、满怀希望而雄心勃勃。
他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况看着诗卷上的署名开玩笑说:最近米又涨价了,京城居,大不易啊。
等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时候,立刻换了口气,赞叹:以你的才华,在京城扎根没什么问题。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白居易
如果没有后续报道,我们可能就认为从此白居易一诗成名,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悲惨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白居易在唐朝京城长安漂了二十多年都买不起房子,你信吗?
白居易在《卜居》一诗中提到自己的“京漂”生活:
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
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
诗里的“京都”是指当时大唐的首都长安
在一个城市生活,有房子与没有房子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没有房子就没有安全感,内心戚戚,总觉得没有真正融入进这座城市。
有了房子,就有了归属感,不管住房条件如何,哪怕是蜗居在四十平的老房子里,都会踏实而幸福——不管怎样,我终于有家了。
这也是“京漂”青年白居易的想法。
据记载,白居易去拜访顾况时十六岁;二十八岁时中举人;三十二岁时正式参加工作,从志得意满的少年步入中年,他逐渐认清楚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不管他有多高的才华,不管他身后有多少崇拜他的粉丝追捧,在高昂的长安城房价面前,他都是屌丝一枚。
有时候才华跟买不买得起房子没有半毛钱关系。
最近很多城市限购政策不断升级,其实,古代唐朝政府限购也非常严格。普通百姓买盖房的土地,三口人不能超过一亩,超过就要受惩罚。这样一来,几乎没人敢捂盘惜售,而且那时候没有房地产开发商,能出售的房源很少。
大唐西市
而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每年都聚集着大量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海外的商人、进京赶考的士子、在京当差的官员、进京述职的官员等,对住房的需求可想而知。
在人多房少的长安,想要购买一套住房的困难也能想象。
后来白居易还是买上了房子,不过不是在长安,而是在京师长安的郊区渭南县,距离长安有点远,那时候也没有往返城际的公交大巴,更没有地铁。工作日他依然住在长安城中租来的房子里,到了节假日他才能回家。
不管怎么样,他终于在京师安家了。不管他以后的仕途是否一帆风顺,是升迁还是罢免,他都有一个地方可以栖身。
《卖炭翁》插图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自古以来,无安居,不乐业。买了房的白居易并没有因此蜗居檐下,高枕无忧。忧国忧民的他写了许多揭露了官场腐败,同情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卖炭翁》便是其中一首。
心怀天下、忧心百姓的他不畏权贵,直言上书,直陈时弊,被贬官至江州司马。
千年以后的我们再回头看他的时候,却没人知道即使他才高八斗,却也只能在郊区买房,没人再关心他的房子有多大,公摊多少,买了之后升值多少,人们只记住他令人惊叹的才华——
比如,写唐明皇与杨贵妃千古哀怨的感情的《长恨歌》。
《长恨歌》插图
千古传诵,被誉为唐诗中描写音乐最好的三首诗之一的《琵琶行》
《琵琶行》插图
说起欧阳修,就算你的语文知识都还给了语文老师(或者体育老师)也能隐约记起他是个很有才华的网红。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这是《醉翁亭记》开篇第一句,作者正是欧阳修,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
明 · 仇英 《醉翁亭》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单说他文学方面的成就就令人咂舌:
1、他是北宋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新文风的文坛领袖,曾巩、苏轼、苏辙、王安石等人的文风都受他影响。
这四个“学生” + 欧阳修 + 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 = 宋六家(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这八人。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为中国的文学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2、除了革新古文,他在诗词创作方面也有所革新;
3、中国的二十四史,有两部(《新唐书》、《新五代史》)是他主编的;
4、他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包括被我们熟知的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5、他在农学方面也有研究,他曾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以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的考察和总结,撰写了《洛阳牡丹记》一书,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有关牡丹的论著。
......
......
要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现代的父母要耗费多少心血呢?比如先买一套北大附小的学区房?
但欧阳修的父母并没有能力买重点小学的学区房。
父亲在他四岁时就去世了。家中贫困买不起笔墨,母亲就以荻秆为笔,以土地为纸,教他识字。
在母亲的教导下,欧阳修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后来终成一代文学大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家教的重要性。
现在的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寄托到学校身上,认为只要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那子女就一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一定会遥遥领先,扶摇直上。
的确,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跟不发达的地区比起来确实有着各种各样的优势,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一个孩子的成长,他要接受的教育难道只有老师教的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吗?
一个人三观的形成来自他所接触的一切人和事,一部分来自学校和社会,另一部分来自家庭和父母。家庭,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
如今,一个普通的中层家庭,月收入按2万来计算,买一套800万的学区房,贷款400万,贷款30年,每月还款1万2左右,这还不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不考虑家里有人生病,或者出现意外情况收入忽然减少。赌上下半生的幸福,背着这么大的压力,你还能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还有耐心去倾听他们那些幼稚而童趣的观点吗?你还会有耐心及时去发现他身上的不足,及时给他纠正吗?他缺失的那部分家教由谁来承担?
欧阳修家境贫寒,没钱读私塾,更没钱请家教,只能让母亲来充当老师。但是他的母亲,言传身教,使没钱读重点小学的欧阳修终成栋梁。
类似欧阳修的例子,自古至今,不胜枚举。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东京汴梁的繁华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欧阳修为官多年,德高望重,到老也没钱在东京汴梁(现在的开封)买房。
他在做主考官录取苏轼等人的那一年,给好朋友梅尧臣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描述了自己租房的悲惨生活:“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一到下雨天,污水灌满房屋,蛤蟆在炉灶间鸣叫,他还自我调侃,说幸好没有多余的粮食,不然就全淹了。
你能想象那个心忧天下,为国家录取了一批栋梁的老者住在这么窘迫的房子吗?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跟欧阳修是同时代的人,名叫 王禹偁(chēng)。
论知名度,他不是白居易那样的千古网红;论才华,他也没有欧阳修学富五车,名满四海。把他的经历放在这里,是因为即使作为一个买不起房的屌丝,他依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生活态度。
王禹偁
王禹偁在京城为官,因为刚正不阿,屡遭贬黜,自然也没钱买房。
王禹偁曾经这样来描述开封的地价:“重城之下,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京城的土地寸土寸金,除了豪门贵族,普通百姓根本身无立锥之地。
王禹偁在京城当官自然也只能租房住了,他在《赁宅》诗中提到了自己租房的心酸:“老病形容日日衰,十年赁宅住京师”。
诗人跟普通人的区别大概就是:普通人掉进坑里会咒骂,而诗人掉进坑里则看到了满天的星星。
尽管买不起房,王禹偁依然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人生荣贱须知分,会买茅庵映槿篱”。
木槿花
就算我买不起开封的房子,只能买一所茅草屋的小院,我也要种上木槿花当篱笆。
后来他因为刚正直言,触犯权贵,被贬官黄州,他发现当地的竹子很便宜,适合盖房子,就兴致勃勃地搭建了一座竹楼,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美文《黄冈竹楼记》。
建好的竹楼,夏天能听雨,冬天能听雪,能弹琴,能吟诗,能下棋,能投壶,生活惬意,诗意盎然。
《黄冈竹楼记》节选
下班回家之后,他换上衣服头巾,焚香读书。
《黄冈竹楼记》节选
透过竹楼的窗户能欣赏明月当空的美景。
《黄冈竹楼记》节选
盖房子的时候,竹工告诉他,竹楼的屋顶如果只盖一层竹瓦,房子只能住十年;如果盖两层竹瓦,就能住二十年,不知道主人想盖几层呢?
王禹偁笑道,我从贬离京城,这四年里东奔西走,去了许多地方,谁知道明年我在哪儿呢?我不怕盖一层瓦房子会坏。
两年之后,王禹偁去世。
他一生也没买得起京城的房子,但他依然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
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你能住多大的房子,也不在于能活多久,人固有一死,如果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豁达坦荡,便不枉此生。
04
买房之难,自古无解
买不起房子也没什么好沮丧的,毕竟这个问题困扰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人。
回溯历史就会发现:
➤ 白居易在京城漂泊了二十多年还没能买上房子;
➤ 欧阳修人到晚年,门生遍布天下,还住在租来的房子;
➤ 王禹偁为官多年也买不起房.....
买不起房的还有他们:
➤ 北宋的大文豪苏轼没钱给儿子买婚房;
➤ 苏轼的弟弟,同样才华横溢的苏辙也因为买不起房被儿子埋怨;
➤ 明朝的大才子徐渭也买不起房;
......
......
各朝各代买不起房的都大有人在,买房就像生老病死一样,不管是谁都要过这道坎。
古人为买不起房子忧心,今人为买不起房子烦恼,后人依然会为买不起房子辗转反侧。
自古至今,买房难,难于上青天。可有些人,即使没房,依然能活得洒脱自在;而有些人,有再多、再大的房子,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日不过三餐,夜眠不过七尺,忙碌一生,究竟为何?
最后,用另一位唐代网红杜甫的一句诗结尾吧,这位兄台因为买不起房,无奈在成都西郊盖了间茅草屋,结果还被一场秋分刮走了屋顶,结果就有了流传千古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End —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视觉志